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捷 虢新蓮 雷 艷 陳雪茹 葉彩霞 段清萍
陳捷: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外周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引起心腦血管以外的動脈發生血流阻塞病理變化的疾病,下肢外周動脈疾病是系統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見表現,也是心血管事件發生和死亡的預測指標之一[1]。它的出現不僅僅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肢體表現,而且提示存在全身血管系統的動脈粥樣硬化[2]。PAD 患者發生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危險明顯增高,5年內的病死率可達30%[3]。近年來,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羅伊適應模式在臨床的應用已引起學者們的關注。我們應用羅伊適應模式對下肢外周動脈病變患者進行護理,收到滿意效果,現將方法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1月骨科和綜合病區住院患者70 例,診斷標準為踝臂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ABI)<0.9 即為外周動脈疾病[4]。排除急慢性傳染病、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其他內分泌疾病及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者,1 個月內患腦血管意外或心肌梗死、慢性腎功能不全(透析或腎移植)患者。將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17 例,女18 例;年齡(為61.56 ±5.93)歲;合并糖尿病26 例,高血壓病20 例,血脂異常18 例。觀察組男16 例,女19 例;年齡(60.93 ±5.89)歲;合并糖尿病24例,高血壓病18 例,血脂異常20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血壓、血糖、血脂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觀察組應用羅伊適應模式護理。羅伊適應模式護理程序分為6 個步驟:一級評估、二級評估、診斷、制定目標、措施和評價[5]。具體見表1。

表1 下肢外周動脈病變患者羅伊適應模式護理
1.3 觀察指標 (1)觀查患者患肢有無怕冷發涼、麻木、行走疲勞及靜息疼痛、間歇性跛行。(2)患者足部是否有水泡、潰瘍、壞疽等癥狀,了解并記錄患者無痛行走距離。將下肢麻木、發涼、靜息疼痛和間歇性跛行癥狀分為3 個等級[6]:顯效,有效,無效或惡化。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重復測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資料設計的方差分析;兩組療效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無痛行走距離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無痛行走距離的比較(m,±s)

表3 兩組患者無痛行走距離的比較(m,±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4 周 F組間 P 值 F不時時間點 P 值 F交互 P值對照組 35 280.72 ±11.26 373.16 ±26.23 15.996 <0.001 7 87.218 0.001 14.658 <0.001觀察組35 281.94 ±8.56 406.32 ±33.20
外周動脈疾病是一種外周動脈血管異常的代謝性、全身整體連續性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PAD 的患病率不斷升高,PAD 常見癥狀有下肢麻木、發涼、靜息疼痛和間歇性跛行癥狀,特別是靜息疼痛和間歇性跛行嚴重降低外周動脈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僅如此,PAD 常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血脂代謝異常等多種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動脈病變更易發生心肌梗死、腦卒中、心血管死亡事件等[7]。
羅伊認為人是一個整體,在系統與環境間存在著信息、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而變化萬千的世界中,人們必須保持自己的完整性而持續地進行適應,護理的目標在于運用護理程序促進人在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及相互依賴這四方面的適應性反應。在應用過程中,其理論體系本身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8]。運用羅伊適應模式時,可能存在一些缺點或困難,如抽象名詞刺激等理解,需要管理者認真組織培訓,護理人員及時更新觀念,但羅伊適應模式理論能夠幫助護士提供一個清晰的方向,指導護士從心理、生理、社會和精神等各方面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和護理。
我們應用羅伊適應模式對下肢外周動脈疾病患者進行護理,通過仔細地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找出適應性問題,如患者的靜息疼痛和間歇性跛行、擔心病變嚴重截肢、合并多種慢性病、容易出現抑郁等問題,并分析每個問題的主要刺激、相關刺激、幫助患者控制或適應刺激,采用相應的護理措施。本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第4 周療效、無痛行走距離均高于對照組,表明應用羅伊適應模式,可以改善外周動脈疾病患者的護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Cooke JP,Wilson AM.Biomarkers of peri pheral arterial disease[J].J Am Coll Cardiol,2010,55(19):2017-2023.
[2]李 放,劉 峰,李 彬,等.成年人生活方式與踝肱血壓指數的相關性分析[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1,20(5):393-396.
[3]Vaartjes I,de-Borst,GJ,Reitsma JB,et al.Long-term survival after initial hospital admission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J].BMC Cardiovasc Disord,2009,28:9-43.
[4]陳晶華,周月英,李思喬,等.老年人群下肢動脈疾病調查及社區護理干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0):1112-1114.
[5]孟 昕,胡晶敏,楊 萍.羅伊適應模式在心絞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4):348-350.
[6]王愛紅,程玉霞,許樟榮,等.貝前列素鈉治療2 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1,3(4):301-304.
[7]馬曉蘭,沈建國.糖尿病合并外周動脈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3):5350-5354.
[8]高晨晨,姜安麗.羅伊適應模式理論新進展評價[J].護理研究,2013,27(4B):964-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