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洪鐵城
楊家堂:名人輩出的小山村
撰文/洪鐵城
到了松陽,有一張金色的名片老在眼前閃爍,上面寫著“楊家堂”三個字。這三個字,既非某城鎮或某個店鋪的稱謂,更不是某地方、某個廳堂的堂號,而是一個村名。
“楊家堂”這個村名,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村是楊姓人最早卜居而后形成的,或與某個楊姓名人有著某種聯系,比如,赫赫有名的“楊家將”中的某個人。然而,“楊家堂”的確與楊姓人沒有一丁點兒關系。村里90%的人姓宋,剩下的蔡、葉、潘等姓不到10%,與楊姓八桿子打不著。《松陽地名志》載,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樹,故初稱“樟交堂”,后改名“楊家堂”。
楊家堂村位于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三都鄉西南,海拔約325米,距縣城7.5公里。楊家堂的宋姓人說他們是明朝開國元勛、文學家宋濂的后裔,原藉浦江。宋濂的孫子宋可三,于明弘治年間遷到松陽縣三都鄉呈回村。宋可三的八世孫宋顯昆,于清順治初年從呈回遷到了楊家堂,距今已350多年。有人說宋濂后裔從浦江遷呈回,包括分遷楊家堂及至楊家堂村名之謎,都與宋濂后裔兩次遭“滅頂之災”,一子二孫遭誅,罪及七世裔等有關。楊家堂村現有99戶人家,建成區占地約30畝。但楊家堂村的名氣很大,省市有關部門領導,國內外攝影師,民俗文化大腕,知名大學的教授,驢友等都紛至沓來,川流不息。
大家對楊家堂感興趣,可能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楊家堂村房屋依山就勢而建,具有鱗次櫛比的畫境美,其二是楊家堂村出了很多人才。
據資料記載,自清代道光年間開始,小小的楊家堂出了國學生、邑庠生30余人;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興學校后,27名楊家堂宋姓子弟陸續考上浙江省立師范學校及各等師范講習所;上世紀30年代以來,畢業于師范學校、高等院校的有40多人;自改革開放始,考進高校走上工作崗位的有20多人,共計120多人,人才出現率、輸出率高達40%之多。這些人才中,除了木板巨商宋宏堂,地方名醫宋德煥祖孫三代,后裔中成為國家乃至世界級專家的也不乏其人。例如,曾兩度出任松陽初級中學校長的宋微封,一門五代人中,從教從醫從政者多達20余人,其中女兒畢業于浙江大學,多年執教后調上海教育出版社任副編審;長子1945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碩士,任鐵道科學院副研究員;次子是浙江醫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世界衛生組織蠕蟲病研究合作中心主任,有《寄生蟲病免疫及診斷》等著作面世,1992年獲國務院突出貢獻獎;三子在吉林大學從事蘇俄文學教學30余年,有譯著《貝科夫小說》 、 《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史》等近百萬字,培養了38位外國文學碩士;此外,還有畢業于清華大學、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的,畢業于云南大學物理系、供職國家核工業部的,任中國紅十字會總庫長的,當美國大銀行高級顧問的,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后留任研究員的,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機械系,參加過運-12、轟-5、直-9等飛機研制的和美國的博士后、化學教授等,舉不勝舉。
楊家堂這樣一個小山村,怎么會走出如此多的精英?



據《楊家堂宋氏宗譜》記載,宋顯昆在建村之初,“刈茅結廬,鑿井而飲,耕耘而食,夙興夜寐,出作入室,以稼以穡,以蕃其家,生活艱辛之至。”過了70多年,到曾孫宋宏堂(1735—1822)時,楊家堂出現了大轉機。宋宏堂五歲喪父,跟著母親和九歲的哥哥宏資,日子過得十分清苦。但是其母蔡氏非同一般,她堅持要兩兄弟“日耕夜讀”,日后做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不得半點懈怠。過數年,有一次宏堂挑柴進城換米,在途中涼亭歇腳拾得錢袋一只,內有二千兩銀票。宏堂沒有私入腰包,而在涼亭苦苦等候失主。等了很久,見一人號啕大哭而至,宏堂見是失主,當即歸還錢袋,失主以重金相謝,宏堂毅然拒絕,兩人相見恨晚,成為朋友。原來失主系衢州人氏,是木材大商行老板,宏堂答應到他商行打工。沒幾年,宏堂跟老板學了經營之道,自己做了老板,成為一代木材巨商。但是宏堂雖富,卻品德高尚,虛懷若谷,“于省治者前后數十年,家業漸盛,田宅日增,于是捐國學、造橋梁千金有所不恤,作船渡傾囊而亦無辭”,并且“念村中子弟幼少失學者,則延師教,令小村歌誦之聲徹于山谷”。不久村里正式辦了私塾,為松陽縣最早的小學之一,知縣張綱聞知特贈“澤流桑梓”匾額以示嘉獎。宏堂公致富后還不忘村人缺醫少藥之苦,命自己兒子德煥學習醫術治病救人。德煥不違父命,自學成才,當時全縣疫痢流行,他四方岀診,“免費送藥,無不應手而愈”。德煥的兒孫輩,在楊家堂設“中藥樓”,相傳施醫行善120多年。


楊家堂村結構完好,形態如初,2012年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村里有18幢三合院古民居,大多院墻上寫著《孝經》、《孝悌力耕》、《朱子治家格言》、《宋氏家訓》等墨書文字和圖畫。外人說這是楊家堂村岀人才的一大原因。
4號民居名氣特別大,位于村東第二排,建于清末,是一座坐東朝西的三合院,占地300平方米,為一進五開間帶雙弄四廂重檐泥木結構的兩層樓房。該房雙坡頂,蓋小青瓦,硬山馬頭墻;正屋七檁前后單步,樓梯設兩端,明間有壁龕,檐柱牛腿雕獅子圖案;泥土墁地,天井鋪卵石;院墻居中辟雙扇木門,門額上墨書“云峯拱秀”。搶人眼球的是院墻大門上方,于壬子年(1852)年間所寫的《朱柏廬治家格言》全文。還有明間檐柱有楹聯:“天地有情容我老,山川無語笑人忙”;內柱有楹聯:“人生未許全無事,世態何須定認真”和“欲知世味須嘗膽,要識人情但看花”。什么意思?前一副寫的是感天地之有情,笑人生之忙碌,意為突破人性弱點,戰勝身心魔障,才能登上智慧和人格高峰。第二副講的是人生未必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活在世間無需過于苛求;佛說,舍得,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其實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第三副對聯的意思是:要想知道人世的滋味,就必須以臥薪嘗膽的精神去親自體驗;若不知人情的冷暖,只要從花開花落的變化中去品味。數百年前極度閉塞的小小山村,竟能出現這三副楹聯,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6號民居位于村口兩棵逾300年齡大樟樹東南方向,是一座三合院樓屋,坐北朝南,建于清代中晚期。南面院墻內側上部繪有讀書圖、砍柴圖、鋤禾圖及以二十四孝為題材的水墨壁畫,反映出屋主以“孝”為先思想和耕讀理念。南面沒辟大門,而是因地制宜在建筑的東、西兩邊各辟邊門。正屋三間,明間是開口廳,其承重梁及替木等木構件均雕刻松鶴等花卉圖案。正屋前設廊,月梁及雀替也作雕飾,“牛腿”雕蟠螭回紋,在廊的兩端安裝透雕蟠螭回紋的木門罩,甚是秀雅。天井鋪卵石錢文飾。樓層木質前檐墻,上施透雕壽字紋檻窗。兩山馬頭墻,檐下“拋方”墨繪纏枝花卉。這是一門五代有從教、從醫、從政者20余人的“教授之家”!
1號民居位于村中央,坐東朝西,三合院,二層,清代建筑。馬頭墻筑于院落西側圍墻兩端,使正立面形成了中間低兩邊逐級抬高的形態,讓原本呆板的建筑輪廓線起動轉矩有了變化。大門辟圍墻正中,上方有白描的四幅山水畫。正屋三間,明間是開口廳,其上承重梁及替木等均雕蟠螭紋、荷蓮喜鵲(喜得連科)、鴟魚噴水(寓意避火)等題材的圖案,可見當時屋主對科舉的期待以及建筑防火意識。正屋前設廊,采用月梁形制,梁兩端雕當地盛行的龍須紋;“牛腿”雕蟠螭回紋。樓上前檐墻為木構,安置檻窗。客廳三面木構圍合,上方貼滿舊時的捷報,佐證著子孫中人才輩出。好一個“喜得連科”!


走進2號民居更見一番清新,三合院,二層,坐東南朝西北,院墻內側上部繪制著蘭花、佛手圖案和乾隆七言詩,還有宋氏家訓:“勤宜及時,儉貴適中。勤儉者興家事業之要務也,故士勤讀,則功名必成;農勤耕,則衣食必豐;工勤藝,則技術必精;商勤業,則資財必裕。自來祖業興盛,均起于勤儉,子孫貧賤,則敗于怠惰者,往往然也。”正屋三間,明間為廳,空間高敞,左右次間為臥室。樓下廊軒采用月梁,梁端鐫刻龍須紋,梁墊板雕蟠螭回紋,雀替和替木雕駿馬圖或花鳥圖案,“牛腿”雕獅子、鸞鳳和清供圖案。難道這就是文化人為自己構筑的文化空間與環境?
說到宋氏宗祠,二進兩廡的合院建筑,坐東朝西,位于村莊中心,高高的石臺基上。翻開《咸豐京兆宋氏宗譜》有載:“未榮家室,先建宗祠,禮制昭然,蓋必有以妥先靈于上,而后有以佑后嗣于下。”表明了宗祠建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還記錄了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咸豐辛亥年重修,現存建筑為民國十三年重修的歷史沿革。四扇大臺門上,繪著彩色的文武四神,頂天立地,挺胸凸肚,極為威武,加之門前一對年代久遠的巨大旗桿石,讓人肅然起敬。三間抬梁式正廳的后墻設有神龕,供著多位先祖的彩像,案臺上香煙繚繞,說明常有裔孫來祭拜。
在古民居中書寫著眾多治家格言和家訓,可佐證主人是文化人,家教嚴肅,志存高遠。盡管粉墻斑駁,但這種物化了的勤耕重讀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對子孫后代有著熏陶作用,印證邱吉爾的一句名言:“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 (此章節幾個民居由汪燕鳴提供初稿,在此表示感謝)

宋濂三子宋韜于明洪武間游歷到了松陽,“見呈回山水明秀,觀其地勢極高而平,其來龍長而大,其朝對尖而秀,其護沙迴環而旋繞,其泉水與田山則甘美而肥厚,真有桃源勝境,別具一天而足以發族繁昌,為士民所樂業者有由來矣”。后灣始祖宋濂四子宋浩,大學士,官光祿寺丞,因后灣“其群峰抱護,綠水環繞,遂卜居于斯焉”;朱竹始祖宋濂十世孫宋回一,于明正統間自福建徒步至三都,“見朱竹山土淳厚,茂林修竹,綠水環流,映帶左右,可以樂之居”;上田始祖宋銓,于明成化間因“雅愛山水,岀游上田,見此地崇山峻嶺,山環水繞,而自本都西坑后遷徏擇于此地,卜居于斯”;半嶺始祖宋銳,于明成化間,見山環水繞,土膏田腴,有通都鐘毓之靈秀,自松陽十三都斗潭遷居三都半嶺;涼連始祖宋善伏,于明嘉靖間自青田至三都,見涼連地方山水奇異,可以樂居,遂創業而家焉。但唯獨不見楊家堂始祖宋顯昆選擇楊家堂卜宅定居的文字記載,也不見宋顯昆離開呈回的文字記載。對此,筆者試作如下分析:
先說宋韜看中的呈回,前面寫到“其地勢極高而平,其來龍長而大”,然后《呈回宋氏宗譜》中還寫有“三都呈回莊,來龍曲折,巉巖磊落,變換非常,遠不可稽其到頭”,村莊坐北朝南,四山環抱一水繞,的確是個好地方。但從堪輿學的角度分析,這種“居高”、“居中”的地方,居高臨下,王氣十足,加之左右迴護十分開闊,前方朝山較遠,是易守難攻的城池與城域中宮殿衙署的風水寶地。對一個村莊而言,因太高、太陡、太裸而失之妥切,不是藏風聚氣宜人宜居的住家場所。宋顯昆離開呈回的原因恐怕就是這個。宋顯昆選擇的楊家堂距縣城15里,呈回距縣城60里,交通相對便利。更為重要的是,楊家堂三面環山,一邊豁口,像金馬蹄、寶葫蘆,空間尺度小巧玲瓏,線條柔軟,藏風聚氣,是理想的風水村落。
可能有人會問,楊家堂村坐東朝西,不是坐北朝南,怎么會是好風水呢?在此說明一下:作為村莊和住房,坐北朝南特別是坐正北朝正南,其實是極犯忌諱的。因為南卦為離,五行屬火,村莊和住房,都壓不住。朝正南的住家不甚安生,原因即此。各地各級衙門朝正南,衙門是政權機構,權大于天,不怕火。真正的好風水是講坐向而不講朝向的。打個比方,人坐太師椅,正常的身靠后背,兩臂放于扶手,雙腿垂地,坐時間長了也不累;反之而坐,或者側坐,雙腳擱之一方扶手,腰背靠另一方扶手,不論場合之宜,雖然會有小許舒適,但絕對不可能久坐,因為人的身體不處于自然狀態。直白地說,太師椅朝東南西北都是可以的,重要問題在于人是否選擇了好坐向。
楊家堂位于馬鞍山北麓一個小山岙里,所有房屋依山順坡而建,前低后高,落差百米之多,像芝麻開花,級級上升,互不遮擋,家家都有良好的視野,并由此而形成村莊大界面。大界面上是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民居,墻體上早年刷的白石灰剝落后,裸露著泥土的金黃色,在陽光下具有健康之美。
村莊選址可謂蹊徑獨辟,膽大包天,但四靈齊備,十分妥實:坐東朝西就是依震面兌;左青龍略長,林木蔥蘢;右白虎稍短,植被茂盛;后玄武高大堅實,嫩山凸現,名木古樹森然;前兌為金,明堂開闊,朝山尖尖可人,距離不遠不近,尺度適中。村之左側,有一山澗沿山腳汩汩流淌,宛如雅琴鳴奏,終年不絕,至村前像玉帶半抱然后在水口岀村;村之右側,來自縣城道路在此與村莊主路形成恰當的連接。縱觀全局,其山形、水勢與路位,無一沖犯風水顧忌;山、水、村共生共榮,天、地、人相得益彰。300多年來村莊未曾遭遇泥石流、山洪暴發和坍方之類地質災害威脅,證明著這里是塊風水寶地。有個疑點就是,宗譜上寫著“昆公,字宗福,娶陳氏,育五子,自呈回卜筑楊家堂而遂居焉”。沒寫他讀過書得過功名,據說他是個農民,怎么會精通易經八卦,大膽選擇坐西朝東的這塊寶地呢?魯曉明文章中有個說法,說他初到山腰,生篝火取暖,想不到過了幾天煙火未滅,于是認定這里是好地方。那么,好風水是不是楊家堂村人才輩岀的真正原因?筆者不敢妄言,看官自己揣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