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愛言
歷史需要彭開福們
撰文/愛言
天下奇觀,看我酉陽。大山蒼翠,吊樓飛檐,群山逶迤,雄偉壯麗。河流浩瀚,帆影櫓聲,山奇峰險,峽谷幽深,古往今來,迷多少墨客騷人吟唱出篇篇絕妙詩文。觀猴三黛溝,世外休閑“桃花源”,酉水民族風情游,阿蓬江里去漂流,龍潭看峽谷,清清泉水潺潺流,紅色旅游世炎故居南腰界,原始森林大坂營……仙景走一走,多有十年壽。

今年68歲的彭開福,退休前是一所中學的校長。他對土家文化的如數家珍,來源于他對家鄉文化的珍視。
酉陽一行,除了宜人之山水,大抵還有個叫彭開福的老者值得寫上一筆。
若是有心,你會發現關于酉陽、關于后溪、關于酉水河、關于河灣的報道中,都有彭開福的身影。任何一個要了解河灣歷史、土家文化的人,都會邀他坐坐,聽他侃侃而談。而他,也不嫌麻煩,一次一次地重復著關于這個區域,這個民族的故事,從公元1428年說起,從72朵浪花講起。
今年68歲的彭開福,退休前是一所中學的校長。但或許,更多人對于他的了解,來源于他對土家文化的如數家珍,來源于他對家鄉文化的珍視。
他說:“一個人若是都不知道自家的歷史了,那得多可悲啊。”
但很多時候,我們便是這樣一群可悲的人。每天刷著微博,以為自己掌握了全球萬千,但對于自己的歷史,卻一概不知。又或者說,沒有這樣的一個人來告訴我們,他曾經走過的歷史。
再美的人情世故若是沒有人來賞識和珍惜,便只是深藏馬廄的千里馬,最終只能以落寞來謝場。
彭開福,便是酉陽的伯樂。
他給年輕人土家語普及課程,沒有了自己的語言,這個民族終將只剩一個名字,而被歷史所遺棄。
“鬼臉殼舞”、“土家號子”、“哭嫁歌”……這些曾經在這片土地風生水起的影像,如今已經只作為一個符號,存在于書本和電視之中。彭開福走訪了很多民間藝人,將這些藝術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了下來,“有好幾個人都去世了,還好我拿文字記錄了下來,不然就失傳了”。當然對于彭開福來說,絕不僅僅只是期待這些藝術存在于“文字”之中。

彭開福

和睦樹
彭開福做的還不止這些。現在的他仍然為保存這個村落的傳統工藝以及宣傳這個村落而不停地張羅。2012年,河灣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而撰寫并遞交材料的人當中,便有彭開福。
身邊也有類似于彭開福的人。他們對于自己居住地的故事如數家珍,或者說,那些本來就是他的成長歷程。只是,在歲月沉淀之后,這些家長里短的瑣事也漸漸地變成了歷史。這樣的一群人,或許算不得學界大腕,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并沒有經過系統的教育。但這樣的人,有著一種對過往的尊重和虔誠,于是才舍得花上時間和功夫來為這些散亂的記憶著文記敘,娓娓道來。
曾經這片土地上有著風生水起的形像:鬼臉殼舞、土家號子、哭嫁歌……如今,這些只作為一種符號,存在于書本和電視之中。
對彭開福來說,酉水河鎮是故里,是解不開的鄉愁;而對于河灣來說,彭開福或許應該算是貴人。正是因為他和那些志同道合者的堅持,這片土地才未被完全遺忘,亦沒有在現代化大浪中人云我云地變換了模樣。
或許,很多個輪回以后,后人們再次翻開史書時,那個民間傳說便是由彭開福他們這里傳開來的。可能有所偏差,但那也是一段歷史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