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詩慧
廖詩慧:女,本科,護師
痰標本采集方法的準確性直接影響病原學診斷,而病原學診斷是臨床尋找呼吸道細菌感染種類和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一個重要手段。對于清醒合作且有力咳嗽的病人只需指導其正確咳痰即可留取合格的痰標本,而對于咳嗽反射消失、無力咳痰、昏迷、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不能自行咳痰危重病人,需用負壓吸引器吸痰,這給留取痰標本帶來了一些困難。作者采用一次性輸液器茂菲氏滴管采集痰標本,顯著提高了痰標本采集合格率和病原菌檢出率。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ICU 昏迷、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危重患者84 例為研究對象,男50 例,女34例。年齡7 ~88 歲。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4 例,肺源性心臟病20 例,呼吸衰竭10 例,昏迷患者24 例,氣管插管30 例,氣管切開30 例。隨機等分成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種、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2.1 試驗組(一次性輸液器采集痰標本)
2.1.1 用物準備 一次性輸液器1 套、一次性注射器1 個、一次性無菌手套1 個、吸引器連接管與負壓裝置、治療碗內盛生理鹽水、棉球、0.25%碘伏、棉簽、無菌剪刀、無菌鑷子。
2.1.2 操作步驟 取一次性輸液器,檢查有效期及包裝有無漏氣現象,剪開包裝,剪下茂菲氏滴管部分,兩端輸液管各留取一段,上端接無菌吸痰管,下端接引流管,若從氣管導管吸痰,須先用0.25%碘伏消毒外套管及切口周圍皮膚;若從病人鼻腔或口腔吸痰,先夾取無菌生理鹽水棉球清潔鼻腔或口腔,然后將吸痰管自氣管切開套管或鼻腔、口腔插入氣管深部,用拇指按壓手持部分的開口處,左右旋轉,向上提捏,即開始吸痰。如遇痰液粘稠不易吸出者,輔以拇指的連續開啟或閉合動作,促使分泌物在壓力作用下發生位移,所需痰量收集于茂菲氏滴管內,關閉吸引器,將茂菲氏滴管的一端底部剪開后直接對準痰培養皿口,上端留1 cm 輸液管后剪去,并與抽吸空氣后的注射器連接,向培養皿內注入空氣,痰液隨之注入[1]。
2.2 對照組(傳統一次性吸痰管采集痰標本)
2.2.1 用物準備 一次性吸痰管、一次使用無菌手套、吸引器連接管與負壓裝置、治療碗內盛生理鹽水棉球、0.25%碘伏、棉簽、無菌剪刀、無菌鑷子。
2.2.2 操作步驟 吸痰方法及步驟同試驗組,將吸痰管與吸引器連接管分離,將存痰多的一段吸痰管用無菌剪刀剪斷,裝入標本盒,加蓋,將化驗單標簽貼于標本盒上,連同化驗單立即送檢。
兩種標本培養前均進行涂片檢查,痰液標本中白細胞≥25 個(低倍鏡視野),上皮細胞≤10 個(低倍鏡視野)為合格。針對涂片檢查時,所見細菌形態選用不同培養基進行培養鑒定[1]。
2.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病人痰標本采集合格和病原菌檢出情況。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種痰標本采集方法結果比較(例)
采取一次性吸痰管留取痰標本法,標本合格率和病原菌檢出率低,臨床操作污染機會多,直接影響培養結果,且部分標本量不足,可能混有唾液或鼻涕,效果不滿意。為避免這種弊端,試驗組采用一次性輸液器茂菲化滴管采集痰標本操作簡單易學,交叉感染指數小,標本量足,合格率高,病人痛苦少,經濟適用,易于接受,成功地解決了留取痰標本困難的問題,且標本合格率和病原菌檢出率高。
一次性輸液器為無菌密閉裝置,取材方便,價廉物美,符合無菌操作,痰標本不易受污染,效果滿意,且茂菲氏滴管透明,吸痰量易掌握。滴管上段有伸入壺內的硬塑料管,痰液不會隨負壓吸入一次性使用連接管而進入吸引器,解決了昏迷、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危重病人痰液標本留取困難的問題,減少了反復吸痰留取標本的次數,為患者減輕了痛苦[2]。因此,痰標本不受細菌污染,為臨床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診斷依據,值得臨床推廣。
[1]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5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26.
[2]余菊芬.護理概論與護理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