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 戴 莉 楊玉霞 鄭紅梅
劉紅:女,本科,主任護師,護理部主任
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切入點是改革臨床護理服務模式,實施責任制包干的整體護理模式,即由責任護士對所負責的患者提供專業照顧、病情觀察、治療、康復、健康指導等全程連續的服務[1],需要責任護士具備較系統全面的護理工作能力,才能達到優質護理的目標。近年來,由于醫院業務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優質護理人力配備的要求,故醫院大量招聘低年資護士補充護士人力。然而,有調查顯示[2],低年資護士經驗不足、工作不到位,是優質護理面臨的難點與挑戰。如何對低年資護士進行系統培訓,提高其管理患者的能力,是護理管理者應該關注的問題[3]。2013年1 ~12月,我院應用住院患者護理需求評估表[4](以下簡稱“評估表”)強化訓練低年資護士系統化整體護理能力,收到較好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呼吸消化內科、心內科、泌尿外科、普1 外科參加工作1 ~3年的低年資護士共36 名作為觀察組,年齡18 ~24 歲,平均(21 ±0.8)歲。學歷:(3 +2)大專18 名,全日制大專13 名,全日制本科5 名。工齡:2年內20 名,2 ~3年內16 名。同期,選取我院內分泌科、腫瘤科、腎內科、神經外科、普外科工作1 ~3年的低年資護士護士共38 名作為對照組,學歷:(3 +2)大專18 名,全日制大專14名,全日制本科6 名。工齡:2年內21 名,2 ~3年內17 名。2組護士均取得護士執業資格,經過我院新護士獨立倒班準入考核合格。兩組護理人員在學歷、年齡、工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訓練方法
1.2.1.1 對照組 采取傳統的倒班制以及責任制包干患者護理模式,參與科室常規分層培訓和業務學習,護士長進行日常工作檢查督導及考試。
1.2.1.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評估表訓練低年資護士工作能力。(1)建立評估表。內容包括患者每日護理級別、生活自理能力、病情觀察、輸液護理、口服藥、導管及引流管、輔助檢查、基礎護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等項目的具體內容。(2)按照責任制包干整體護理模式,安排36 名低年資護士管理6 ~8 例左右輕患者,并在上級護士指導下,參與1 ~2例重患者的護理。每日晨對所管患者按照評估表項目進行評估打“√”,評估后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下班時對采取的護理措施進行評價,并每日對自我工作能力進行自我評價,針對不足,及時進行學習跟進。(3)護士長隨時檢查指導低年資護士工作,主要針對評估表所填內容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督導:如是否評估;評估的內容是否正確;評估是否動態;評估后護理措施是否正確實施,并針對每項內容進行深層次提問:患者的病情評估與病情觀察要點、潛在的疾病變化趨勢、各項檢查值陽性的意義、該疾病的治療方法、使用藥物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患者安全管理的動態評估與防范、健康宣教的要點、文書的記錄等。針對不足予以指導,提出改進建議,并對不足之處跟蹤檢查,直至該護士完全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及護理程序。(4)每周組織低年資護士對評估表的使用情況進行討論,了解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激勵、引導與改進。
1.2.2 評價方法 2013年12月,即培訓結束后,對兩組護士工作能力進行考評。考核評價按照我院制定的《低年資責任護士責任制整體護理工作能力考核表》,分別對兩組護士工作能力進行現場考核,考核內容包括病情評估與觀察20分、專科護理20 分、基礎護理20 分、健康教育10 分、護理文書10 分、患者安全管理20 分等,總分100 分,考核評價以“查、看、問”形式進行,對每個被考對象分別查看其分管患者的護理質量,查看該患者專科護理和基礎護理落實情況,查看患者風險管理是否到位,查看護理記錄是否與病情和護理措施相符。提問患者對相關疾病知識的宣教是否掌握,提問護士對該患者病情的掌握情況,陽性檢查值的意義,專科護理相關知識以及患者各項安全管理的評估及護理等,同時依據我院《住院患者對責任護士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調查所分管患者對責任護士工作滿意度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t′檢驗。檢驗標準α=0.05。
表1 兩組護士培訓后護理工作質量考核結果比較(分,±s)

表1 兩組護士培訓后護理工作質量考核結果比較(分,±s)
注:1)為t′值,2)為t 值
組別 人數 病情評估與觀察 專科護理 基礎護理 健康教育 護理文書 患者安全管理 患者滿意度對照組 38 16.33 ±0.53 16.31 ±0.53 16.31 ±0.58 6.53 ±0.51 6.56 ±0.50 16.29 ±0.58 94.08 ±1.84觀察組 36 18.47 ±1.13 18.47 ±1.13 18.47 ±1.14 8.18 ±0.98 8.08 ±1.02 18.37 ±1.13 95.76 ±2.12 t 值 10.337 10.4331) 10.288 14.9041) 8.0701) 10.3011) 3.6462)P 值<0.05 <0.05 <0.01 <0.05 <0.05 <0.05 <0.001
3.1 促進了低年資護士責任制護理工作全面落實 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要求護士按護理程序工作,評估患者的主要健康問題,制定、實施護理計劃,評價護理效果,體現更多的獨立性和專業性[1]。低年資護士進入臨床后普遍感到知識缺乏、技術生疏、經驗不足,對責任制整體護理程序應用不足。評估表規范了責任護士評估患者需求的具體內容,引導責任護士每日主動、動態地進行護理評估,提高了責任護士對患者護理需求的掌握,明確了責任護士的工作流程[4]。內容全面,操作性強,避免低年資護士因經驗不足缺項或漏項,同時也方便護士長督導。
3.2 提高了低年資護士專科護理能力與護理質量 有研究報道[5],低年資護士對于規范化培訓有著較高的需求,對需求排第一位的項目是提高工作能力,占90.32%,而低年資護士參加培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臨床專科問題,掌握專科基本知識與技能,更快地適應臨床工作。在科室輪轉時,帶教老師應為規范化培訓護士多提供參與專科護理的機會,幫助其系統、完整地掌握專科知識[6]。建立評估表,讓觀察組護士獨立管理一定數量的患者,要求其按照評估表項目每日進行評估后實施護理措施,護士必須對病情做到全面掌握,并對每個項目的評估及護理措施落實到位,針對專科知識的不足點,及時進行該項知識的補充學習。另一方面,護士長每日隨機抽查該護士分管患者的護理情況,并針對其評估和護理的項目進行提問,有利于引導、培養低年資護士系統化護理患者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方法,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積極主動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科護理能力。同時,護士長通過每天對照評估表檢查督導的情況,能夠較好地發現該科室低年資護士存在的個性、共性問題,針對個性問題,護士長加大督導頻次;針對共性問題,每周開展一次問題討論與反饋,收集培訓意見,進行集中培訓,1年來,各科集中培訓了責任制整體護理程序、專科疾病健康教育、患者風險管理、病情觀察技巧以及不同情境下的急救演練等內容。針對培訓進展,按照醫院低年資護士規范化專科培訓的要求,對還未實踐或培訓的病種和項目進行調整和跟進,確保規定時間內有效地完成培訓任務。經過以上訓練,表1結果顯示,觀察組護士對專科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評估表的應用要求低年資護士應用專科知識對所分管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需求評估,更加關注患者個性化的護理服務,根據患者不同的護理需求有針對性、有計劃地落實患者的治療、護理,促進了護理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因而患者滿意度進一步提高(P<0.05)。
總之,科室管理者的質控與培訓模式引導護士的質量與學習行為。評估表的應用,其實質不在于單純地填寫記錄,而在于掌握評估表上項目的內涵,對每個項目知其所以然,針對不足點,進行自我學習和他人指導,以此訓練專科護理能力。應用過程中注意避免形式上的填表和簽字,故要求護士長每日進行評估表的檢查與督導,并進行引導式提問培訓,同時應注重護士長專科護理的帶教查房能力培訓,并將其與評估表的應用管理納入護士長績效考核。
[1]郭燕紅.把握工作實質深入推進優質護理服務[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6):381.
[2]張廣清.優質護理面臨的難點與建議[N].現代護理報,2013-01-19(4).
[3]羅 健,岳小兵,李振華.優質護理服務中有限人力資源最大化利用探索[J].護理學雜志,2012,27(5):6-8.
[4]汪 暉,王 穎,尹世玉,等.住院患者護理需求評估表的應用與效果[J].護理研究,2013,27(10):3431-3432.
[5]李星梅,宋愛梅,郭建新.規范化培訓提高低年資護士工作能力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3B):56-58.
[6]姜小鷹,劉 敦.臨床護士規范化培訓現狀與需求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