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其君
近日,在村里與百姓嘮家常時,偶然聽到有村民用幾句順口溜來諷刺個別忘了黨的優良作風的鄉村干部:“理論聯系實惠,密切聯系領導,辦事吃拿卡要,村民深惡痛絕。”聽后,感慨頗多。
毋庸諱言,近些年來,確實有少數鄉村干部滋生了脫離群眾的惡習,把國家和村民賦予的權力當作掙錢、弄權、爭名、求利、送人情的工具,引起群眾反感。
如何密切聯系群眾,消除村民心中的不滿情緒呢?最近筆者在《閩西日報》上看到了一劑“良方”。這就是福建省永定縣堂堡鄉下村村推行“陽光議事”制度:村里把此項制度運用到涉及經濟建設、發展規劃、公益事業上,承攬合同以及事關村民切身利益等事務中,形成“提出方案→征求意見→形成方案→民主表決→全程跟蹤”的“陽光議事工作法”。“陽光議事會”一般每季度召開一次,如遇重大事項須表決時也可隨時召開,成員由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和包村干部組成。村級事務的實施方案需達到三分之二以上議事會成員通過,才能提交村民代表大會。
村里工作做得如何,村民最了解。讓村民對有關工作進行議事協商,可謂是明智之舉,益處多多。既可以運用村民的智慧和力量,推進村級民主政治建設,把村干部的言行置于村民的監督之下,使村里的各項事務都在“陽光”下操作,增加了透明度,杜絕了暗箱操作,同時,村民的參與權和知情權也得到了保障,拉近了村民與村干部之間“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的距離,使二者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矛盾的化解。
推行“陽光議事”制度既是村級工作方法的創新,也是落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正是這種“換位”模式,逐步把“為民做主”變成“讓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