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組
遼寧省下轄100個縣(市、區)、886個鄉鎮、11369個行政村,共有農村黨員88.9萬名,農民黨員65.3萬名。近年來,省委和各級黨委著眼于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農民群眾幸福生活的新期盼和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新要求,在全省推行了以“代民辦事、為民解憂、幫民致富、讓民滿意”為主要內容的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實現了施政所向與民之所需的有機對接,構建起了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和“群眾動嘴、干部跑腿”的為民服務新機制,取得了明顯成效。
強化便民建平臺,健全服務網絡
針對以往農民群眾辦事難的問題,各地依托鄉村組織活動場所,著力構建點線結合、上下互動、橫向聯動的立體綜合服務平臺,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的為民服務新格局。
——建立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各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著力建設規范、有序、舒適的為民辦事場所。2009年以來,全省累計投入2.4億元,先后建成了1556個縣級行政審批中心為民服務窗口、999個鄉鎮為民服務中心、11044個村級為民服務站,形成了上下貫通、各級聯動的工作網絡。許多地方的村級服務代辦點建設達到了“五個一”標準,即一個服務場所、一套服務制度、一名值班員、一本臺賬、一個公示欄,真正把服務代辦觸角延伸到村組,實現了與縣鄉服務代辦的銜接和有序聯動。
——創新服務代辦模式。一些地方還探索推行村級服務代辦網格化管理,把每個村組或自然屯劃分為幾個網格,選定熱心為群眾服務的骨干黨員為網格員,構建“十分鐘便民服務圈”,做到有求必應、隨叫隨到。撫順縣還將全縣95個行政村,劃分為369個片區、2351個戶區,形成了以村黨組織為核心、黨員為骨干的構架清晰、職責明確、運轉有效的“村→片(組)→戶”三級聯系服務群眾網絡,實現了村黨組織與群眾的無縫連接。
——加強服務代辦隊伍建設。各地注重挑選黨性強、作風正、業務精、對農民有感情、熱心為群眾辦事的干部負責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全省先后建立起了6萬余名的為民服務代辦隊伍。許多地方堅持把村“兩委”干部和黨員骨干作為村級為民服務代理點的代辦員,確定鄉鎮站所負責同志和業務骨干作為鄉級為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各地還堅持定期對這些服務代辦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他們全面掌握服務內容、明白辦事程序、掌握工作要求,不斷提高政策水平、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強化功能抓定位,拓展服務內容
各級黨組織堅持把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作為基本職責和鮮明主題,不斷擴大服務范圍,拓寬服務領域,深入推進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
——豐富服務內容。堅持從農村基層行政管理、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和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入手,著眼于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先后確定了戶籍登記、戶口遷移、生育審批及證明、建房審批、組織關系接轉、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農村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五保戶”供養、義務教育、涉農補貼以及接待來訪、調解糾紛、協調關系、提供咨詢等33類200余項服務項目。
——拓寬服務領域。各地還根據形勢任務發展需要,遵循“邊發現、邊納入”原則,不斷拓展服務項目,積極為農民群眾提供政策咨詢、致富技術、科技指導、市場信息等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服務。目前,全省為民服務代辦的內容和事項已經涵蓋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農村和諧穩定等各個方面。本溪市創造性地開展“代辦、代訪、代訴”全程服務活動,將過去單一的事務性代辦服務延伸為綜合性“代辦、代訪和代訴”服務活動。
——深化服務方式。堅持把農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服務群眾、建設新農村”“一句話承諾”等活動與為民服務代辦結合起來,組織各級代辦員定期深入鄉村,走進農戶,主動上門服務,與群眾面對面、手拉手地嘮家常,了解其所需、所盼、所憂,把服務擴大到政策宣傳、信息咨詢、科技服務、糾紛調解等方面,實現了由群眾上門“找服務”向干部入戶“送服務”的轉變。許多縣(市、區)還在行政審批大廳、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管理中心等部門開通了“為民服務直通車”,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把事情辦好。法庫縣組織開展了“五訪五問五服務”活動,各級代辦員堅持每人每周下村走訪1次,深入到致富帶頭人、流動務工人員、老黨員、貧困戶、上訪戶家中,了解他們的生活現狀、掌握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強化管理促規范,健全服務制度
管理是服務的基礎,管理的水平決定著服務的質量。各地通過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推動服務代辦工作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
——建立規范的服務制度。各地積極推行“五個一”服務代辦模式,即“一個中心”對外、“一個窗口”辦理、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一站式”辦結、行政事業收費“一票式”收取、“一條龍”服務,各鄉鎮為民服務中心均安裝了“一點通”觸摸屏服務器,辦事群眾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以查詢到低保、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相關政策等信息。各地還建立健全了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直接辦結、限時辦結、過程公開、檔案管理、抽查回訪等制度,做到件件有記錄、事事有答復。
——建立嚴密的服務流程。為方便群眾辦事,各地統一印制了《為民代理服務手冊》,并配置了工作流程圖,免費發放到群眾手中,讓群眾充分了解代理服務項目所需的必要程序、須提交的材料證明和按章收費標準,有效防止了“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和“吃拿卡要”等現象的發生,真正使為民服務代辦工作有標準、運行有規范、操作有遵循。
——建立有力的經費保障制度。沒有必要的經費保障,基層干部服務群眾的積極性就難以持久。為此,各地先后建立了以縣財政投入為主,黨費補貼、鄉鎮場街和企業贊助為輔的為民服務經費保障制度。法庫縣每年撥付300萬元為民服務代辦經費,用于代辦機構正常運轉、代辦員補貼和表彰等。
——建立有效的監督考評制度。堅持把為民服務代辦工作納入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考核體系,作為“五個好”鄉村黨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各地還制定了全程代理工作監督辦法,努力做到讓受理人對承辦人、承辦人對具體經辦人及時進行催辦和監督,使有效的監督貫穿全程代理的始終,并通過認真落實“雙述雙評”“三級聯述聯評聯考”制度要求,接受廣大干部群眾監督,促進農村黨員干部依規辦事和工作作風轉變。
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務求服務實效
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體系的建立和運行,提高了全省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廣大基層黨員干部的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服務保障進一步落實,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基層黨員群眾的普遍認可。
——服務代辦成了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連心橋”。黨委、政府把行政審批辦事服務送到農民的家門口,變“百姓跑”為“干部跑”,變“多次辦”為“一次辦”,變審批為服務,干部在服務中增進了對群眾的感情。
——服務代辦成了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防火墻”。通過開展為民服務代辦,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通過了解社情民意,及時化解矛盾,有效維護了農村的和諧穩定。
——服務代辦成了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通過開展服務代辦,及時發布政策信息,推廣致富項目,開展技術培訓,使農民群眾開闊了眼界,找到了致富門路,促進了致富增收,助推了經濟發展。
——服務代辦成了創新社會管理的“動力源”。為民服務代辦不僅促進了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而且還使服務向深層次發展,實現了主動服務、多元服務、規范服務,促進了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民生政策、扶貧救助政策的有效落實,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贊譽和支持。2009年以來,全省各級黨組織已作出服務承諾54萬個,黨員作出服務承諾180萬個,為群眾辦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近260萬件,辦結率和群眾滿意率都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