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泗茂
摘要: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歷史悠久,演唱風格豐富多樣。當代作曲家根據時代不同不斷推陳出新,創作出具有時代潮流的民族聲樂作品,其創作方法和對作品演唱風格要求上已與傳統民歌有所不同,這就需要當今歌者對作品有新的理解和認識,改變已有傳統演唱方式,適應時代要求,唱出新的時代特色。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推進,涌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聲樂作品和歌手,他們在演唱上方法各異,演唱風格的多樣性引起了我們對當代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思考,這也正是筆者論述的關鍵所在。本人希望通過以下論述,能讓廣大民族聲樂愛好者有一個良好的借鑒。
關鍵詞:民族聲樂 演唱特色 演唱風格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老一輩歌唱家對我國聲樂演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聲樂演唱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演唱藝術的成熟也逐步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但是,隨著西洋美聲唱法在我國的傳入,中國民族聲樂在保持傳統演唱和借鑒西洋唱法上存在著很大的爭執,都有自己一套發聲理論與演唱技巧,這就必然會讓人們想到當代民族聲樂該如何發展。作為一名聲樂教師,筆者認為,不管哪種唱法只要能夠完美地演繹出作品風格、演唱出作品情感,打動聽眾們的心聲就可以大膽地用于借鑒和嘗試,通過演唱真正體會到如何運用自己的演唱技巧來更好地完成作品,做到音色統一、氣息流暢、吐字清晰、字正腔圓、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充分把作品內涵表達出來。
一、民族聲樂發展道路曲折性
我國聲樂教育事業自上個世紀,在幾代聲樂家及教育家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教學已形成一定的體系。但是,在人才培養標準和發展方向上卻不能形成統一,不能確定培養何種人才,如何更好地為文化事業做出貢獻,嚴格來說,某些專業院校還未能就這一教學體系確立一個正確的發展目標和培養模式。如何繼承、如何發展、如何創新等一系列問題制約著教育者的發展思路,這必將對培養青年熱愛民族聲樂藝術這一客觀現實起到束縛作用。長此以往,中國的民族聲樂發展走向世界便成了空談。
二、發展前歷程依然坎坷
中國音樂教育界雖早已對民族聲樂的教學進行了研究,民族聲樂也已走進了高等院校的音樂學府,但是,當今社會在國家提倡“西洋美聲唱法”進入高校聲樂教學體系的大背景下,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依然面臨許多的困難,與之相比在音樂界仍為對立的兩大派系,甚至在演唱同一首歌曲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不能確定其是美聲還是民族作品。
三、演唱方法仍需繼承和借鑒
民族唱法作為—門獨立的聲樂演唱藝術形式,具有鮮明風格特點,與中國的戲曲、說唱、民歌在唱腔和唱法上相互聯系,所以學習中國民族聲樂必須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民族聲樂的演唱精髓。同時,學習民族聲樂還需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發聲技巧,豐富民族聲樂的演唱表現手法,提高民族演唱水平,真正達到繼承、發展和創新,形成一種新的演唱方式。這樣,即發揚了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科學性又突出了民族聲樂演唱的特色。通過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經驗和技巧,擴大自己的演唱視野,豐富作品的演唱內涵,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四、演唱風格思考
演唱風格在這里并不單一指作品的時代風格,而是結合其創作手法和發聲方法來闡述當代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
(一)氣息運用更加合理
良好歌唱呼吸是發出美妙聲音的動力和基礎。在當代民族聲樂作品演唱風格上,筆者認為在呼吸訓練上應借鑒西洋美聲發聲技巧將氣息吸在橫膈膜并保持住,運用橫膈膜對氣息進行控制,保持吸氣的狀態,把聲音落在氣息支點上,將聲音向上送入“面罩”,這樣就會得到一個既有呼吸氣息支點又有高位置感覺,使唱出來的聲音不再單薄而是渾厚有力量。用這種呼吸方式在演唱當代民族聲樂作品時,使作品演唱起來更加的靈活自如,舒展而大氣。可見,演唱時氣息的要求對作品的演唱風格至關重要。
(二)發聲和共鳴的運用更加科學
眾所周知,只有建立在良好歌唱狀態之上的發聲才能有效改善嗓音、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在發聲訓練中“中聲區”最為重要,它是人嗓音的整個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發出的又最省力一段音區。
練習時,應保持聲音在氣息支點上由下往上進行訓練,切記不要唱的太“撐”,口的張開尺度一定要合適,聲帶閉合進行擋氣,當聲音發出時讓聲音在胸前的“管道”里進行,充分運用自己的腔體來進行歌唱。傳統民族唱法要求演唱以頭腔共鳴為主,而在當代的民族聲樂演唱中,應積極地向西洋美聲靠攏,除了頭腔還要有口咽腔、胸腔的共鳴,做到高中低整個腔體共鳴的統一。根據聲區的高低調整高聲區、中聲區及低聲區的比率,達到最佳的歌唱狀態。
(三)聲音更加飽滿、咬字更加圓潤
民族聲樂演唱要求“以字帶聲,字正腔圓,以字行腔,腔隨字走”,可見,歌唱中咬字與吐字是緊密相連的。西洋美聲唱法在咬字上注重聲音的“圓潤”、位置的靠前、“元音”發音的純正,這與民族唱法橫咬字,靠前咬字的特點形成了統一。所以,我們在演唱現代民族聲樂作品時應該把握這一特點,這樣在演唱上既能使吐字清晰又能讓聲音更加圓潤,音色得到上下統一。
(四)作品更加體現時代性
作品藝術風格與演唱藝術風格的高度統一體現出了歌唱的藝術風格。在當代創作的眾多民族聲樂作品中,無一不體現著時代性,而這也正是我國民族聲樂演唱的精髓所在。正是由于我國各民族的風土人情不相同,才形成了當今絢麗多彩的演唱:委婉深情、熱情奔放、風趣幽默、甜美動人,逐一體現出了演唱的地區風采、個人特色,有的甚至融入了許多西洋美聲的演唱技巧,這一點在高音的演唱處理上尤為明顯。
五、結語
以上可見,關于中國當代民族聲樂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的考驗,當代民族聲樂演唱歌風格和技巧處理對于歌者來說已是各抒己見。但就目前來看,關于民族聲樂的演唱大都以傳統的聲樂藝術為基礎,吸取借鑒西洋唱法的長處,結合中國歌曲的咬字發音特點,使演唱更具有民族特色,從而體現出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下聲樂藝術的多樣性。每一位聲樂教育者都應在教學中借鑒西洋發聲技巧,開拓學生視野,逐步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同時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民族聲樂演唱的精髓,努力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聲樂表演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