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
摘 要 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教育給人以正統、程式化的規范印象,而美術作品這一思想感情傳遞形式,不僅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且在教育意義方面發揮著更加生動和富有感染力的深層次作用。充分發揮這種特殊教育形式的魅力,將會使思想教育效果提升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 思想教育 美術作品 教育意義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Significance of Art Works
ZHANG Xiaohui
(School of Politics & Administr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Traditionally, the impression people have 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that it has an orthodox and stylized way to affect people. The way art works spread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ing and living of human being, but also has a more active and appealing effec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By fully making use of this specific form of education, we would tak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a whole new level.
Key words Ideological education; art works;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比起傳統刻板的言傳身教這一思想教育形式,美術作品在人們生活中的思想教育意義稱得上由來已久。它不僅在固定的環境里、特定的情境下對人施加影響,而且無時無刻不在人類的意識形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 美術作品在思想教育中的感性意義
1.1 美術作品有利于思想的隱性灌輸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準確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使受教育群體在接受教育后不能對思想內涵充分消化理解,進而會形成片面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美術作品在形式上給予人的感覺、影響和思想教育更加直接和生動,相對課堂上的顯性灌輸教育,美術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溫和,為思想教育錦上添花。
1.2 美術作品有利于意識形態的形成
相較于枯燥的教育教學,美術作品在形式上更容易使人接受,打破了“我說你聽”的模式化教育,并且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為構筑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部分。其中原因有以下幾部分:(1)美術先于文字出現。早期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都是一些簡單的圖形或者符號,是根據事物的形狀在人的頭腦里形成的意識所反映而繪制成的,也是人類早期的美術作品。所以美術作品較文字更易于接受。(2)圖形反映人類意識。圖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將生活中的物象在人類意識中梳理、抽象后形成的,所以圖形是人類意識的直接反映。(3)圖形較文字易于認知。圖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容易在頭腦中形成意識,也容易理解。它是人類從嬰兒開始認識世界的開端,所以圖形是人類對世界最原始的意念的反映。諸多因素使美術作品更有利于社會意識形態的形成。
2 美術作品在國內外的思想教育意義
2.1 美術作品在國外的思想教育意義
具有思想灌輸作用的美術作品,一度受到封建統治者的青睞。當語言、文字不通時,藝術交流便成了最有效的溝通渠道,體現了人類感情的原始貫通性。歌德說過“要想同世界結合,沒有比藝術更可靠的途徑。”畫家們將需要表達的意愿、目標、情感等融入畫卷之中,將觀賞者的情感、意念積極地調動起來,使其理解加深體會,觸及其內心世界,便可收獲觀賞者的真情流露。古代西方曾經流傳著一個故事:一位商人將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著名油畫《蒙娜麗莎》懸掛于室內,其三個女兒每日對這件作品進行觀賞,最后竟成為三位溫文爾雅的淑女。由此可見美術作品的思想教育可詮釋為畫家與觀賞者的情感溝通,雖然在空間上是平靜的,但思想卻洶涌澎湃,是不言而喻的。
2.2 美術作品在國內的思想教育意義
當然把美術作品這一特殊的形式融入思想教育中,發揮其教育功能,在我國已然不是新奇的形式。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懂得使用其中的精髓與奧妙,調動其內在的能動性來鞏固其政權統治。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表現的就是外邦來朝。不僅在其題材和設色等方面顯示出獨特的宣傳教育功能,而且在構圖及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向全世界彰顯了唐朝的大國風范。誠然每一幅作品都融合了藝術家濃郁的情感和豐富的人生經歷,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和藝術家的意愿。
根據美術作品的表現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所產生的思想教育意義也不盡相同,近現代涌現出的諸多美術作品,在思想教育方面獲得層次和境界的升華。如徐悲鴻先生的《田橫五百士》借古喻今;董希文先生的《開國大典》激發斗志等。在眾多大放異彩的美術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李自建先生的《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是一幅展現1937年日軍在南京的暴行的震撼人心的油畫。“屠”、“生”、“佛”是整幅畫的構成,堆積成山的死尸,兩個日本軍官面露獰笑拭著被鮮血染紅的戰刀。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上以及心靈上的沖擊。它在內容上勾起了人們的悲憤情懷,潛移默化地喚起人性中善良的本能,以犀利的筆觸展現了藝術固有的生命力,實現了美術作品的思想教育意義。通過畫面對歷史的反映,向觀賞者深化了愛國和信念意識。藝術家從側面創造性地運用了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更在深層次上體現了藝術家本身的學識、才能、智慧、品格、經驗、膽識和靈感。美術作品用無聲的語言喚醒了人們的心,給予人們心靈深處直接教育,這種藝術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在深層次上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意義。將觀賞者的信念、理想、人格、道德、價值觀、愛國主義情操進行升華,使其在以全新的視角領悟人性。
3 美術作品作為載體的思想教育意義
3.1 對藝術家的思想教育意義
美術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其對人們的影響是建立在個體固有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以及思想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其中有很強的必然性。在思想教育過程中,美術作品作為重要的教育介體向思想接受者即受教育對象予以一定的影響,使其在遵循自身思想品德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產生符合一定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換言之,是藝術家將自身的道德、品格、情感等融入作品中,以獨特的表現形式作為客觀條件,使觀賞者在觀賞活動中,感受作者的豐富思想和情感,形成思想領悟。藝術家在思想教育活動中,也反作用于意識形態的發展方向。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以獨特的手法,使作品交匯于各個文化要素、社會要素及精神層面之間。藝術家對題材背景、顏色選取、表現手法等方面不斷地探索,更加深入地將自身的思想道德、內心情感、人生觀等進行凈化和層次上的提升。同時,觀賞者的認知和反饋進一步撼動藝術家的思想,使藝術家加深思想內涵上的認知。
3.2 對觀賞者的思想教育意義
美術作品對觀賞者的教育可以看作是特定條件下的文化環境對思想教育的影響。文化本身是人創造的,是通過人類在時間和空間上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不斷積累、沉淀和傳承,進而形成文化環境。美術作品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斷地體現著人類的理想、孕育著思想情感。美術作品是文化環境特殊的組成部分,原因在于:首先,它直接指向作為文化核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它不是獨立于社會以外的,與其他文化和社會因素有不可割裂的內在聯系;再次,它不是刻板的,雖然美術作品是由人創造出來的,但它具有很高的創新性,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直接介入人們的精神生活,對人們進行影響和塑造。美術作品作為一種思想教育媒介不帶有強制性,也不局限于一定范圍,人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也不是被動消極的,在產生強烈情感和思想波動的同時,人們能夠獲得感官的喜悅與審美體驗,進而形成符合社會需要的思想品德。
4 結語
美術作品可以將藝術家的思想世界表現出來,是藝術家本身的思想素質和文化底蘊的精髓,將正面的、積極的思想感情通過作品傳遞給人們,使美好的文化得以傳承,使我們的文化文明建設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思想教育不僅需要施教者手把手地教,更需要受教者自身積極能動地探索和認知,改被動“獲得”而變為樂于“求得”,將思想領域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不斷地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向前發展。作為在思想教育中且具有深遠意義的美術作品,如果將其思想教育的意義充分發揮出來,那么定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出絢麗的篇章。
參考文獻
[1] 李自建.南京大屠殺[J].美術學報,2013(3).
[2] 楊青會.利用電影作品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學術交流,2012(S1):157-159.
[3]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