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巖苑
域外圖書館尋找精神圣地之旅
撰文/巖苑
XUNZHAO JINGSHENSHENGDI ZHILV
有人說,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國民的精神圣地。誠然,人類所有的智慧最后都濃縮成一頁頁文字,收藏進圖書館方方的小格子里。不只是中國,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國民都熱愛閱讀和藏書,因此,把圖書館作修建成集文化感和設計美于一身的建筑,無論是大英圖書館還是美國哈佛圖書館,都呈現出既是本國的也是世界的風貌和開放格局。讓我們看看國外的知名圖書館,了解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中文藏書量居西方第一的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內景
提到大英圖書館,許多人都會想起馬克思在圖書館的圓形閱覽室專心讀書,以至于在地板上磨出腳印的故事。馬克思是否真的留下腳印,現在無法考證。但大英圖書館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圖書館,其聲譽是不容置疑的。
雖然大英圖書館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它的收藏可以上溯3000年,藏品來自世界各大洲,不僅包括各類圖書、地圖、報紙、雜志等印刷出版物,還包括手稿、錄音帶和CD等,內容幾乎涵蓋了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說大英圖書館是人類知識的一個寶庫,一點都不為過。包括達·芬奇的手稿、中國唐代的《金剛經》等都在這里收藏。目前藏品大約有1.5億件。
大英圖書館新館被認為是英國20世紀最大的公共建筑,從遠處看,它就像一艘大輪船。
步入圖書館主樓的大廳,感覺這里的整個風格“非常英國”,儉樸而不失雅致、嚴謹而不缺幽默。大廳右面的角落里有一把銅椅,椅子做成一本翻開的大書形狀,有趣的是書上有一根鎖鏈拴在地上,這令我想起孔乙己的那句話:“讀書人竊書不能算偷。”圖書館也許想用這種形式告誡一些有意“竊書”的人吧。
大廳當中有一座茶色的玻璃塔,里面放滿了看上去有些年代的書籍。這就是著名的“國王圖書館”。為了保存原國王圖書館的風貌,原來收藏的6.5萬卷書籍、2萬冊單行本以及400份書稿在這里被放入一個高達17米的六層玻璃方塔中。玻璃塔矗立在大廳的中央,直達樓頂,所有書籍都書脊向外。透過茶色的玻璃,從大廳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欣賞到古色古香、華麗壯觀的國王圖書館。工作人員可通過活動書架、內部電梯,很方便地取得讀者所需要的書籍。
由于大英圖書館是研究性圖書館,只有當其他圖書館的資料無法滿足需要時,讀者才可在讀者申請部辦理手續,所以要獲得一張大英圖書館的借閱證是相當困難的。
大英圖書館每天至少要接待1000多名讀者。人們可在大廳中央的圖書中心查詢目錄,索要書籍。不明底細的人可能難以想象,在圖書館小廣場的地下,就是深達23米、共有4層的地下書庫。這里的藏書架總長達300公里。書庫有最先進的防火、防水系統保證圖書的安全,最精密的溫度、濕度控制系統為保存書籍提供最理想的條件。


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美國國會國書館。 它在國際圖書館界享有盛名,它是世界上收藏人類智慧結晶最豐富的地方,被美國人譽為“美國文明的基石”。
它的藏書涵蓋470種語言,達一億兩千多萬冊,據說它的書架如果排列開,總長約860公里。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文藏書量在西方國家排名第一,達48萬冊之多,其中古代善本50000多冊。所藏明代《永樂大典》,據說是海外最全的;10種明、清刻本圖書共933卷,是1869年清朝同治皇帝為與美國換取農作物種子而贈送給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該館還擁有4000多種共60000余冊中國地方志,其中百多種屬國內孤本。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字資料也是該館的珍藏,其中包括200多種藏文印刷品,400多種滿文資料和3000種云南納西族東巴文資料。抗戰時期,美國特派專員費正清收集整理了1938年至1945年重慶、成都、云南等地的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實況記錄達5000種,如今也保存在這里,成為研究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的珍貴文獻。目前,美國國會圖書館仍在不斷收集各種中文典籍。
來到華盛頓東南一街,3幢白色典雅的歐式建筑映入眼簾。3幢大樓分別以3位美國總統的名字命名:主樓為杰佛遜大樓,第二幢為亞當斯大樓,第三幢為麥迪遜大樓。
進入杰佛遜大樓,似乎這里不是圖書館而是藝術宮殿。這座1899年竣工的大樓完全仿效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極其富麗堂皇。仰頭望去,大廳穹頂花飾上純金葉片金光熠熠;回視左右,16位羅馬女神石像站立在壁柱上,她們高擎火炬,象征著智慧與知識的神圣和莊嚴。有250個座位的閱覽大廳高達108米,圓形屋頂用320個藍色方塊拼成放射形,方塊內飾有貼綴金箔的花朵,周圍用大理石雕成小天使、飛馬、花草和12個飛天狀人物繪像。淺棕色的四壁凸現出16位世界名人的銅像,每兩個人物代表一個學科:米開朗基羅和貝多芬代表藝術,荷馬和莎士比亞代表詩歌,柏拉圖和培根代表哲學等。屋頂中央有一個頂塔,一個巨大的火炬正照耀著閱覽廳內的讀書人,象征著知識永遠給人類帶來光明。


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以浩瀚的藏書與優質到位的服務深受學者喜愛。哈佛大學有大大小小、分門別類的九十多家圖書館。各館都有其無可替代的特色,充分顯示哈佛非中心化的體制。不同的圖書館藏書各不相同,面向不同的學者,側重于不同的領域。
如果哈佛當下沒有讀者急需的一本書,那么讀者可以通過圖書館系統使用館際互借的業務,從美國國內其他高校的圖書館,甚至其他國家的圖書館借閱。如果需要的僅是某一本專著的某一章節的幾頁而已,那么出借的圖書館還可以復印相關的頁之后給讀者寄來。
借書一概不限數量,借期不等,而且都可在網上續借。考慮到四年級以上的研究生、教授和來訪的學者使用書籍的時間較長,他們借閱的期限可以長達一學期,但是一旦其他讀者需要使用,那么往往在一周內需要歸還,保證所有讀者使用資料均等的機會。
隨著藏書量日益劇增,空間日益緊張,但是圖書館還是見縫插針,為讀者在館內提供閱覽桌。同時,學校還在郊外建設了大面積的藏書庫,把一些不大常用的書籍存放在那里。讀者可以在網上要求索取,而圖書館每天派專車前往60英里之外的書庫為讀者提取所需的書籍,可在24小時之后在指定的圖書館領取。
在哈佛的多家圖書館的閱覽室內,都配有舒適的沙發等。豐富的資料,讀者至上的一流服務設施,便利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優雅的研究環境等等,實在無與倫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