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花 盧彩霞 魏 巍 繆愛云 鄭 芹
周光花:女,大專,護師
針刺傷是一種皮膚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傷害[1]。針刺傷是臨床醫護人員所面臨的最嚴重的職業危害之一[2-4]。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報道,每年因血源性傳播疾病造成醫護人員死亡人數超過幾萬人,其中80%針刺傷發生在護理人員[3]。據國內研究報道[4],針刺傷在職業引起的感染途徑中發生率占80%[5]。我院為肝膽專科研究型醫院,在收治的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高達80%以上,護理人員長期和這些患者打交道發生針刺傷致血源性傳播性疾病的發生幾率遠遠超過普通人群。筆者采取現象學研究方法,對我院發生針刺傷的護理人員進行訪談,探究發生針刺傷后護士真實感受及配合隨訪意愿,旨在找出影響護士發生針刺傷后隨訪配合度的原因,制定針對性的措施,提高職業防護。
1.1 對象 選擇2011年10月~2012年9月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發生針刺傷案例120 起,銳器所屬病員均為乙肝病毒攜帶者,研究樣本量按照資料的飽和原則確定[6],抽取10 名愿意參與本調查的護士作為訪談對象,訪談護理人員一般資料見表1。
1.2 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方法為指導,對10 名護士在針刺傷發生后完成隨訪進行訪談,訪談前向訪談對象介紹訪談的目的、意義、所需時間,并就錄音問題征得其同意。訪談內容是有重點的開放式問題:(1)你是什么時間被針刺傷的?(2)被刺傷時,你是在進行什么操作?(3)你發生針刺傷后有何想法?(4)你知道針刺傷的上報流程嗎?(5)你覺得針刺傷隨訪有意義嗎?(6)你主動配合針刺傷隨訪了嗎?(7)你覺得是什么原因,導致主動配合隨訪的依從性低?(8)你對目前的職業防護措施有什么看法?訪談在雙方交談方便不受干擾的自然環境下進行,訪談時間為30~45 min。

表1 訪談護理人員一般資料
1.3 資料分析 訪談結束后,及時將訪談錄音逐字逐句地進行轉錄,并記錄下受訪者的非語言行為及其所提供的個人基本資料。采用Colaizzi 7 步分析法進行訪談資料分析,提取重要的句子和短語提煉主題,資料分析后再與訪談者求證,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性。
2.1 自身因素
2.1.1 相關知識缺乏 很多護士尤其是剛畢業的護士對乙型肝炎及一些傳染病的潛伏期和發病機制知識缺乏認識,而導致隨訪不配合甚至失訪。護士2:我不知道為什么隨訪要抽那么多次血,我想自己打過預防針應該不會有問題的。護士5:我當時已經打過免疫球蛋白,我覺得肯定不會感染上的。護士3:我自己乙肝表面抗體陽性,不可能感染的,所以我不想多次抽血化驗。
2.1.2 職業風險感知的倦怠 對于長期工作在特殊環境中,護士的風險感知也產生了倦怠,她們認為平時的工作中難免會發生針刺傷,這點小傷不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危害。護士9:我被針扎的次數多了去了,本來沒有抗體現在都自己產生抗體了。護士10:我都在這個醫院上了十年的班了,也沒有見過誰感染過乙肝,平時上班很忙,一直隨訪挺麻煩的。護士4:真的對乙肝的知識了解的不太多,也沒有太在意,反正知道要把血液擠出來,消消毒就沒事了。
2.1.3 消極情緒 調研的案例中,針刺傷病源種類HBV 120例,HBV 合并HCV 3 例,HBV 合并梅毒3 例。因此護士所承受的壓力也非常大,不僅擔心會被病毒感染,更擔心疾病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負面影響。護士7:我上次是被一個乙肝病毒大三陽的患者縫針扎傷的,不敢去體檢,怕自己查出什么毛病,也許不查不會有事,一查反倒有問題。護士1:我常常想到那次被梅毒患者使用過的針頭刺傷的經歷,心里一直很擔憂,怕被感染。護士10:扎就扎吧,我就不相信我就那么倒霉,一切聽天由命。
2.2 客觀因素
2.2.1 保健科人員配置不合理 醫院規定在相應的時間內自己到保健室抽血化驗,并進行隨訪登記。保健室醫師只有1 名,需要肩負醫院所有醫務人員的保健工作,有時也要到臨床一線調研,工作量也很大。護士6:我們都在倒班和保健室醫師上班時間不一致,不能及時聯系到醫師。護士5:我有時間的時候去過保健室,可是沒有人,醫師不在,我就想算了。
2.2.2 隨訪周期長 許多護士認為隨訪時間長,容易忘記。根據我院收治患者的情況,醫院規定具體隨訪時間是在針刺傷后1 h 內及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進行血液檢查。我院以外科為主,臨床工作任務重,繁忙是每個科室常見的現象。護士9:隨訪的時間也太長了,上班又忙,哪能記得住時間。護士4:第1 次,第2 次還記得,半年后就忘了,等保健室找到我,才想起來。護士1:剛開始記得,時間一長,就疏忽了。
3.1 加強職業安全防護教育 從本次調查中發現,知識缺乏是影響護士針刺傷后隨訪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每年的繼續教育培訓中,應加強對職業暴露的相關內容進行培訓,內容包括銳器傷的概念、標準預防、預防銳器傷的原則、針刺傷后的處理、針刺傷上報及隨訪制度等內容。加強護士職業防護及職業暴露后預防,特別是加強標準預防的理念[6],增強護士自我保護意識,無論患者陽性與否,均將每個用過的針頭視為帶有HIV,HBV 等病毒的感染性針頭。一旦發生針刺傷,積極主動上報,主動配合隨訪工作。
3.2 提高職業風險感知 護理職業風險是指護理人員在執業過程中具有一定發生頻率并由護理人員承受的風險,相關研究表明,護士已成為高風險的職業之一。顧嬌嬌等[7]報道年輕護士,由于工作經驗少,缺乏一定職業危害的教育,導致感知的職業危害風險指數較低,而工作年限長的護士,由于長期處于同一環境下,工作的繁忙,模式的固定使大家對針刺傷風險感知淡漠,因此,定期進行護理風險教育,通過開設職業風險教育相關課程,提高護士職業風險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從而創造安全、和諧的醫療工作條件。
3.3 加強職業暴露后的心理干預 本次調查中有3 名(包括1 名被梅毒患者針刺)護士被針刺傷后曾有過離職的想法,對于這樣特殊的情況,一旦發生后積極進行職業防護的同時,護理管理者應及時與護士溝通,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減輕心理負擔,緩解護士的心理壓力,多關心其工作、生活,必要時請心理專業人員介入心理干預,幫助針刺傷后的護士樹立正確的處理意外傷害的觀念。
3.4 優化人力資源 本次調查的10 名護士,5 名因隨訪與保健室工作人員工作時間不一致沒有按時參加,后在保健室工作人員到病房督促,才完成隨訪工作。醫教部為了改善這種現象,聯合檢驗科,由保健科和檢驗科指定人員根據隨訪檔案的時間定期到病房主動給針刺傷人員進行隨訪,減少臨床工作人員奔跑于科室和保健室之間,把護士的時間還給患者,也提高了針刺傷的隨訪率。
3.5 重視操作訓練,嚴格遵守操作流程 本組訪談對象中,有5 名護士發生針刺傷的原因均為不遵守操作流程,未推治療車,將拔下的針頭刺入瓶塞內誤扎自己,故應重視操作訓練,嚴格遵守各項操作流程;對低年資護士進行臨床技能培訓時,對易發生針刺傷的環節加以提醒,如杜絕雙手回套針頭帽,杜絕徒手傳遞縫合針、刀片、針頭等銳利器具,杜絕徒手分離注射器針頭,抽血時佩戴一次性手套,以規范化的流程減少不良的操作習慣,加強科內督查,從源頭上減少針刺傷的發生率,從而保護自身的安全。
通過10 名護士在針刺傷后對隨訪的真實想法,揭示了主觀因素(包括相關知識缺乏、職業風險感知淡漠、消極情緒)和客觀因素(包括保健室人員配置不合理、隨訪周期長)是影響護士針刺傷隨訪配合度的主要原因,提示護理管理者應加強對護士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教育,加強支持系統建設,護士應規范操作流程,加強自我防護意識,以減少針刺傷的發生,并配合做好隨訪工作。
[1]趙家菊.護士針刺傷的危害及防護對策口[J].中國醫學創新,2009,6(9):84 -85.
[2]林 偉.護士針刺傷根本原因分析與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92 -93.
[3]劉秀梅.手術室護理人員銳器傷的原因分析及防護措施[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1):84 -85.
[4]孔令茹,孔令俊,李 冰.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現狀分析及防護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7):1393 -1394.
[5]王 瑩.護士針刺傷調查分析及防護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3):88 -89.
[6]吳安華,任 南,呂一欣,等.護士面臨針刺傷的危害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7):526.
[7]顧嬌嬌,李葆華,侯淑肖,等.北京市社區護士職業風險感知現狀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1,2(2):91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