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卉
劉卉:女,本科,主管護師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套護理方案[1],其核心是以患者為中心,進行規范化以及模式化的護理干預,并以疾病的診斷與手術情況為依據,在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應用極為廣泛[2],也均證實了該護理路徑能夠有效地提高護理效果,對護理工作有較大的幫助,可增強護理質量,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在心肌梗死的治療中,臨床上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方案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心血管疾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有較大威脅,筆者對68 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的患者予以臨床護理路徑,并與實施傳統護理的72 例患者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納入標準:(1)患者均滿足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2)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書,并服從相關治療安排。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臟器功能損傷者。(2)護患間或者是醫患間溝通交流存在障礙者,有精神病史者。所選病例對象均接受急診或擇期支架置入術,以股動脈或橈動脈穿刺作為介入途徑。嚴格遵循隨機數字表格法將其分為觀察組68 例和對照組72 例。觀察組男43 例,女25 例;年齡44 ~77 歲,平均(58.6 ±7.1)歲;發病到入院治療時間為40 ~720 min,平均(276 ±132)min;主要梗死部位分布:梗死前間壁8 例,下壁17 例,下后壁10 例,前壁16 例,廣泛前壁9 例,下壁合并右室8 例;心功能Killip 分級情況:Ⅰ級42 例,Ⅱ級20 例,Ⅲ級5 例,Ⅳ級1 例。對照組男44 例,女28 例;年齡43 ~78 歲,平均(57.8 ±8.2)歲;發病到入院治療時間為42 ~730 min,平均(278 ±138)min;主要梗死部位分布:梗死前間壁9 例,下壁19 例,下后壁11 例,前壁18 例,廣泛前壁8 例,下壁合并右室7 例;心功能Killip 分級情況:Ⅰ級55 例,Ⅱ級14 例,Ⅲ級2 例,Ⅳ級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與本文研究的病例均統一接受支架置入術治療,對照組行常規傳統護理,觀察組則予以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具體方法為:(1)詳細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表,其主要內容包括入院指導、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心理指導、健康教育及運動指導等,具體見表1。(2)計時時間從患者一入院開始算起,并以時間作為橫軸,同時以本文中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表所提示步驟為研究縱軸,由當班護士或者是具體責任護士嚴格地按照上述研究步驟行綜合性干預,對已經執行的措施前打“√”,未執行措施則打“×”,完成后均要參與護士簽名。(3)在整個臨床護理路徑執行過程中,當班或者是執行責任護士均要嚴格地將患者情況記錄下來,并分析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同時根據結果采取相應的處理,最終經由護士長進行檢查評估。

表1 臨床護理路徑表
1.3 評估方法及相關指標 (1)評估患者對心肌梗死病情的掌握,制定急性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問卷表并發放給患者,表格中包括50 個題目,每個題目2 分,滿分100 分。超過80 分為掌握;60 ~80 分為基本掌握;小于60 分為不及格。(2)制定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護理滿意度,患者出院前詳細填寫,此表主要分為4 個等級: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以及不滿意,并經由患者的具體感受來評估護理工作的滿意度。(3)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患者的負面情緒指標(包括焦慮、恐懼以及抑郁)進行評分,得分越低表明心理狀況越好。(4)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平均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 20.0 對文中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應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同時行組間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對心肌梗死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心肌梗死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各項負面情緒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治療后各項負面情緒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焦慮 抑郁 恐懼觀察組68 0.83 ±0.12 0.94 ±0.18 0.73 ±0.12對照組 72 1.24 ±0.25 1.43 ±0.26 1.32 ±0.36 t′值12.477 13.025 13.154 P 值<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2.5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表6)
表6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d,±s)

表6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d,±s)
組別 例數 平均住院時間觀察組68 11.23 ±0.20對照組 72 16.41 ±1.30 t′值33.395 P 值<0.05
對于臨床路徑這個經典概念來說,起初來源于工業質量管理,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美國新英格蘭醫療中心首次將其應用于醫學臨床實踐中,并因此而出現了臨床護理路徑這一個概念[3]。經過20年的長期發展,在醫學領域,臨床護理路徑理論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臨床護理路徑在實踐中運用逐漸成熟,這一理論也被引入到我國,目前在醫學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4,5]。
臨床護理路徑在臨床實際應用中主要包含以下內容:以疾病或者是某種治療策略的特點為具體依據,并將實證作為基礎,由院內專家組成委員會,共同設計出一個具有流程化的且為標準化的臨床護理路徑表,在患者一入院為起始,就需要按照制定好的表格做有序的護理與診療,一直到患者出院時方可結束[6]。在治療完成后,嚴格地依據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并總結統計不同患者的差異,從而減少后面患者治療中再出現同樣的錯誤幾率。由此可見,臨床護理路徑改變了傳統護理模式,避免了盲目地執行醫囑,更加有計劃以及預見性地對患者實施護理,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且保證了護理各個項目不會缺失,避免了遺漏,且臨床護理路徑可以更好地讓患者了解針對自身的護理計劃。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可以讓患者結合被動護理與主動參與,達到一個更好的治療護理效果。
本研究可見臨床護理路徑能夠促進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促進患者身心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但是在臨床具體實踐中,臨床護理路徑雖然發揮了較大的護理效果,但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會遇到病情變化較快、變異難以操控的病例,一旦遇到這些困難,臨床護理路徑尚存在缺陷,隨著研究的深入進行,對于臨床護理路徑還應逐漸完善,最終解決這些問題,提高該模式的效果。
[1]周 靜,徐 靜,劉曉妹,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冠脈介入治療患者自我管理教育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1,9(5):810-819.
[2]杜錦萍,杜 萍,葉文琴,等.顱腦損傷患者急診臨床護理路徑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0A):43-45.
[3]趙 玉,陳淑媛,王希柱,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程序化護理的效果研究[J].河北醫藥,2013,35(2):308-309.
[4]張 璐,陳 麗.急診重癥搶救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7):1245.
[5]呂淑婭.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危重患者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10A):2612-2613.
[6]劉軼平.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應用及效果[J].護理研究,2012,26(2C):5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