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中國與日本經濟合作的穩定態勢,將有助于地區和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對維系兩國經濟合作穩定性的內生機制所做分析后,需要從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上進行現狀反思。最終,應在理性看待中日之間的經濟合作、逐步改善依賴日本的技術引進、科學合理的開展出口導向工作等三個方面進行優化策略構建。
關鍵詞:經濟合作;內生機制;優化;中日
作為世界兩大經濟大國,實現中國與日本經濟合作的穩定態勢,將有助于地區和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然而,隨著當前眾所周知的政經環境變化,中日經濟合作也在這一時期出現的破折,甚至有國人提出了抵制日貨的民粹主義口號。不難理解,在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諸多高端技術在依賴于自身創新驅動的同時,還需要從日本等發達國家進行采購。同時,在目前仍然依托出口導向的國民經濟發展現狀下,還需要深入挖掘日本市場的需求潛力。可見,維系中日經濟合作的穩定性是十分必要的。
但這里也需要指出,現階段的政經環境在很大程度削弱了雙方的合作意愿。因此,如何分析出維系雙方經濟合作穩定性的內生機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便成為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
一、維系中日經濟合作的內生機制分析
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對內生機制展開分析:
1.需求拉動下的內生機制分析。以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為目的的主題分析,自然需要建立起中國的經濟合作利益的基礎之上。從我國對日本所提供商品和服務中可以發現,日本的轎車產品和電子技術類服務將是我國長期所需要的。這種需求拉動下的內生機制,將借助雙方在國家利益的考量上得到較為穩定的發展。另外,日本的文化產品(如電子游戲)也在我國具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2.供給推動下的內生機制分析。這里的供給,當然是指我國產品出口日本這一事實。根據經濟學原理可知,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需要建立在互補性的基礎上,而當前中日之間的互補性已超越了比較利益學說的規定,而是在拓展到了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領域,綜合形成了經濟合作的基礎。為此,除了中國的稀土、農產品出口外,還涉及到國際技術合作。從而,這種供給推動下的內生機制也維系著中日經濟合作的穩定性。
二、分析基礎上的現狀反思
正如前面所提到了,當前中日之間的政經環境不容樂觀,而且日本右翼政治氛圍在很長時間內難以改變。為此,我國若基于傳統經濟合作意識,將很難在未來占領利益高地。因此,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現狀反思。
1.需求拉動下的現狀反思。前不久習主席指出,要建造中國自己的大飛機,并且也提到了要生產自己的高端醫療設備。這就充分表明,中央已經意識到很多技術是買不來的,即使買來也將受制于人。因此,應打破模仿和跟蹤日本高新技術的習慣思維,并應大力開展基于國情的技術創新工作。
2.供給推動下的現狀反思。在中日長期的打交道中也使我們知曉,日本有時并不按常理出牌。同時,日本在對外經貿活動上也存在著“明修棧道、暗渡成倉”的習性。因此,我國在向日本進行產品出口和技術合作(包括企業之間的合作)時,應建立起監管和預警機制。
三、反思引導下的優化策略
根據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導下,優化中日經濟合作的策略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構建。
1.理性看待中日之間的經濟合作。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我國就十分注重挖掘國際市場,并逐漸將經濟合作延伸到了金磚六國,以及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區。這一戰略實則體現了,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思想。鑒于我國與日本之間目前的政經環境,我們也需要理性看待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關系,即在重視中日經濟合作重要性的同時,還應防止日本向我們實施技術鎖定。
2.逐步改善依賴日本的技術引進。我國是人力資源大國,隨著當前國民素質的顯著提升和國家物質水平的明顯提高,應在諸多戰略產業領域大力實施技術創新活動。從而,逐漸改善技術進口依賴度。筆者建議,可以借鑒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經驗,積極尋找國際產業技術發展的盲區,在該區域有所作為并建立起我國技術標準。這樣一來,便能在與日本的經濟合作中形成相互制衡的態勢。
3.科學合理的開展出口導向工作。當前,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內容已經得到極大的拓展,因此我國應科學合理的開展出口導向工作。特別對于戰略物資的對日出口上,應改變各地盲目追求局部利益的狹隘眼界,在國家統籌的基礎上不斷增強自身的議價能力。與此同時,跨國企業之間的合作,應重視保護自己的利益邊界(如我國本土的網絡資源),這在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上已有前車之鑒。
綜上所述,以上四個方面便構成了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最后強調,我們需要在平復民族情緒的基礎上,重視與日本經濟合作的意義。唯有在雙方經濟能量的對稱交換下,才能不斷為我國的經濟轉型注入正能量。
四、小結
本文通過對維系兩國經濟合作穩定性的內生機制所做分析后,需要從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上進行現狀反思。最終,應在理性看待中日之間的經濟合作、逐步改善依賴日本的技術引進、科學合理的開展出口導向工作等三個方面進行優化策略構建。
參考文獻:
[1]袁萬里.金融危譏下國企多級委托代理鏈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商界,2009(5).
[2]張偉.供應鏈管理協同中的信息共享[J].電子商務,2011(9).
[3]李彬.基于降低供應中斷風險的供應鏈管理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1 (9).
[4]李后建.中國金融發展對國際貿易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0(4).
作者簡介:劉亞斌,男,河南省信陽市,河南省周口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