王瑜
【摘要】高中歷史課程滲透了不同的思維和觀念,有利于高中生個性及多方面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歷史課程也出現了一些不利于中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用課程改革加以完善,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與發展,教學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便成為了新課改下改革的要點。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101
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改革的難度大于初中歷史課程改革,高中教育所負擔的任務具有選拔的性質,因此除了課程功能、課程結構等有很大變化,歷史學科固有的難題也有改變。對于三維目標的探討主要集中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兩方面。人們將因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稱作情感,將對自己所作出的評價或表現出來的行為傾向稱作態度,將對周圍的客觀事物意義的評價和看法稱為價值觀。因此中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獲得正確的情感與態度體驗。托馬斯.里克納曾說:“歷史教育對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其意義不僅在于教會學生知識,而且還在于教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這句話真正的意義在于說明歷史教育賦予學生正確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的相關情況
首先,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的含義與內容。第一,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的內涵。不同的人對其理解也不同,李冰雄認為價值觀教育就是對學生的價值理論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引導和調控學生的價值心理。劉濟良認為價值觀教育是學校用人文主義價值傾向,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價值標準來看待社會、自己,并使學生正確認識人生意義的教育。我認為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是個體與社會、科學與人文、人類與自然的三者統一,是通過歷史教學和歷史知識為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從內心確立真、善、美的價值取向,實現與自然和諧并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第二,基本內容。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研修》可知,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的內容為樹立社會主義思想、塑造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科學和人文精神、提升審美情趣。第三,核心內容。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人生觀教育、國族觀教育、歷史觀教育。
其次,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的目標。目標分為基礎目標與發展目標。基礎目標為引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高中生的思維能力處于顯著提高階段,他們不再對家長和教師有依賴和崇拜感,而是喜歡獨立思考問題,敢于創新。此時如果接受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教育,就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有利于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不足,有利于讓學生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保持自尊、自信、樂觀處事、積極向上的態度,有利于學生養成關心社會、熱愛生活的品質,有利于讓學生發展成為具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社會主義公民。在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中,教師應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健康地成長,最終實現人類社會的順利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比如說,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科學和人文精神的內涵,并多給予學生審美、信念、責任等方面的引導,讓學生真正了解與關注生活、了解與關心他人。
最后,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的原則。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的原則可分為堅持實踐性原則、堅持開放性和包容性相結合原則、堅持言傳身教原則、堅持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的原則。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的基本目標是為了引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發展目標是為了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公民,所以在四項原則的基礎之上,我們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和心理水平,把握好開放性和包容性原則。歷史教師要以身作則,要完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認真地學習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空余時間滲透歷史價值觀教育,要使學生的思想體系能夠很快地進入軌道,要鞏固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二、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歷史教師不夠重視價值觀教育。在課程目標上,歷史教師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價值觀教育,也淡忘了培養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道德品質和個性發展的目的。身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就要清楚地認識到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如果認識不清楚,歷史學科就成了知識普及課,失去了它本身的人文性質,也就不能很好地給予學生啟示和啟迪。高中階段正是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如果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不到位,就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其次,歷史價值觀教育方法不到位。第一,歷史教學方法死板,只停留在教學表面。根據相關研究可知,大部分歷史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理解價值觀的意義,只是讓學生背誦知識,忽視了價值觀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歷史教學利用資源較少。有的歷史教師只按照書本教學,很少參考課外書和一些文學知識,讓學生在上課時感覺很枯燥;有的歷史教師不會把歷史與生活結合起來講解,如:歷史圖片、民間故事等。有的歷史教師在講解《辛亥革命》時,只按照課本知識講解,單薄的語言無法讓學生領悟到其中的意義,無法讓學生真正領悟到相關的歷史精神。第三,歷史教師很少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討論。第四,歷史教師缺乏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很多歷史教師上完歷史課后就馬上離開教室,不去了解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也不去在乎歷史價值觀教育是否起到了效果,而只在乎學生的成績是否提高,這不利于歷史價值觀教育。
三、高中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的教學策略
第一,完善教學方法,通過情景教學讓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觀體驗。羅杰斯認為,價值觀是一個人在參與實踐過程時對各種經驗的體驗結果。因此歷史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參與,讓價值觀教育變得“可以接觸”,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正確的價值觀體驗。
第二,開發歷史教學資源,讓價值觀教育活躍起來。教學資源是指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可利用的條件,如:教材、課件、圖片、文學作品、網絡資源等,是為學生服務的一種教學環境。歷史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打破原有的思維和習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素材,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價值觀教育。
第三,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對于任何一門科目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要自主參與,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第四,價值觀評價多元化。價值觀教育目標的特殊性決定了價值觀評價的多元性,因此歷史教師需要完善教學評價方法,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潛能,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
總之,要想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不僅需要歷史教師很好地完善教學,而且還需要學生自身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