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甲午戰爭失敗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轉折點。反思和診斷甲午戰爭,有諸多導致失敗的因素,但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清政府對戰爭中的情報掌控和信息安全缺少應有的認知與重視,導致清政府在戰場上和談判桌上處處被動,留下一個“不知己、不知彼”的反面教材。
甲午戰爭從信息戰開始
信息戰作為甲午戰爭的一條暗線,貫穿戰爭始終,與軍事這一明線相輔相成,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為實現侵華目標,日本軍部很早就選派間諜到中國刺探軍情、政情和民情,并形成了大規模的諜報系統,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情報。日本軍部設在上海的諜報機構日清貿易研究所編撰的《清國通商綜覽》,全面描述了清王朝政治、經濟、民生的整體狀況。對于清王朝的全方位了解,進一步刺激和膨脹了日本的侵略擴張野心。
1893年,日本陸軍中將川上操六親自到中國考察,意在為發動戰爭作最后的準備。通過調查,他看透了中國封建專制統治的極端腐敗,更加確信中國不足為懼。另一個有名的間諜宗方小太郎的看法在當時也很有代表性:“根據鄙見,我日本人多數對中國過于重視,徒然在兵器、軍艦、財力、兵數等之統計比較上判定勝敗,而不知在精神早已制其全勝矣。”
根據間諜提供的情報,日軍“盡知我軍情,先發以制我”。戰爭中,日軍在莊河花園口和榮成灣登陸成功,從登陸計劃的制訂到登陸地點的選擇,都有賴于日本間諜的細致考察。1893年,日本間諜山崎羔三郎、鐘崎三郎等人有針對性地對渤海灣沿岸、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清軍設防、炮臺布防等情況進行了刺探,并對旅順、金州、莊河、營口、大沽、威海等處海域的島礁、潮汐、水深等情況進行了探測,為參謀本部制訂登陸作戰計劃提供了重要參考。日本間諜無孔不入,對于中國各地的地理形勢、駐軍情形、防御設施了如指掌,甚至“比中國人更清楚地知道每一省可以抽調多少人出來作戰”。日軍取得的旅順、威海衛等戰役的勝利,也是日本間諜窺伺后提出的“包抄后路”思路的具體體現。
戰爭結束后,日本更因為破譯了密電,從而掌握了清政府的談判底線,《馬關條約》的簽署導致了中華民族危機的空前加劇。一位名叫易俊的御史沉痛地說:“倭之虛實,我國茫然;而我之一舉一動,有士大夫不知,而倭無不知之者。”
信息戰失敗的多重原因
清政府在信息戰方面的失敗,既有主觀根源,也有外部影響。日本十分重視諜報工作,全方位編織間諜網并長期堅持,投入大量財力、人力支撐情報工作。早在1872年,日本政府就開始向中國派出間諜,并采取許多措施鼓勵日本間諜獲取情報,這是日本信息戰贏得先機和成功的內驅力。更有甚者,日本間諜勾結中國內奸,得到大量軍事情報。石川伍一以80銀洋就收買了北洋軍械局書辦劉樹芬,為其提供北洋水師軍備及軍火供應的詳細情況。李鴻章的外甥、天津軍械局總辦張士珩為牟取私利,把北洋艦隊有關情報提供給日本間諜。被日本人雇用的中國間諜,喪失民族尊嚴,處處替日本間諜探聽情報,如宛平人高順、天津人趙春霖等。
與此相反,清政府缺乏主動獲取信息的意識,更談不上維護信息安全。戰前,清政府對日本間諜的活動疏于防范,以致頻頻泄露軍機。豐島海戰前,為達到偷襲北洋艦隊的目的,日本駐天津領事館領事及武官先后派人分赴天津北洋各營窺探。這些日本間諜得以在海口、碼頭重地自由出入,更有甚者竟登上清軍運兵船,“手持鉛筆、洋簿,將所載物件一一記數”。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持有受清政府保護的通行證,于1877年周游北方戰略要地,將黑手伸向威海衛軍港的北洋艦隊,對港內一切布置悉數記錄。1893年,戰事已經臨近,清政府卻茫然不知,還在殷勤接待川上操六,李鴻章還請他去參觀兵工廠、軍事設施和兵士操練,幾近于拱手送上軍事情報。
從客觀因素上看,中國技術落后,信息安全有嚴重漏洞。甲午戰爭時期,中國的密碼編制非常原始,規律非常簡單,容易被破譯。1894年6月22日,日本破譯了由丹麥人給中國制定的密碼,從而使得6月6日至8月4日駐日公使汪鳳藻與清政府之間的54件往返密電全部被日方掌握。由于清政府沒有覺察,整個戰爭中始終未改密碼。馬關議和期間,清政府與李鴻章往來密電22件也被全部破譯。由此,日本徹底掌握了清政府談判的底線,有恃無恐地獅子大開口。
此外,戰爭期間,西方列強對日本間諜多方庇護和慫恿,助長了日本間諜的猖獗活動。清政府與日本宣戰后,日本在華僑民均由美國保護,美國政府借“外交保護權”處處替日本間諜開脫罪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甲午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中日雙方的一場信息情報戰。對于信息情報的掌握,既反映了國家對國際環境的了解程度,也透視了對戰爭形勢的控制能力;既是科技實力的體現,又是戰略高度的把握。
當今社會,伴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展,國家安全已經由陸地、海洋、天空不斷向網絡空間拓展。網絡正在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在全球擴張,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今天的信息安全,尤其體現在網絡信息安全,未來社會有關網絡空間國家安全的博弈必將更加激烈。誰控制了信息網絡,誰就控制了政治、經濟、軍事較量的“制高點”。“制網權”正在成為繼“制陸權”“制海權”“制空權”“制天權”之后的大國戰略較量的焦點。
當前,我國已深深認知信息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前一個階段曝光的“棱鏡門”事件,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對信息安全的危機意識,信息安全建設刻不容緩。在維護信息安全上,我國頂層設計和深度推進的步伐正在加快。2013年,“國安委”正式成立。今年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我國對于加強網絡安全和建設網絡強國已經表現出堅定的決心。
科技能力的提升是真正實現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是維護信息安全的根本。同時,還要加強人文建設,政府、企業和個人都要自覺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信息源。信息安全不只是某個部門、某個行業的事情,而是全社會每一個人都需要提升認識和能力的系統工程。
研讀和反思歷史的重要意義,不僅僅是還原歷史真相,更重要的是把握歷史規律,鑒古知今。當下,網絡信息安全必須從頂層設計、戰略布局、人才培養和科技振興等各方面循序漸進。如此,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國家的信息安全,避免重蹈歷史覆轍。信息安全已經成為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艘重要“護衛艦”。
(作者單位:遼寧社會科學院)
□本欄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