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娜
摘 要:《僵尸新娘》作為一部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的動畫片,是蒂姆·伯頓導演歷時十年而制作出來的定格動畫片,影片強烈的哥特式風格是該片最大的亮點和特色,本文旨在從影片的場景設計、色彩設計、字體設計等方面解讀該片的哥特式風格。
關鍵字:哥特風格 場景設計 色彩設計 字體設計
《僵尸新娘》是蒂姆·伯頓在2005年導演的一部動畫影片,該片曾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提名。
影片的故事背景來自于東歐,當時的激進反猶太教人士通常是在猶太教人士結婚隊伍中下手,殺死能為猶太教傳宗接代的新娘,不少新娘就此身穿禮服埋葬于路旁, 死得不明不白。當然這種傳說中的陰森恐怖,只為電影提供了一個故事素材,而且貫注了宗教的色彩,只是電影遠遠沒有了傳說中的恐怖氣氛。然而,這些都只是賦予整部影片一個中世紀的故事背景基調,卻遠非影片的故事本身。因為此片是一部定格動畫,整個工作團隊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準備才得以完成。因為影片的每一處場景、每個人物都要靠微縮模型來制作進行拍攝,角色的不同鏡頭下的每個表情都要進行反復制作,在計算機動畫軟件風靡而流行的當下,導演和整個團隊有如此耐心和毅力值得贊賞。
《僵尸新娘》這部動畫影片最大的特色就是全片的哥特式風格,這種風格體現在影片的人物造型、場景設計、色彩設計、字體設計等方方面面,貫穿了整個影片的始終。
一、 哥特風格的淵源
哥特原本指日耳曼部的一個古歐洲蠻族。哥特如今是藝術史上頗具知名度的詞匯,它的形式基于12世紀中葉至15世紀末,歐洲的尖拱教堂建筑。然而,在文藝復興時期這一名稱具有一定的貶義,含有“野蠻人”的藝術的意思。①
哥特作為藝術風格,出現于12世紀晚期,主要體現在建筑與繪畫上,意指黑暗的、怪誕的、野蠻的并帶有宗教色彩的內涵,后來逐漸擴展和延伸在文學、音樂、服飾、電影等領域。②從哥特文化融入電影藝術領域之始,異教、死亡、巫術、吸血鬼等陰暗面元素就成為電影的表現主題。比較典型的哥特式電影有《剪刀手愛德華》、《暮光之城》系列等等。從這些電影的美術設計上看,哥特人物通常在外部造型上面色蒼白、體型頎長消瘦、外形俊美,服飾和著裝以陰暗的黑色、深灰、暗紅、金黑色等為主色調,女性服飾往往裝飾以蕾絲。這一造型特征在《僵尸新娘》的影片中也得到表現,男主人公羸弱而善良,面部蒼白、四肢瘦弱,有著一對充滿驚恐的大大的眼睛。服飾均以黑色為主色調。女主人公維多利亞則美麗溫婉,另一主人公僵尸新娘則身披滿是破洞的婚紗。在凡間的其他的出場人物服飾也以深色到黑色為主色調。從人物性格上看,哥特角色都有一種看透世事,桀驁不馴的英倫貴族的憂郁且有些邪惡恐怖的高貴氣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消極的世界觀。③無論是剪刀手愛德華、還是《僵尸新娘》中的維克多、抑或《暮光之城》中的吸血鬼男主角,這些角色共同的個性特征是孤獨和高貴,有一種與人世間抽離的冷漠和距離感,內心卻又善良而柔弱甚至游移不定。
二、 哥特風格的表現之一:場景設計
《僵尸新娘》開場是兩只藍色的蝴蝶在主人公的手里飛舞,飛過城市的街道和建筑,將影片整體的風格和場景有所交代(圖1)。這種橋段略顯陳舊,使我們很容易想到眾多用類似手段交代故事背景的影片,其中很經典的影片就有《阿甘正傳》中羽毛的翩翩起舞貫穿了影片的首尾(圖2)。
電影一開場的歌唱段落部分吸納了歌劇的表現手法,歌詞將男主人公維克多的父母和女主人公維多利亞的父母為了雙方結婚而各自心懷鬼胎的目的表露無遺,交代了全片故事的背景。在影片中進入到地下“死者”的世界之后,那些“死者”們引吭高歌的歡快歌唱又將整部影片拖進了另一個高潮,也烘托出僵尸新娘的凄慘境遇和她善良、純真的美好性格。
圖3是影片開場的場景設計,高聳的尖頂式教堂渲染了影片濃厚的中世紀哥特式風格,圖4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意大利米蘭大教堂。1762年,瓦爾波爾在《繪畫逸事》里寫道:“哥特式建筑奇異的尖拱券確乎是對于圓拱券的一種改進。那些未能有幸受到希臘法則啟示的人們,卻幸運地創造出了無數美好而適用、莊嚴而優雅、巨大而輕盈、神圣而華麗地作品。”
哥特風格,其風格最明顯地體現在教堂建筑上,門窗向上凸拱,局部裝飾表現力強,細長的尖塔高聳云天。相對于莊重沉穩的羅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以一種向上的高聳入云的姿態追求光,因為人們相信,有光就有上帝。不管是高高向上、直插云霄的尖塔,還是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折射出來的五光十色的光,這一切都象征著上帝。
值得一提的是,在蒂姆·伯頓導演和工作人員為此片進行場景設計時,查閱了眾多的哥特式建筑資料和圖片,并以此為藍本進行影片場景的設計和繪制。這為我們進行動畫場景設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即動畫片的場景設計雖然是在一定的想象和夸張的基礎上進行,但是這種夸張和變形絕非是憑空想象,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現實藍本基礎之上的,從圖3和圖4的比較中可見一斑,否則我們的場景設計會流于無本之木、沒有根基。
三、 哥特風格的體現之二:色彩設計
顏色可以說是該片另一最大的特色,也延續了蒂姆·伯頓一直以來的影片色調。哥特風格的暗調和幽藍是這部電影的主色調,這是蒂姆·波頓風格在形式上的一種體現。我們在蒂姆·伯頓早期的電影《圣誕夜驚魂》、《剪刀手愛德華》中都看到了這種相似的幽蘭色調。生者和死者兩個世界的色調對比強烈而明顯,而且在本片中出現了錯位:我們熟知的死者的世界竟然色彩斑斕充滿歡歌笑語,派對、狂歡、人們享受著不停歇的音樂、不間斷的啤酒,這個死者的世界美麗而又夢幻,并且充滿溫馨和感動。與一般常識中的地獄恐怖陰森的氣氛相背離;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導演的設計中,活人的世界卻是陰暗而寒冷的,整個色調充滿冷漠的死灰,人們虛榮、貪婪、算計、自私自利。在這個世界里,寒冷而荒涼,沒有人情味,所有的一切都被嚴格的規則約束著。(圖5、圖6)。在一部影片中用色彩的對比來強化矛盾是影片慣用的手法,這種主觀色彩濃郁的顏色對比會強化影片的沖突,帶領觀眾進入導演設定的故事氛圍之中。在斯皮爾伯格的經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身穿紅衣的小女孩和其他人的色彩對比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全片的一大亮點(圖7)。
四、 哥特風格的體現之三:哥特字體設計
在影片的整體設計之中,往往會忽略掉影片的片頭和結尾的字體設計。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影片風格的表現功能,是影片整體風格統一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僵尸新娘》的字體設計上導演采用了和影片風格一致的哥特式字體。哥特字體是一種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裝飾性很強的字體,注意字體線條的粗細,以及邊角的設計。字體設計往往被忽略,然而卻是組成影片整體風格的重要元素。
圖8是《僵尸新娘》的片頭字體設計,圖9是典型的哥特式字體。對比二圖我們可以看出,影片的字體設計采用了非常多哥特式字體的表現手法,同時又有一定程度上的變形和夸張。
蒂姆·伯頓的動畫影片有著濃厚且鮮明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帶有憂郁、悲傷的中世紀哥特式情懷,而影片撲面而來的哥特式風格則可以被拆解成若干元素分別解讀。影片的角色設計、場景設計、色彩設計、音樂等元素的熟練運用架構起了影片整體的風格,導演也不放過一些重要的細節,尤其是影片的字體設計這個很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與影片整體風格融合的恰到好處。
注釋:
①潘晶晶.西方藝術史范疇研究——淺析哥特風格[J].大眾文藝,2012(10).
②從哥特電影看哥特文化[J].數字生活,2003(11).
③徐振東.黑暗而浪漫的哥特歌劇—淺析蒂姆波頓電影中的哥特風格[J].電影文學,2009(7).
參考文獻:
[1]丁鋼,王婷.基于哥特文化特征的當代哥特動畫淺析[J].電影評價,2012(8).
[2]樸月華.哥特童話反叛——蒂姆伯頓導演影片風格分析[J].大眾文藝,2012(7).
[3]王建陵.哥特式鬼魅下綻放的純真童話——解讀蒂姆伯頓的——僵尸新娘[J].當代電影,2009(3).
作者單位:吉林動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