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杰
現代圖書館文化不再設圍墻
撰文/孟杰
WENHUA BUZAI SHEWEIQING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如此種種,仿若在告訴人們書里可以帶來一切,而事實上,書在古代的中國也確實被冠上了一種類似于身份的象征,與書有關的一切,也就一同放到了象牙塔里,令普通百姓觸摸不到。反觀今日,書來得要容易得多,像國家圖書館、清華圖書館以及北大圖書館這些代表高大上的標志性圖書館早已經向所有渴望知識的人兒敞開大門,這個變化里有幾許波折,可能已經沒有多少足以道盡,卻是留下了諸多或者精彩,或者感人,或者趣味的歷史掌故,以供后人消遣。這些藏在背后的人文情節仿佛是有了意識般的融在了浩瀚的書海,成為里面最最引人的奇妙一頁。

國圖內景

書非借不能讀也,這是古代文人所篤信的一記鐵律,大概緣于那個時代的印刷技術遠沒有如今這般的方便,且價格也十分的昂貴,即使在許多讀書人都有殷實家庭的情況下,也做不到買盡天下好書,于是借書就成了這些書山掮客的最好途徑,由此可見,可以自由出入,不必東奔西走的圖書館所被今人擁有自然成為該是令先賢無比羨慕的一件事。
圖書館自是林林總總,但無疑都被視為了知識的海洋,其中,頗為著名的國圖憑借背后的諸多歷史掌故,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國圖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的京師圖書館,百年來,京師圖書館陸續更名為國立京師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再后來才改稱國家圖書館。無疑,它端立北京,見證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崛起,前后有繆荃蓀、陳垣、梁啟超、任繼愈等名士都曾出任館長,僅此一點,便足以說明國圖地位的崇高。
而著名教授葛劍雄也在《我的圖書館情緣 》一文中這樣寫道:“在擔任先師季龍(譚其驤)先生的助手期間,我得知他曾在研究生的最后學年開始當過三年國立北平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的前身)館員,而他的族伯譚新嘉先生還是該館的元老,與他亦師亦友的前輩學者中有好幾位都是當初的館員或編纂委員,如向達(覺明)、賀昌群(藏云)、劉節(子植)、王庸(以中)、謝國楨(剛主)、趙萬里(斐云)、王重民(有三)、孫楷第(子書)等,更加深了我對圖書館人的敬意。”
時間經不起推敲,很多曾經與國圖發生過交集的名士已經作別,一念及此,不免讓人心情變得復雜,或許,這座曾被譽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的國家圖書館早已經不是單純的地標,而是承載那些先賢的圣地。
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白石橋高粱河畔,紫竹院公園旁。坐落在中關村南大街33號。國家圖書館1987年落成,總館占地7.24公頃,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地上書庫19層,地下書庫3層,書庫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設計藏書能力2000萬冊。2008年9月9日二期館舍(現稱總館北區)建成并投入使用,國家圖書館建筑總面積增至25萬平方米。

知識的魅力自是無窮的,它在幾千年里,給無數期望改變命運的白丁帶來了升華的可能,而這些個體的集合又催化了現代生活的到來。我想,祖先締造幸福的開始,也是源于知識無差別的開放,而說到這一點,最有愛意的一章,必須送給清華圖書館。
清華大學的圖書館是中國歷史上建成極早的公共藏書閣,培育了諸多名留文史的“大咖”,而他們與清華大學的邂逅也就成為鼓勵后來人習文弄墨的“館訓”。
中國“三錢”之一的錢鐘書在進入清華大學后便立下宏遠——橫掃清華圖書館,以致他的名字寫遍了館藏的圖書甚至英語詞典的借書期限卡。他的同學饒余威在《清華的回憶》一文中寫到錢鐘書時說:“他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他還有一個怪癖,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畫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筆。”
很多人不知道,錢老的夫人楊絳也在清華大學讀過書,且對清華圖書館有特殊的情感,曾在文章《我愛清華圖書館》中提到:“我在許多學校上過學,最愛的是清華大學;清華大學里,最愛清華圖書館。”正是因為二人在文學上、讀書上有太多的共同話語,才有了最后喜結連理、執手一生的愛情傳奇。可見,清華大學的圖書館還是一個有愛的地方。
清華大學圖書館
清華大學圖書館始建于1912年,館舍由連成一體的東西兩部分組成。圖書館建筑總面積2.8萬平方米,設置閱覽座位2000席。清華大學圖書館近年每年訂購中外文圖書近5萬冊。到2012年底,清華大學圖書館的館藏總量約有446.2萬冊(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文獻為主體,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文獻等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

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都是因為關聯而變得奇妙起來,如同人看見彩虹是因為云朵的存在,而讀書的魅力則是源自圖書館的輔助。
北京大學曾經是新文化運動的陣地,進而掀開了中國白話文改革的帷幕,很多人不了解,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變革里,北京大學圖書館是重要的一件道具。
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作為那個時期的風云人物,在推動文學發展的同時,也對北大圖書館的成長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圖書館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當時時代的關系,曾經起到重要的凝聚作用。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后,積極動員社會捐書,并聘任了著名共產主義斗士李大釗作為圖書館主任,在此期間,毛澤東主席擔任過圖書館職員,并深受其影響,讀了許多進步書籍,再無須贅述,也可想象,北大的圖書館對于新文化運動的助力,對于后來中國發展的意義,有多大了吧。
再后來,頗類似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預言態勢,北京大學圖書館又經過了很多新文化運動戰將的接替,進而成為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大學圖書館,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紅學發軔者——胡適。
胡適曾經留學海外,在擔任了北大校長之后,親自過問圖書館的事宜,并且通過自己的留學經驗,大膽的以美英為模式,使北大圖書館又跨上了一個新的發展臺階。
北大圖書館
新圖書館落成后,北京大學圖書館新舊館相連總面積超過51000平方米,可容納藏書650萬冊,提供閱覽座位4000多個,全館設有采訪部、編目部、期刊部、流通閱覽部、信息諮詢部、自動化部、自動化研究開發部、古籍特藏部、視聽資料室、文獻服務部、總務科、保安部、館長辦公室及行政部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