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杰
霄漢繞郭峪
撰文/孟杰
歲月靜好,一如落花照水的嫻與雅,又似浮云出釉的清與婉,抓不住,摟不到,偎在身邊的只剩下了代表年華的片片斑駁,濕了老人眼眶的大概也只有歷史,而沙啞了村頭老狗的必定不僅是滄桑。系上鞋帶,拍拍身上的塵土,走進文墨一般的山村郭峪,一覓黃土高原上建筑化的高齡石礫,還有風云呼喊過后沉寂了的村莊。


山西雄踞在太行山的背部,一直都是隔絕中原的所在,大概是這個緣故,這一地一定程度上少了戰爭的打擾,才保留了許多讓時間停住的傳統建筑,這些放著光芒的地方雖然多到不行,但在矚目者的眸子里,始終都會在那個如同靜者的山村一陌停留——陽城郭峪村。
“沁水長百里,靈氣鐘陽城” ,陽城作為晉城的別稱,這里借著皇城相府的名頭為眾人熟悉,但就像撲克牌的兩面一樣,也遮擋了它其余的光輝,對于郭峪村更是如此,長久以來,它的存在仿佛是被遺忘了的主角,少有人問,任誰站在此處都會忍不住嘆息,也許這就是世人眼中可以打敗文字力量的“死物”,是遠勝言傳的意會。
欲求郭峪村,先入樊溪谷。在聲名中沉寂的村莊就藏在谷內,在這南向的谷里,郭峪村傍著樊溪河水而享受著造物者賜予的滋養,四方周山環繞,如同襁褓,裹著高大的郭峪城池,還有城里的生民。這時節城門下的河水并不蕭瑟,只是沒有了春來的潤物無聲,大概深不過膝的河道,卻流淌出一種山谷獨有的空靈。
樊溪河水還在悠悠流動,撥弄了夏日的炫音,東岸邊的綠草已經散發活力,仿佛心跳與呼吸著天地精華的肺葉同行,名為侍郎寨的古建群就棲息在這樣的美景之中。侍郎寨的歷史溯源可到宋代,因為整體呈現出“桃形”的緣故,最初被取名為昭桃寨,后來跟著主人升任右、左侍郎后,這才更名作了侍郎寨。它共有東、南、西三座門,且每道宅門都有防御用的炮臺,位于樊溪東岸的西寨門算是使用頻繁的一個,石獅子并列左右,守護著高大的木牌門樓,門額古樸,寫有蒼勁有力的“山水環繞”四個大字,儼然講述了侍郎宅花園式建筑群的身份。
入了寨門,一眼可以看到長有二十米的曲折爬山廊, 通向躲在后面的侍郎府四合院。從側門走進侍郎府,直觀感覺到它占地極大, 包括了主宅院、書房院、櫥房院等大小六座院落,南面還曾有張氏宗祠、尼姑庵和一座名叫“聽其無逸”的院落。寨子里現在還存有幾處完整的宅院,以及大概一百米的古城墻,這些都基本保存了當初的樣貌。
白云觀位于村東頭坐臥在蒼龍嶺脊上,因為宗教往往有很多是靠近神明的產物,所以相關的宗教景觀也平白增添了許多色彩,舊時民間就有說法:“三晉兩大奇,北有懸空寺,南有石山廟”,很多人不知道,白云觀的另一個稱謂就是石山廟,而且它和懸空寺一樣都被放到了陡峭的懸崖之上。
白云觀始建于明代,大概是歲月挑中的原因,而今只剩下零碎的舊址。據說,當初的觀門坐北朝南,又呈現出北高南低的起伏,依著這樣的章法,它構成了上、中、下三院。第一重山門的門屋是經典的倒座殿三間,并且和湯帝廟一樣,門前有寬大的石砌高臺。三個大門一字排開,穿過中間那個進入的就是戲臺民間的底層,奇特的是,它并未直接通往院內,而是將戲臺一分為二分別向左右轉彎,通向次間出來才能到達第一進院。院落共有廂房七間作為碑廊,而院子的正中擺了一塊原生巖石,高約四米,直徑則要小一些,大概三米的樣子,這便是“山上山”了。巖石上建有一平方米的全琉璃小廟,取名“玉皇閣”,造型玲瓏小巧,似要奪走整個院落的光芒。在小廟的西側還有一個臉盆大小的水坑,坑里積滿了水,暖風拂過,輕輕蕩漾,雅致非常。這水在當地很有名,被稱為神水,據說長者飲之能健康長壽,幼者飲之可睿智聰穎,又有“神露”之稱。
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至初八是白云觀的廟會期,屆時方圓百里的人都會前來感受此處的熱鬧,不僅如此,當地曾有一個習俗,就是當孩子長到十三歲,必須到觀中祈福,梳辮子,戴金鎖,表示孩子長大成人,稱為“圓辮”。

民間總是有頗多的講究,以此來順天應人。

郭峪村隔著樊溪水的對岸是拔芴而起的東峪嶺,目測之下,該是“百步轉欄”形成的案山,兩邊山色影綽,應在左輔右弼,這樣理想的背山面水格局就此形成。郭峪村不過晉南一隅,在古代卻是屢出蟾宮折桂的“肉食者”,不曉得是否得緣于此。
在山谷的東北角有一個不大不小的豁口,潺潺的樊溪水自此流淌而出,準確地說,郭峪村的村址就在此河的中游水段。古人所崇信的堪輿術里,水在其中代表著財富,但是,從樊溪河水脈的走勢上看,偏偏流出了一個“穿溝之水”,會帶來“煞氣”的冥冥禍患,大概就是出于這種考校,村民便在水口的地方修了三座風水塔,塔塔相連,呈現“山”字狀,且都是七層。
郭峪村自古是學風極盛的一地,故而留下諸多彰顯文脈淵源的建筑遺留,站在白云觀遺址,放目遠眺,便可在東面三百米左右的松山上,看到坐落其上的文昌閣與文峰塔,文昌閣供奉有文曲星,而文峰塔則是根據風水堪輿而興建,在古時,這些都是認為可以促使當地文脈順達的標的物。文昌閣坐東北朝西南,上下共有兩層,由明清常用的磚石砌成,被封建世道統治的日子里,每每到學子開學或者科舉在即,都要到此處祭拜。此外,因為文昌閣石窗無梁,故又被稱為“無梁廟”。
停下腳步,眼里的山色潤了村莊連著霄漢,又一起講述著不合時宜的古樸,惹得人心蠢動,將零落了心腸的往事重又粘合得完整。沿著村落四周貪婪地注目了許久,恍然想及郭峪村的取名溯源。郭峪村于唐時在巍峨的太行山麓設置,峪字的本身有著谷的含義,而古代的村莊又常常是宗法制度下的一姓聚居,郭姓一族是當時的大族,于今,郭峪村落猶在,獨獨不見郭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