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摘要:“雙文化”的出現給我國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鋼琴音樂在我國蓬勃發展,"鋼琴熱"現象的出現可喜可憂,其中暴露的一些問題讓人深思。本文希望通過介紹鋼琴傳入的一些歷史,讓熱衷于"鋼琴熱"的人們更加清楚自己的取舍,不要讓鋼琴音樂文化失去原有的意義。
關鍵詞:雙文化 鋼琴熱
“雙文化”是中國近代以來音樂發展出現的現象,即:“仍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上生息、衍變的傳統音樂以及在此基礎上因學習西樂、受其影響而有所發展的新音樂和隨著西方文化‘東進而傳入的西方音樂(包括其音樂形態、技術理論、音樂觀念、教育體制、音樂行為方式等)以及在此基礎上經中國人的吸收、創造而產生的新音樂這兩種文化現象的并存。”①這一現象的出現在中國深刻的社會變革與文化轉型時期。其中西方音樂的某些文化要素被納入近代中國音樂文化變革的潮流并被有所接受。
音樂上“雙文化”現象的存在,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在近代以來中國的特定歷史階段中,在其共生文化系統中,存在著兩種最主要的音樂文化傳播、接受等行為模式,并且也必然相應存在著不同的音樂文化價值觀,具有不同的音樂文化傳承方式和參照體系。變遷中,中國社會音樂生活發生的最大變化,便是因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而在音樂教育、音樂創造、音樂表演、音樂思想以及與社會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音樂行為方式等引起的變化。在這期間,鋼琴這件被稱為“樂器之王”的樂器,也隨著中國社會的變化、經濟的發展逐漸被人們接受和喜愛。據有關統計表明:全國學琴的人數已經從80年代初的幾萬人,發展到如今有近百萬之眾,且“鋼琴熱”已經遍及城市和鄉鎮。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有悖于提高素質教育的錯誤思想。某些鋼琴教師、學生和家長偏離了鋼琴教學的軌道,將藝術功利性的一面發揮到了極至,盲目地攀比、拔高。殊不知這些都是背離鋼琴教學規律的,不但不會使未來的天才們向藝術頂峰順利地攀登,還會無情地扼殺與毀滅天才,使他們從小就厭惡鋼琴、厭惡音樂、厭惡藝術,這不是與我們引入西方音樂文化的目的背道而馳嗎?
“文化藝術的發展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藝術的修養給不同的人以品位和涵養。”②鋼琴音樂作為音樂藝術的一部分閃出奪目的光彩。鋼琴音樂自產生以來,其獨有的特色經過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演化和發展,使這門具有豐富表現力的藝術達到了非常豐富完滿的高度和境界。新中國成立后,作為上層建筑的音樂藝術領域在心中國的到了重視與扶植。在大好的教育氣候下,中國的鋼琴事業也有了蓬勃發展,我國的鋼琴舞臺上出現了一大批鋼琴人材,這些鋼琴名人無一不是“德藝具備、人格卓越得藝術家”。③鋼琴藝術不是膚淺的、顯而易見的,要真正理解和表達鋼琴藝術,需要豐厚的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為基礎。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④具有藝術修養的人必須有一定的文化素質。音樂作品是人類的精神創造,反映文化與自然的和諧和人們的心理特征的。文化人類學鼻祖泰勒曾經給文化下了一個定義:“文化是一個符合的整體,其中包括只是、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與習慣。”⑤音樂作品是一種文化精神的體現。音樂史上眾多的音樂家、鋼琴家都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修養,有的在數學、物理學上也有頗高的建樹。他們的成功和名流千古不止在于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還在于他們廣博的知識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他們的鋼琴作品依據旋律、節奏、力度、和聲等形式美的規律,將其形式和內容統一起來反映人類文化經驗的基本形態和實質。在我們研究和借鑒浩如煙海的鋼琴文獻的同時,必然要去熟悉許多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歷史,熟悉他們的文化淵源甚至是生活習俗。這在“雙文化”局面的今天顯得更為突出。
“鋼琴熱”現象可喜可憂,而另外應給予關注的是與其密切相關的鋼琴考級和鋼琴比賽,鋼琴比賽中中國作品的分量有所增加,鋼琴考級曲目也出現了一定比例的現代作品。這都表明我國的鋼琴現狀已被專業權威人士關注,并做出了努力。鋼琴藝術傳入我國,它的普及不應在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里失去原有的意義,被功利和欲望包圍。雖然人類的生存環境改變了,人類的進程已發生了決定性和急驟性的變化。有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幾十年來,一個明擺著的事實是兩千年來,人類緩慢發展的紀元已經結束,一個嶄新的、充滿生氣的時代已經開始。在地球上的人類生存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由于現在人類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生產出比過去更多的物質,所以人類已經具有了一種龐大的、貪得無厭的消費和占有的欲望。”⑥但我始終相信,一個完善的人,不僅僅需要在社會生活中競爭與較量,還需要豐富自己精神生活的感受。我們略為躬身自省一下就知道,人需要休息、放松,還需要享樂與精神的自由。是因為需要滿足一下視、聽、嗅、味、觸很多感官的需要,人類才創造了繪畫、音樂、香水、美食等并非肉體生存所必需的東西。滿足人的感性需要是藝術的本質目的,這也是人們崇尚藝術、欣賞藝術的根本目的。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競爭、利用的功利關系,還需要友愛、和諧,而促進這種關系正是藝術活動的獨到功能。藝術使人類社會更加和諧、友善,使我們生存的環境充滿了良好的感性樣式,從而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培養一個人的藝術修養能夠促進和提高人的感性能力,能夠改善他的精神生活的質量。這不就在是幸福的根源嗎!可以說一個崇尚、喜愛藝術的人,比一個對藝術一竅不通的人有著更高的生命質量。
因此學琴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豐富人生,提高生命的境界,使孩子學會體驗生活的美。家長培養孩子的社會競爭力的目的是讓孩子未來生活得更幸福。但當前激烈的競爭,使人們忘了,幸福人生的來源不僅僅是社會競爭的勝利,還在于能夠享受人類創造的文明與藝術的美,還在于人生體驗的豐富性。因此學琴是從學會體驗人生、豐富生活、從生存競爭的疲憊中解脫出來的途徑來為孩子創造未來幸福的。希望至今還沉醉在“鋼琴熱”中的人們能正確認識西方音樂在我國存在的意義,正確發揮它的作用,不要被功利和欲望沖昏頭腦。讓“雙文化”的存在發揮它原有的價值。
注釋:
①修海林:《關于中國音樂"雙文化"現象的若干思考》,《音樂研究》,1993年第4期。
②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7頁,第271頁。
③傅雷:《與傅聰談音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84年,第6頁。
④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7頁,第271頁。
⑤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7頁,第271頁。
⑥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334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