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春 竇方燕 王春燕
董云春: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我院護理部制定了《臨床科室護士績效考核分配指導方案(試行)》,在各護理單元實施基于護士分管患者的護理績效考核,建立以臨床護理工作數量和護理服務質量為主導的績效考核辦法。我科根據疾病危重程度、生命支持手段使用情況,在特級護理基礎上將ICU 患者分為Ⅰ,Ⅱ,Ⅲ級監測,結合我院護士分層使用管理辦法,每日根據患者分級情況,安排不同層級的責任護士,不同監測級別設定相應分值,對護士工作量進行統計,納入每月績效考核,制定出ICU 護士績效考核制度及分配方案,收到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重癥醫學科開放床位12 張,科室醫師12 名,護士30 名,其中主管護師1 名(護士長),護師13 名,護士16 名。根據衛生部醫政司關于護理崗位設置試點要求,結合我院《護士崗位管理試點工作方案(試行)》,我科除護士長外將其余護士分為三級護士(N3)4 名,二級護士(N2)9名,一級護士(N1)16 名。選擇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住我科的患者648 例作為對照組,男383 例,女265 例;平均年齡55.6 歲。以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住我科的患者615 例作為試驗組,男355 例,女260 例;平均年齡57.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均為重癥監護,未分級;試驗組將重癥監護患者實施分級監測,具體如下:
1.2.1 分級方法 參考2002年美國危重病學會的成人危重癥分級標準[1],根據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狀況、ICU 支持手段使用力度、手術及治療需求等,將重癥監護患者分為3 級,具體分級方法:
1.2.1.1 Ⅰ級監測 生命體征不穩定+ICU 支持手段使用中。
1.2.1.2 Ⅱ級監測 生命體征穩定+ICU 支持手段使用中。
1.2.1.3 Ⅲ級監測 生命體征穩定+無ICU 支持手段+潛在危險。
1.2.1.4 生命體征不穩定參考指標 血液動力學不穩定,容量負荷正或負衰竭,或血壓、心率嚴重異常;呼吸頻率/節律嚴重異常;出血量>100 ml/h,或腹圍增加迅速(腹部外科)。
1.2.1.5 ICU 支持手段 需要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或降血壓;需要嚴密的容量管理或心功能管理;需要呼吸機輔助(控制)支持;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需要及時清理;床邊血液凈化或血漿置換等;內環境嚴重異常需要ICU 嚴密監測與處理;需要持續血制品輸入;其他病情變化,隨時需要調整支持手段。
1.2.1.6 ICU 患者分級監測管理方法 護士長或護理組長與夜班醫師在7∶30 進行分級,床頭掛牌,由主管醫師每日將分級錄入醫囑,護士長或護理組長每日7∶30,19∶30 在分管床位安排表中根據護士層級和患者監測級別情況安排分管患者,排班遵循以下原則:Ⅰ級監測,專人護理(安排N3 或N2護士);Ⅱ級監測,護士:床位=1∶2 ~3(安排N3、N2 或N1 護士);Ⅲ級監測,護士:床位=1∶3 ~4(安排N2 或N1 護士)。根據監測級別不同,對生命體征及其他項目的監測頻率有不同要求。
1.2.2 績效考核方法 參照醫院護理部制定的醫院《臨床科室護士績效考核分配指導方案(試行)》,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制定ICU 護士績效考核及分配方案,充分體現護士能級、工作數量、護理安全及服務質量,將考核分為恒量指標和變量指標,恒量指標體現護士層級、職稱;變量指標體現護士工作數量及質量安全,不同監測級別設置相應分值,得出變量指標中的工作數量分值[2]:Ⅰ級監測每班每例患者10 分,Ⅱ級監測每班每例患者5 分,Ⅲ級監測每班每例患者3 分,每班工作時間為12 h。設計Excel 表格,護士僅需每日錄入所分管患者監測級別及數量,月底通過表格代入公式即可計算出工作量分值。如1 名N2 級護士白班分管1 例Ⅱ級監測患者、2 例Ⅲ級監測患者,則該護士當日所得工作數量分值為5 +3 +3 =11 分。
1.3 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2)通過醫院的滿意度調查表對分級監測實施前后護士績效分配滿意度(每季度1 次)及醫師對護士的滿意度(每2月1 次)進行調查。護士滿意度實施前調查4 次,共發放問卷116 份,回收116 份,實施后調查4 次,共發放問卷116 份,回收116 份,滿意度調查表結果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及較滿意統計為滿意。醫師滿意度實施前調查6 次,共發放問卷72 份,回收72 份,實施后調查6 次,共發放問卷72 份,回收72份,滿意度調查表結果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及較滿意統計為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分級監測實施前后護士對績效分配的滿意度和醫師對護士滿意度比較采用配對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表1)

組別 例數 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對照組648 34試驗組 615 10 χ2 值12.304 P 值 <0.001
2.2 分級監測實施前后護士對績效分配的滿意率及醫師對護士滿意率比較(表2)

表2 分級監測實施前后護士對績效分配的滿意率及醫師對護士滿意率比較(名)
3.1 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衛生部2012年4月28日發文中指出,按照護理崗位的職責要求合理配置護士,以保障護理質量和患者安全[3]。我科將ICU 患者分級監測與護士分層管理相結合,通過開展危重癥患者分級監測,依據監測級別給予適當的監護手段及護理人力投入[4],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患者的監護級別,不同監測級別的患者由具備相應護理能級的護士分管,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科學有效地使用ICU 人力資源[5],降低了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3.2 制定了基于ICU 分級監測的護理績效考核分配方案,提高了護士滿意度 目前我國護理績效考核分配多建立在功能制護理模式上,對護理工作量的測評多基于單個護理項目,或根據護士崗位角色、職責分別賦予不同分值,或以德能勤績及參與管理作為考評框架,不能體現護士分管患者的整體護理能力和水平[6]。以護士所管患者的分級監測級別計算護士工作量,結合護理質量考核對護士進行績效考核,評價更客觀,真正體現護士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績效分配[7],使護士績效考核科學化、公平化,分級監測與績效考核掛鉤后,護士主動加強學習,不斷提升業務能力,爭取在自己能力范圍內要求多分管患者、分管危重患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調動了護理人員積極性[8]。
通過ICU 分級監測實施后,將護理績效考核與分級監測結合,護士按能級分管患者,利于護士長合理調配人力資源,指導ICU 的績效管理向精細化邁進。
[1]楊從山,邱曉華,黃英姿,等.重癥患者分級管理的現狀分析及建議[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3,20(1):20-23.
[2]蔡德芳,董云春,李長瓊,等.基于護士分管病人的護理績效考核[J].護理學報,2012,19(1A):36-39.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關于實施醫院護士崗位管理的指導意見[EB/OL].(2012-05-04)[2014-01-23].http://www.gov.cn/gzdt/2012-05/04/content.2130145.htm.
[4]曾 翠,王曙光,馮曉敏,等.重癥監護室實施監護分級的研究現狀[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8):982-983.
[5]劉新平,謝 虹,陶方萍.重癥監護病房分級監護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0,25(21):95-97.
[6]朱 倩.績效考核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2):80-81.
[7]付小霞,張亞娣,郭 靜.ICU 護理績效管理的探索與實施[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2):273-274.
[8]顧蘭蘋,邱麗紅,孫玉梅.重癥監護病區護理績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與實施[J].上海護理,2012,12(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