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志
摘 要:有著獨特審美情趣和豐富藝術價值的“巴山背二歌”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對于其相關概念或形態的描述卻還存在諸多混亂或分歧。本文對“巴山背二歌”的名稱稱謂、體裁性質、起源與流傳地域等相關方面觀點進行了梳理與探討,為深入研究其本質形態,尋覓保護、傳承這一民間音樂形式的正確途徑做好前期鋪墊。
關鍵詞:巴山背二歌 稱謂 體裁 起源 流傳地域
“巴山背二歌”是流傳于大巴山、米倉山及周邊山區一帶、具有獨特審美情趣及豐富藝術價值的特殊“歌種”,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眾多相關研究論文或文獻資料中,對于“巴山背二歌”概念或形態的描述卻存在諸多分歧或混亂。其中既有各持己見,亦有人云亦云,互借重復,甚至以訛傳訛之處。筆者認為,要深入研究這一民間音樂藝術的本質形態,就必須要澄清相關問題而不致模糊混亂,以使研究更具科學性、學術性,從而才能為尋覓保護、傳承弘揚這一民間音樂形式的正確途徑和策略奠定基礎。
一、關于“巴山背二歌”的稱謂
“背二哥”無疑指的是對從事背運貨物這一職業的人員的稱呼。“老二”常被人們用于稱呼某種職業,并且略帶有一種“卑稱”,如“背老二”、“棒老二”、“挑老二”等等,而稱為“背二哥”算是比較友善的稱謂。這些“背二哥”們背著沉重的貨物,穿梭于群山溝壑之間,長年累月地從事著這種艱辛而枯燥的重體力勞動。不知何時,他們在利用“打杵”歇氣時的短暫放松期間,養成了吼唱山歌的習慣,從最初的吆喝、吼叫、呼喊,到后來發展成為歌詞結構、旋律音調都相對固定、具有一定程式化的山歌。于是人們把這種山歌稱為“背二歌”,在后來的文字記載中也就寫成了“背二歌”或“背二哥”。但這個稱謂究竟該用哪幾個字,卻也值得探討。
從邏輯上看,“二歌”是說不通的,但卻能很恰當地表明這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二哥”邏輯上行得通,但又與職業工種相混淆且不能明確其是一種藝術形式。如果說成“背兒歌”反倒覺得兩方面都能說得過去,也許“背二哥”們的本意就是把自己演唱的山歌稱為“背兒歌”,但后來卻被人們誤寫成了“背二歌”。因為川東北一帶把背簍(背篼)、背夾這些工具也稱為背兒、花兒、花籃、背篼等。不過,“背二歌”這種稱謂的使用更為廣泛且已沿用多年,約定俗成的稱呼也不是沒有先例,就稱為“背二歌”也何嘗不可。但在筆者所收集到的資料文獻中,就發現對“歌”“哥”不分者現象較為普遍,時而區別,時而混用。很顯然,“背二哥”僅指一種勞動群體,而“背二歌”則指的是由“哥”而“歌”的一種藝術形式。筆者認為應當分清“哥”與“歌”的不同用法,當說這一職業或勞動群體時稱“背二哥”,而當說這種藝術形式時稱“背二歌”。
二、關于“巴山背二歌”的體裁性質
通常,我國音樂學者將漢族民歌分為三大體裁類別,即山歌、勞動號子和小調,其劃分的依據是“根據社會生活條件(即民歌的產生和應用場合)加上功用要求所形成的民歌的音樂表現方法”。關于“巴山背二歌”的體裁類別,在前人的研究論述或文獻資料中既有劃分為號子也有劃分為山歌的。筆者認為,“巴山背二歌”應該屬于“山歌”而不應屬于“號子”類別。山歌和勞動號子的內涵國內學者都有比較明確的描述,其主要區別“在于山歌不配合勞動節奏,而勞動號子要配合勞動節奏,——這也是比較一致的區分二者體裁的標志。” “巴山背二歌”是背二哥們在背運途中用“打杵”歇氣時,為緩解疲勞、抒發情感而即興吼唱的歌曲,其產生背景與音樂形態也完全符合山歌的定義:“產生在山野勞動生活中,聲音高亢、嘹亮,節奏較自由,具有直暢而自由地抒發感情特點的民間歌曲。”盡管它具有類似號子的“鼓舞勞動、調節精力”的作用,但卻不具有“組織勞動、指揮勞動”實用性功用。此歌種由勞動而生,但并不是為了“使耕者忘其疲,以齊功力”(《巴州志·風俗篇》)。在一些文獻中也認為,其演唱形式是“一領眾和”,因而屬于勞動號子。首先,“巴山背二歌”的演唱形式是否以“一領眾和”為主有待進一步實證。筆者曾采訪過巴山背二哥,也看過一些音像資料,真正像號子那樣一領眾和的演唱并不典型,多為獨唱加跟唱或齊唱。即使是“一領眾和”,也不能因此就將其直接歸為勞動號子,因為它“不像勞動號子那樣緊密配合勞動節奏,而是具有山歌的節奏自由,隨性而歌的特色”。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巴山背二歌”的體裁性質或類別應當這樣加以描述:它屬于漢族民歌“山歌”體裁類別下的一個屬于特定地域、特定勞動群體的“歌種”子項,它不是“一首民歌”,而是一個“民間歌種”,其旋律具有相對穩定性而逐漸形成“歌牌”。至于重慶巫山的“鄧家背二哥號子”也被列為了重慶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筆者收集過相關文字資料及音像資料,那的確只能算是“背二哥”的“號子”,甚至是否是民歌類別中的“號子”都值得商榷,就更不是本文所指的“山歌”類別之“巴山背二歌”歌種了。
三、關于“巴山背二歌”的起源
關于“巴山背二歌”的起源,陳述得最多的就是巴山背二哥歷史悠久,據考證,在唐代就已有了這個行業。其論據是現存于陜西長安某寺院的《玄奘取經圖》,并由此推論“巴山背二歌”歷史也無比悠久。如箏鳴《“巴山背二歌”的音樂美學特性探究》一文中說:“據考證,唐玄奘西天取經時曾在成都昭覺寺講經弘汗,僅從唐玄奘取經所背背架與今天巴山背二哥們所有背架相同這一點來看,‘巴山背二歌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唐朝,并由此流傳至今。”在大量的論文、文獻及網絡資源上,都有類似的表述。的確,該圖中玄奘所用背架與今天背二哥所用背架雖不能說“一模一樣”,但其外形、原理、結構、功用等都是非常相似的。但是,我們也只能說“背二哥”這個職業在唐代可能就有,而不能因此就斷定“巴山背二歌”在唐朝、甚至在秦漢以前就有了。也有人認為,“巴山背二歌”是伴隨著米倉古道、荔枝古道而誕生的,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這是否有科學依據?同理,即使那時已經有了此“背二哥”,但是否就有了彼“背二歌”?更何況從杜牧的詩歌“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看,那時的荔枝古道是否有大量“背二哥”穿行其間,還值得考證。
毫無疑問,“勞動生歌”,人類在漫長的勞動過程中逐漸產生音樂藝術,“巴山背二歌”也是“背二哥”們在艱苦的勞動運輸途中,為了緩解疲勞、抒發心聲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一種藝術形式。但并非有了勞動就有了音樂,更何況要定型為一種“歌種”絕非短時間就能形成。迄今為止,也還沒有發現幾百年、幾千年以前的文獻資料記載有“巴山背二歌”這種藝術形式。它究竟起源、形成于何時,筆者認為,在還沒有確鑿證據之前,可以推論、考證但措辭要注意分寸而不能太絕對、肯定,不要為了嘩眾取寵,或者為了眼前的功利,想象臆測式地妄加定論,而應注意學術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四、關于“巴山背二歌”的流傳地域
關于“巴山背二歌”的流傳地域也是表述各一。由于巴中市所具有的專業人才優勢和相關部門對文化建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的重視,使其“巴山背二歌”被列入了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它的申遺報告書說:“巴山背二歌是指產生并流傳于四川東北部米倉山南麓巴中市轄區內的一種山歌。”在眾多研究論文、資料及互聯網上就出現了大量的類似觀點。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既缺乏包容性、全局性,也缺乏科學性、嚴謹性。這是不利于巴山背二歌的宣傳、發展,也不利于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的。不得不說,此種現象在客觀上是由于行政區劃導致的文化割裂,主觀上也是狹隘的地方本位思想作祟。
事實上,在整個川東及川東北一帶的大巴山、米倉山地區,都有傳唱巴山背二歌的習慣。北至陜南鎮巴、紫陽,西至廣元、旺蒼,東至城口、巫溪,南至達縣、廣安,甚至更廣闊的周邊地區,都有這種背二歌的傳唱曲目。當然,萬源、南江、巴中大巴山腹地是“巴山背二歌”流傳的核心地帶,這一帶的“巴山背二歌”最有個性特征、最具有“背二哥”的人文精神,它們不僅旋律音調、演唱風格近似,連歌詞也有很多是相同的。其它周邊地區的“巴山背二歌”也有與這一核心地帶的歌詞相同或相似的,但旋律音調上差異逐漸拉大,“巴山背二歌”的色彩則逐漸變淡。至于全國其他地區的“背二哥”是否有“背二歌”這種藝術形式流傳已不重要,即使有,它也不是本文所指的“背二歌”,因為它已脫離了“巴山”這一特定的人文背景和藝術風格了。
結語
“巴山背二歌”作為一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僅靠“花架子”式的宣傳、打造是遠遠不夠的,不僅要逐步廓清其基本概念與內涵,還應當對其本質形態進行認真研究,弄清它的人文價值、審美價值、藝術價值究竟何在。同時,作為我大中華民族共同的遺產,要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巴山背二歌”,就應當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整合人才資源和文化優勢,加強聯系,共同打造文化品牌,而不應各自為政,更不應互相詆毀,一團亂象。當然,由于筆者理論水平、學術視野的限制,資料文獻收集不全面的限制等等因素,本文關于“巴山背二歌”幾個相關問題的探討定有諸多不妥甚至謬誤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指正。
參考文獻:
[1]俞人豪,周青青等.音樂學基礎知識問答(修訂版)[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 [4]匡天齊.四川漢族民間歌曲述略[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3]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5]箏鳴.“巴山背二歌”的音樂美學特性探究[J].音樂探索,2008(1).
作者單位:四川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