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磊
摘 要:本文通過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與創作實踐相結合,得出新的藝術視覺觀點,力圖在美術創作實踐中尋求與感受謝赫“六法”的理論體系,并通過閱讀諸家理論研究與“六法”的相關研究,推演出諸如“三遠”、“六要”、“新七法”、《涅槃經》佛性 “六法”觀點等有關美術理論討論的課題,試圖探討有關未知的話題而展開討論中國畫創作觀念。
關鍵詞:謝赫 六法 中國畫 創作觀
引言
關于“六法”的探討歷代美術學者探討云云,南齊謝赫所著的《古畫品錄》中所謂的“六法”,即是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六法”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涉及到美術的諸多方面,尤其在中國畫藝術上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研究“六法”者諸多,都是各家之言,縱觀全局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話題,“學無止境”、“藝海無涯”,以下就“六法”與創作關系展開探討,望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一、氣韻生動
氣韻生動,即氣韻生動是也,或氣韻,生動是也。氣韻是中國繪畫藝術要求的最高原則,是“六法”中的精粹,經過歷朝歷代更替與演變,最終將“六法”成為繪畫藝術的最高的繪畫原則和標準,是經過時間的檢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氣韻是把對象的精神面貌生動地表現出來,使作品具有藝術感染力,上升到最高的藝術追求和繪制標準,是一個藝術家達到最高境界的藝術標準。
氣韻是繪畫的必要條件,得到歷代畫家、理論家所公認,視為“法則”來對待。在學術研究中占據極高的位置。中國畫藝術最講究“氣”,氣是中國畫的靈魂,其實所有藝術都是相同的,上升的藝術層面,都是講究最高的“氣韻”,沒有“氣韻”就無從談及。氣韻極為重要,故綜合中國繪畫史各家所言,公認列為第一。
二、骨法用筆
骨法用筆,即骨法用筆是也,或骨法,運筆是也。骨法指的是形象結構,最初中國繪畫以人物為主,畫上面的構造主要是用線條來表現的,疏密關系的表現就要繪制出軟、硬、疏、密的視覺氣象。作畫先勾線后著色,唐早期的人物畫,后來的水墨山水畫都有這方面例證,如唐閻立本的《步輦圖》、唐墓壁畫、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等等。線條決定一幅畫的成敗,因線條是一幅畫的骨干。沒有骨法用筆也談及不上什么好的繪畫藝術,就像一個人沒有骨頭一樣,立不起來。
因此不難理解“骨法用筆”的解釋,可理解為物象的結構和表現具體的結構的線條與筆法的運用。骨法用筆是一種精神,一種氣質,是一種時代精神的表現。故在繪畫史上綜合各家著述論證,骨法用筆被列為第二,說明“骨法用筆”的重要性。
三、應物象形
應物象形,即應物象形是也,或應物,象形是也。通常解釋為“準確地描繪對象的形狀”。如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所說的“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就是說明這個道理。“ 應物”即應與物上。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解釋“應物”就是“象形”。
繪畫藝術是造型藝術,是不能沒有形的,沒有“形”的就成立不了繪畫,因此“氣韻”、“骨法”皆靠“應物”方式方法才能成立,“應物”為四維藝術,實實在在的存在的真實器物,呈現平面上的繪畫藝術就發生了變化,是視覺的,就是繪畫藝術,在繪畫藝術中為“二維”的藝術,實物轉化成虛擬之時,就發生了質的變化,需要辯證的理解。
因此,在“氣韻”與“骨法”之間相互契合的作用下才能出現“應物”,“應物”又在前兩者的基礎上繪制出虛擬的物象的具體反映。因此“應物”排列為第三。
四、隨類賦彩
隨類賦彩,即隨類賦彩是也,或隨類,賦彩是也。通常解釋為“按照不同的對象表現它們的色彩”。在物象的形畫出后,即要賦予色彩,更具現實中的色彩在平面造型進行藝術化處理,接近現實的顏色予以附著,繪畫到“賦彩”就即將結束。因而物象是什么顏色的就在畫面上用什么顏色,不一定要絕對,但要接近現實中的顏色。漢王延壽在《魯靈光殿賦》中記載“隨色象類,曲得其情”,這里的“類”就是指形象。另外《淮南子》、《國語》、《左傳》等文獻中都有類似的解釋。故“隨類賦彩”排列為第四。
“隨類賦彩”表現的繪畫語言中有著極為重要的視覺效應,不光是表現表面上的色彩色澤,更是表現自我的色彩。如古代出現的“青綠山水”就是典型的例子,“山”本來在現實中無綠色的,誰也沒有見過,但是在儒家思想中解釋道山、石就是綠色的思想,經過歷代傳承,“青綠山水”成了繪畫藝術的學科之一。相對青綠山水出現的同時,壁畫藝術“青綠”色彩也相繼運用。近代諸多畫家使用的顏料,用自我的顏色來表現自我的創作意識意圖,如山都是紅色的、黑色的等等,什么顏色都有,各個抒發了自我的藝術情節。這些畫家有石魯、錢松喦、李可染、黃賓虹等等。
五、經營位置
經營位置,即經營位置是也,或“經營,位置是也”。經營,就是規劃。含有創始,創業之意。在中國古代繪畫中視為“構思構圖”,雖列為第五法,但是在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中認為是“畫之總要”。顧愷之《論畫》中記載為“置陳布勢”。因此不難看出雖然只是經營規劃位置,卻不可隨便,要“經之營之”也。謝赫解釋為“位置是也”。專指畫面的布置,人、物、山、水、人家的擺布與穿插關系,簡單講就是“構圖”。 “經營位置”為“六法”中極為重要的一法,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章。“經營位置”從字面上不難理解,但做起來就不是那么理想。我經過多年的實踐創作得出自己的一套結論,認為“經營位置”十分重要,應為“畫之總要”,因為經營位置是基礎之基礎,是創作者首先考慮的問題。當我們拿起畫筆時第一考慮的就是如何構圖的問題。因此“經營位置”十分重要,值得深入研究。
六、傳移模寫
傳移模寫,即傳移模寫是也,或傳移,模寫是也。傳移模寫指臨摹前人的優秀作品,向優秀遺產學習。顧愷之專門有評述“模寫要法”,簡要的解釋就是學習傳統。作為繪畫藝術學習來說,傳移模寫是一種學習的方式方法,一種手段,不可能替代創作。在復制古畫來講,傳移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南齊畫家、理論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記載:“非畫所先”;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乃畫家未事”。此為“六法”中最后一法。筆者認為實則為第一法也。
傳移模寫在現實中使用的極為廣泛,尤其在繪畫造型藝術方面、書法臨摹等方面表現的極為突出。傳移模寫是學習傳統,臨摹前人的優秀作品,學習前人的優秀成果的最佳途徑。歷代畫家都有“仿”前人的墨跡,在畫作上題款“仿”的字樣。仿與創作的區別,仿不是創作,仿是學習前人的優秀成果,創作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表達自己的學識見解,以自己的獨到的手法來描繪事物與筆墨藝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因此傳移模寫是藝術創作的“始祖”,學習藝術的啟蒙。只有傳移模寫才能談及其他創作的可能。
結語、“六法”與中國畫創作觀
綜上所述,通過謝赫“六法”理論的釋讀,能夠全面解讀謝赫的“六法”觀念,能夠推演出相關的繪畫藝術理論的準則與美術理論的延續。經過全面的具體詳實地解讀“六法”的概念與中國畫藝術創作觀。 “六法”是繪畫品評的準則,也是所有美術學科創作的準則和標準。推演到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六要”,也是在謝赫的基礎之上,有發揮了自己的所長,更加完備了繪畫藝術語言的完整性。
因此,“六法”是繪畫品評的準則,也是創作的準則。“六法”在繪畫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但是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六法”完備性是不夠的,五代荊浩的“六要”,宋郭熙的“三遠法”等等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之上總結的,現代畫家徐悲鴻先生的“新七法”則是在古代繪畫理論中總結出來的。這些畫論都是對謝赫“六法”的補充與完善。另外筆者近期在拜讀佛經《大般涅槃經》中發現其中有一則非常著名的盲人摸象喻。經文以眾盲各執一詞,比喻將色、受、想、行、識、有我當作是佛性的觀點。不難看出,《涅槃經》中所說的佛性這一“六法”觀點與謝赫“六法”之間存在某種微妙聯系。經謝赫“六法”與《涅槃經》佛性“六法”二者對比可知,人的創作意識與思維及言行是相同的,特別是創作表達方式方法,只是表達的途徑認識不同,都有其共性。那么佛經與中國畫創作的關系又如何呢?我們應該值得比較研究,從中找到有價值的線索。具體研究待今后繼續深入。
謝赫“六法”在今天看來是與實際創作有些出入,如果專門從學習繪畫到進行創作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妨把“六法”順序到這樣排列,正好是今天進行美術創作的程序。即傳移模寫、經營位置、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氣韻生動。謝赫“六法”論的提出成為我國古代美術作品品評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中國古代繪畫從此進入理論自覺的時期,以“六法”作為衡量繪畫優劣的標準。在今天看來還是有重要的意義。“六法”理論一直影響著中國歷代繪畫與美術理論的研究標準,成為“繪畫”藝術的法理依據,也是繪畫藝術的最高準則。學術研究是同樣是藝術,尤其是藝術理論研究是科學的,也是不確定的,與哲學美學等諸多學科相互交叉研究,不斷地得出新的藝術理論,為中國畫藝術實踐創作指引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2]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3]周積寅.謝赫“六法”有什么意義.載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古代藝術三百題.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
[4]韓剛.謝赫“六法”淵源考[M].美術研究,2010(2).
[5]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運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