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仕林 楊浩
摘 要 文章探討當代大學生心理存在的四個主要問題及其表現,并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指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復雜的社會因素和現實因素,進而根據大學生的不同心理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 當代大學生 心理問題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HENG Shilin, YANG Hao
(Library of Jinan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Discuss four main issues exist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performance;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pointing ou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generate complex social factors and practical facto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ducation
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同傳授知識與技能同等重要。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有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等等,但鑒于他們學習與生活是直接或間接在學校的管理之下,他們的心理狀況與學校教育有最密切的關系,所以學校教育與引導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應高度重視,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預防機制。
1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原因分析
1.1 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
新生入學后,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自我意識還比較模糊,看問題與處理問題往往容易片面主觀,伴隨著自身的心理易損性,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就會表現出怯懦自卑、灰心喪氣。同時,新生對于他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有時一些并不重要的隨意評價,也會引起他們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甚至喪失了自我。
1.2 心理適應障礙
大學與中學的環境差別很大,環境的改變會導致大學生極易出現矛盾和困惑心理,情緒上表現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教師為了激勵高中生努力學習,考上大學,習慣性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世外桃源”,學生也將考入大學作為終極目標來激勵自己。但當學生真正進入大學校園后,當最初的興奮慢慢消退的時候,他們發現一些現實和事實與想象中的差別很大,由此在心理上會產生落差,會表現出各種不健康的心態,嚴重影響學生生活與自信心,學生對專業學習也會相當的困惑。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相比,方法迥異,大學學習更注重的是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部分學生進大學后,感覺突然從中學的嚴格管教模式中解放了出來,終日無所事事,無所適從,無法適應大學學習與生活,導致心中苦悶和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大學新的生活環境不適應,從原來過多的依賴父母到完全獨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和空洞感。
1.3 人際交往障礙
部分大學生不善言辭,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在人際交往時有心理障礙。他們往往把自己的內心情感封閉起來,害怕與他人溝通,表達釋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內心總是處于需要交流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情緒難以釋放,最后極易導致孤獨、抑郁,甚至自卑。另外部分學生因為性格上與大眾有差異,平時與其他同學不合群,遭到多數同學的冷漠或者排斥,漸漸地,他們便獨來獨往,鮮與他人接觸和交流,長時間之后就會產生受冷落、性格孤僻、性格粗暴等心理問題。
1.4 畢業生的危機感
當今社會迅猛發展,大學生順應時代要求肩負起祖國發展的重任。但面對當今社會就業難的問題,畢業生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目前的大學教育普遍重視課本理論知識的教育,而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不夠重視,導致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不太關心,也不太注重自己求職技巧的學習與了解,缺乏必要的就業技巧。當面臨畢業的時候,突然感覺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加之很多畢業生對就業期望值的過高,就業成了畢業生最大的心病,隨著畢業的臨近,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而來,表現為情緒上的焦慮、自卑,對未來生活的迷茫與恐懼。
綜上,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復雜的社會因素和現實因素。學生心理問題的實質主要在于兩個方面:(1)社會交往方面部分學生進入高校后,不知道該如何具體地發揮自己的優點。與班上一些能力強、多才多藝的同學相比,感覺自己事事不如人,逐漸產生自卑心理。對于自身的缺點與不足,又無法有意識地克服或者改善、完善自己,進而逐漸產生自卑心理,產生抑郁心理。(2)學習方面部分大學生易產生學習焦慮。有的學生在中學成績名列前茅,但進了大學后,人才濟濟,雖很努力但有時事與愿違,致使心理落差很大,造成精神高度緊張、思維遲鈍、記憶力減退、學習效率下降等心理焦慮,有的還恐懼考試,出現精神緊張恐懼,心煩意亂等癥狀。
2 大學生心問題解決的對策
2.1 注重人際交往引導與訓練
針對大學生在生活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緒,應加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及時加以耐心引導和幫助,合理設計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訓練活動和實施程序,傳授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并進行具體的實踐,鼓勵他們踴躍參加,在團體活動中,開放自己,接納別人,形成新的人際交往理念和交往行為,使他們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大學中新的人際交往和人際環境。另外,引導他們注重自身在人際交往中的品德修養,讓他們在訓練中學會人際交往間的真誠、尊重、信任和寬容,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真誠的友誼。同時,學校或班級應經常組織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提供實踐條件,充實生活,密切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體驗個人同他人、集體、社會的復雜關系,在實踐活動中培養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豐富精神世界。對于個別性格特別內向、不善交際以及患有社交恐懼癥的學生,可進行心理咨詢,通過建立特殊的人際交往能力訓練班等形式,使他們得走出自我,融入新的大家庭之中。
2.2 磨煉意志,提高情緒的調適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
大學要積極制定與引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通過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最重要的是使他們的意志得到磨煉,正確地面對挫折與困境,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并總結經驗和教訓;指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遇事冷靜,嚴以律已,寬以待人,適度地自我安慰,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提高對挫折與困難的心理承受力,具有較為過硬的心理素質。
2.3 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形式,加強心理教育師的師資隊伍建設
我國的心理學科建設還不是很完善,應注重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活動來檢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心理教育老師的師資隊伍,進行專業化的訓練,當學生需要心理咨詢時,學校老師可以擔當心理開導的工作,讓學生可以找到傾訴對象。要深入了解學生實際情況,針對客觀事實,分析原因,找到解決的對策,引導學生走出困境和誤區。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之間互相進行開導,他們之間是距離最近的,了解最多的,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更加有助于心理問題的提早發現和解決。
2.4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注重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代大學生充滿激情與理想,敢于追求,每個人的內心對社會、對自身都有美好的設計,但是由于他們還不夠成熟,情緒波動大,感情時而強烈時而脆弱,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不夠,在對很多事物的認識上經常帶有主觀性,或者是比較片面和膚淺。高校教師需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教育他們在體現自我的同時,關注周邊的社會而緊密聯系社會實際,使之達成一種和諧的平衡,保持健康心理的水平。
總之,大學生心理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教師、學校教輔人員、家長和其他不同領域的社會角色都應給予高度重視,不斷探討其成因和提出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 倪道良.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其對策的探討.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