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渡茳
禪宗的遺跡之四 禪樂古韻南華寺
撰文/渡茳
CHANLEGUYUN NANHUASHI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每每夜深人靜時,從寺里傳出的誦經聲,伴隨著純凈而悠揚的木魚聲,響徹天穹……千百年來,這里禪風環繞,香火氤氳,菩薩森嚴,為世人營造了一個清幽之地,以便塑造一個徹悟之心。
初夏的廣州,還真有點紅紫萬千披錦繡的味道,勃勃生機中總能在不經意間讓你瞥見一抹鮮花嬌艷。韶關境內,剛翻過一片花海,正感受著那悅動的陽光在田野中撒野時,突然襲來一派寧靜肅穆的氣象,定睛才發現,一座滄桑中迷離著靈動意趣的古寺,赫然矗立眼前。這便是素有“南禪祖庭”之稱的南華寺了。
南華寺又稱“寶林寺”,是一座中外聞名的佛教寺院,坐落于廣東省韶關市的曹溪之畔,是廣東六大寺廟之一。這里峰巒疊翠,古木參天,翠柏簇擁,環境清幽,靈氣彌漫。
相傳,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印度高僧智藥三藏,途經廣州曹溪,見此地“山水回合,峰戀奇秀,掬水飲之,香味異常”是一塊風水寶地,遂建議地方官奏請武帝建寺。果真,三年后(公元504年)有寺建成。后來,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被稱為“南華禪寺”,自此沿稱至今。
今南華寺,占地總面積約1000多畝,主體建筑群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為階梯式中軸線對稱平面布局,前后七進,殿宇輝煌,黃墻綠瓦,綠樹婆娑。在古樸莊嚴中更顯深幽,依山伴水,峰巒疊翠,清靜之中透著靈氣。
入寺禮佛,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功課。千百年來,它深埋在人們的心底,內化為一種秉性,使人謙和。如今,站在寺院面前,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不自覺的讓心情和感觸變得清澈起來。

伴隨著一股樸素綿密的禪風來到山門前,遠遠就看見了古木護持下山門上的“曹溪”二字,走近來看,寫著“庾嶺繼東山法脈,曹溪開洙泗禪門”。反復吟詠,便能夠感受到它的莊嚴肅穆、幽靜深遠。千年古剎的意境的確與眾不同,令人心曠神怡。
拾級而上,穿過小巧別致的“五香亭”和放生池,可望見二門門楣上“寶林道場”四個大字匾額,門的兩旁有“東粵第一寶剎,禪宗不二法門”的對聯。二門內建有壯觀的天王殿,殿內供奉彌勒佛,體寬肚凸,笑口常開,憨態可掬。兩側有對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將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么來由?
聯中的“將何物供養”,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于是感慨:這么多年,一直不明白,人生有許多東西,要將哪些供養起來?拾起來的,放不下的,得失之間都源在一個“禪”,從字面上理解,禪是一種志趣,一種態度。人世煙火,誰人能淡,誰人能靜?值得斟酌推敲。

東西兩廂為四大天王塑像,四樽天王分持寶劍、寶傘、寶琴、寶斧,代表著保佑人間風調雨順。天王殿背后為一處布置精巧的小花園。園內東西兩邊有鐘樓、鼓樓,北面的大雄寶殿,又名“三寶殿”,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藥師、阿彌陀佛,各高8米。殿前有月臺,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頂,飛檐飾坐獅,頂用雙魚吻,門窗為格子式。殿的左右兩壁及后壁是泥塑彩繪五百羅漢像,神形怪異。大雄寶殿后有藏經閣、靈照塔、祖師殿,而藏經閣中佛經多為歷代皇帝所賜,十分珍貴。
駐足才發現,全寺殿堂飛檐斗拱,以重檐歇山頂、一斗三升居多。青磚灰沙砌墻,琉璃碧瓦為面,灰脊、琉璃珠脊剎、蔓草式脊吻。重要殿堂脊吻與脊剎間置琉璃鰲魚,正脊兩端飾夔龍脊頭。據了解,這里的重要殿宇多用木圓柱為支柱,并將殿堂分為多間,石柱礎多覆盆式。門窗則多花格門、格子窗欞。
另外,南華寺還存放著360尊北宋木雕羅漢像,其神情逼真,栩栩如生。這些木雕羅漢全為坐像,都是用整塊松木、樟木或楠木雕成,高約60厘米,雕刻技術純熟精湛,生動表現了羅漢各自不同的性格。據了解,這些雕像明朝曾經重新飾金,清光緒年間,曾補雕過133尊被火燒毀的羅漢。1936年,虛云法師主持修廟時,將大部分木雕羅漢藏在大雄寶殿里三尊高達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發現。

循路前行,一條石徑通向后山,兩側翠竹夾道,非常清幽。身處其中,仿佛一切俗事皆在身外,心因此變得異常空明。我喜歡這樣的清靜,有一種身外無物般的豁達與怡然之情。
轉角一座高29.6米,底徑11米的樓閣式八角磚塔闖進眼簾,這便是靈照塔了。據了解,靈照塔初建時為木塔,多次焚毀重建,至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始改為磚塔。今仍保持明代原貌,為南華寺最古、最高的建筑。祖殿中央三座仿阿育王式木塔佛龕分別供奉著三具肉體真身菩薩,左為明代丹田和尚真身,右為明代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居中者則為禪宗六祖慧能和尚真身。其實在這次的行程中,我心里最想念,最想看到的就是六祖慧能的真身。

相傳,慧能(638-713年)原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樵夫。二十四歲時,聽人誦讀《金剛般若經》而悟道,于是投到禪宗五祖弘忍門下。一日,五祖命眾僧每人作一首詩,誰的佛性高,就傳其衣缽,成為第六代祖師。五祖率先在墻壁上寫了這樣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看后說:“美則美矣,但是還沒寫完。”他隨后也跟著作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僧見了,都很驚嘆,于是五祖將衣缽傳于慧能。
慧能的這番領悟可謂是蜚聲禪壇,馳名環宇,被尊為“禪宗六祖”。就這樣,慧能在此傳授佛法三十七年,成為禪宗南宗創始人。他提倡頓悟法門,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靠內心頓悟才能成佛。這樣的禪學風氣遠傳世界各地,開啟了一個佛教中國化、平民化的新潮流。千百年來,來這里尋禪蹤,覓慧根者,如云如潮慕名朝遏,軼聞佳話綿延不斷,四海傳頌。
當年,宋代詩人蘇軾被貶嶺南后,也對禪學心有所感,曾在顛沛流離之際,多次到南華寺默祝禱告,曾寫下“不向南華結香火,此生何處是真依?”的詩句,表達了他的人生觀,以及屢次失意的心靈。
蘇轍也曾發出這樣的感嘆:“六祖以佛法化嶺南,而傳馬祖興于江西。”這里實際上指的就是南華寺在廣東的深遠影響,代表東方思想潮流的慧能便在此講經說法,其規模宏大,人山人海,在佛教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號稱“詩佛”的唐代詩人王維,深受六祖禪學的影響,在《輞川集》中的許多著名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就體現了一種以景寫情、心隨境寂的禪境。
如今,圓寂多年的慧能被供奉在紅墻綠瓦、古色古香的南華寺六祖殿內。坐像高80厘米,身披袈裟,成結跏趺坐,腿足盤結在袈裟內,雙手疊置于腹前,泰然自若、超然不凡。頭部端正,面向前方,雙目閉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顴骨較高。從塑像中可以看出這位飽經風霜的高僧多思善辨的才智和自悟得道的超然氣質。
據了解,這座六祖造像的確是以六祖慧能的肉身為基礎,用中國獨特的造像方法——夾苧法塑造的。其法是:慧能圓寂前,身披袈裟,雙腿盤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體內營養和水分逐漸耗盡,最終坐化圓寂。然后將遺體放在兩個蓋密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經過相當時間后,內臟和遺體上的有機物腐爛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斷產生熱氣,水分被吸干,變成坐式肉身干體。然后進行塑造。先上香泥,其次加布,再以鐵葉、漆布固頸。由于方辨是慧能弟子,不止一次為慧能塑過像,對他的音容相貌、氣質神態有深刻的了解,因此這尊塑像很成功地反映出慧能超脫的氣質和高僧的形象,成為流傳萬古的真身像。
不管南華寺的外在身份如何變化,歷史總是會把這座寺院當成佛教文化的一個范本來供世人參考。因為,六祖慧能的禪學風氣享譽盛名,影響深遠。也許正是因為這些禪學思想的影響,才使得南華寺香火延綿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