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在行文中很少使用專門術語,而是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多種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說明變得生動形象,不愧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的科普佳作,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1.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作者以生動形象的筆觸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秋季風景畫。植物的葉“漸漸變黃”“簌簌”下落,有聲有色。“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簡練而富有表現力,緊緊抓住了秋季的特征,詞語豐富,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
2.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一段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傳語”“暗示”“唱歌”這幾個詞把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寫活了,它們似乎都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唯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即學即練
賞析下面的片段。
1.天氣暖起來了,蜘蛛又出來在檐前織網。這使我記起幼時曾猜過一個謎,謎語是: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此后我就留心這八條腳的“諸葛亮”怎樣捉拿飛將,并且看出,它有各種各樣捉拿的方法。
"
"
2.人類現在掌握的科學技術已經能夠克隆一頭牛,甚至開始解碼自身的基因,可偏偏拿白松露毫無辦法,不管人們怎么努力怎么與它套近乎,它始終保持驕傲的姿態,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招安”。
"
"
3.八月里,在尚未被三伏天的烈日烤干的草地上的小塊綠洲的落葉中,我發現已經長大的小蟋蟀,與成年蟋蟀一樣全身墨黑,初生時的白帶子已經全褪去了。它居無定所,一片枯葉、一片磚瓦足可以遮風避雨,猶如不考慮何處歇足的流浪民族的帳篷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