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娟 喜超 張世杰 彭德遠
摘 要:在分析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主要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對玉溪大營街街道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路徑的考察,總結大營街帶給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啟示,提出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對策;大營街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018-0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地促進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大幅提升,農民收入也得到了巨大改善,制度變遷的邊際效益得到了充分彰顯。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改革的不斷推進,人民生活邁入小康的同時,城市和農村的收入差距卻在不斷拉大,制度變遷的邊際績效已然不再明顯。如何在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尋求農業和農村“第二次飛躍”的制度動力,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的更大發展,被譽為“云南第一村”玉溪大營街鎮的集體經濟發展之路為我們提供了啟示。
一、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雖然取得了一定發展,集體經濟實踐形式呈現多樣化特點,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1.統分結合重“分”輕“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目標是打破以“一大二公”、“大鍋飯”為主要特征的人民公社制度,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實現家庭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有機發展。但長期以來,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踐中,“分”的徹底,“統”的無力。發展中過多地注重個體的發展,而忽視了集體的積累,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小農經濟的回歸,造成了土地細碎化分割、農民組織化程度降低、集體資產流失,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農民一盤散沙等問題。
2.發展資金不足,后勁乏力。由于長期過分強調“分”的成分,造成農村集體經濟積累不足,使很多村鎮成為了“空殼村”、“空架子”。加上集體經濟往往承擔過多的公共服務職能,如養老、醫療和幼兒園等公益建設,集體經濟難以為繼。加上近年來銀行信貸部門風險意識的不斷增強,貸款難的問題普遍存在,農村靠貸款創辦集體項目的難度加大。此外,部分村級債務沉重,給發展集體經濟背上了包袱。面對發展資金嚴重不足,集體經濟發展后勁乏力。
3.集體積累缺乏有效保障機制。農村集體積累缺乏有效保障機制,導致集體積累嚴重不足。一是對村集體資源缺乏有效開發手段,致使許多村莊守著資源卻受窮。二是集體收益沒有保障。根據憲法規定,農村土地等資源歸集體所有,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得不到體現。如在土地征占用補償費問題上,“分光用光”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集體資金管理混亂。有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財務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實行“家長制”管理,集體土地、基礎設施和固定資產管理權集中在村主要干部手中,群眾無法真正監督。少數村干部貪占挪用公款,或用公款請客送禮,或盲目投資搞項目,結果“富了和尚窮了廟”。
4.農村集體經濟缺乏帶頭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一定要有好的帶頭人。但從全國多數農村來看,大多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帶頭人。一是不少村干部思想僵化,觀念守舊,跟不上市場經濟的新形勢,缺乏開拓創新精神,沒有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他們往往過多強調客觀原因,“等靠要”思想嚴重,存在著“小富即安”的想法,集體資產管理的目標僅限于“守住家業”,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缺乏信心和辦法。二是農村的很多能人也不愿意搞集體經濟。要干出事情來,需要擔風險,而且總會有人說三道四,不如自己干痛快。三是由于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導致農村能人外流。很多有一定知識和能力的人往往選擇外出打工,一般很少愿意留在本村。
5.農民集體主義觀念淡化。農民是一個集勞動者和小私有者于一身的社會基層。既有要求走集體致富的要求,又有個人發家致富的強烈愿望。人民公社體制解體后,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集體主義意識有所弱化,認為“搞集體經濟賺了是自己的,虧了是大家的,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大有人在,因而參與集體經濟的熱情不高。只顧眼前利益與自身利益,經常為土地、鄰里界限鬧矛盾、引爭議,阻礙了國家建設和集體事業發展。
二、大營街鎮集體經濟發展經驗考察
大營街是云南玉溪市下屬的一個集鎮,位于它位于玉溪市西南部,距中心城區4.5公里,距省城昆明90公里,全街道轄10個社區居委會,50個自然村,106個居民小組。改革開放以來,大營街依靠發展集體經濟,在任新民等帶頭人的帶領下,從開始的村辦建筑隊起步,抓住機遇,統一土地經營權,先后建成和發展了濾嘴棒分廠、水松紙廠等卷煙輔料加工廠和云南玉溪隆恒電線電纜有限公司等鄉鎮企業;依靠大營街自身資源發展旅游業,建成了匯溪賓館、匯龍生態園、玉泉寺、玉泉湖、映月潭休閑文化中心等旅游休閑景點,形成了集工業、休閑、娛樂、旅游、商住為一體,各種生產要素聚集的現代城鎮體系。從1995年大營街居委會經濟總收入超過10億元,到2012全街道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81.5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 800元,大營街人過上了“老有所養,壯有所為,幼有所教”的幸福生活。這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帶來了啟示。
1.權威的領導班子。大營街群眾認為,他們的成功靠的是領導班子,是因為班子有感召力,群眾擁戴,大家團結一心抓產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黨總支書記任新民更是堪稱群眾心里的一面旗幟。他始終與村民勞作在一起,與大營街的發展聯系在一起,表現出較強的領導能力、無私的獻身精神和敏銳的政治遠見。大營街發展中建設了一個團結協作的領導集體,他們有一套清晰的發展思路:大營街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自覺融入到城市中,必須大力發展集體工業經濟,以產業為支撐,實現共同富裕。
2.以土地集中經營為基礎。土地集體所有制是集體經濟生存與發展的制度基礎和保障。中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絕大多數農村土地分到了農戶手中,實質上成為一種“有分無統”的“農民小規模經營”。土地分散經營,細碎耕作,既無法保障農民的收益也無法形成規模經濟,集體的作為也沒有依托。大營街帶頭人在全國熱火朝天包產到戶的形勢下,審時度勢,結合居委會發展實際,頂住壓力,留足耕地,實行土地集中經營,為二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解決了用地問題,居民基本脫離農地關系,到企業上班拿工資。同時,大營街居委會把原來的1 000畝土地投入資金改造成可以機耕機耙的高產田,將耕地集中向農業經營大戶手中,全居委會只有6戶農民管理經營全部耕地,發展了花卉、水果等特色農業,生產效益大幅提高。大營街還對集鎮建設統一規劃,建設的住宅樓由集體和個人共同投資,使全體居民全部住進了樓房。endprint
3.以工業經濟為動力。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經濟復蘇帶動了卷煙行業的快速發展。任新民等大營街的帶頭人敏銳地捕捉到了全國卷煙行業都要高價進口輔料濾嘴棒、水松紙的信息。經過艱苦的談判,1988年,在玉溪卷煙廠的鼎力幫助下,大營街貸款4000多萬元,與玉溪卷煙廠合作,先后建起了玉溪卷煙廠濾嘴棒廠和玉溪市水松紙廠,進行科學管理并大搞技術攻關,提高產品質量,當年建廠當年就見效。到1990年,水松紙廠和濾嘴棒廠就實現總產值1 640萬元,利稅達150萬元;1992年,大營街農村經濟總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玉溪市的第一個“億元村”。為大營街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積累了雄厚的實力。
4.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大營街依靠村辦企業富起來以后,如何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擴大再生產,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質量成為一個重要問題。1997年,大營街在工業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認真分析資源,開始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建成了占地1 000多畝的匯溪公園、匯龍生態公園和玉泉湖公園以及玉泉寺、映月潭、老年文體活動中心等觀光、娛樂、休閑、健身的景點,塑造了一個“遠看像林園,近看像公園,細看是樂園”的大營街,成了“農村里的城市”,不但滿足了大營街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也促進了大營街旅游業的發展,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紛至沓來。
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議
農村集體經濟既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加快新農村建設,就要發展好農村集體經濟,解決好雙層經營的依存關系,進一步探索農村多種所有制及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創新集體經濟組織的體制和經營機制。筆者在考察玉溪大營街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中國當前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實現土地適當規模經營。土地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更多的農民已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土地撂荒的狀況為土地合理流轉提供了可能。但在以往的流轉實踐來看,雖然2002年頒布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解決了農地投入不足和掠奪式開發的問題,但由于土地使用產權在法律上界定模糊,往往造成農戶在土地處置權上的所有者缺位,使農戶在土地發包、征用、流轉等環節的權利受到侵害,也為今后的土地兼并埋下了隱患。因此,改革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完善土地產權制度,明晰土地產權,頒發土地使用產權證,使農民逐步獲得具有法律保障的各種公民權利,解決農戶在土地流轉的產權擔心問題。在此基礎上,對農戶分散經營的土地適度集中,有居委會或農村經濟組織統一經營,使土地這一稀缺資源能夠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則重新配置,并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收益。
2.堅持走現代農業道路,實現產業協調發展。“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大營街通過走農工商一體化和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路子,實現了共同富裕是最鮮活的例子。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是農村集體經濟積累發展的前提。堅持走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積極發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路子,是實現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必要途徑。二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業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有利于農業產業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延長農業產業的價值鏈,可以使土地資本化收益留在農村,為實現以工補農、以工帶農提供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大營街街道抓住機遇,堅定不移地走“農業穩處、工業強處、商貿旅游活處”的發展路子,使全街道經濟社會得到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作為主要經濟支柱的鄉鎮企業,多年來已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推動全街道農村經濟發展和培植地方財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堅持合作經濟多樣化發展,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是一個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農業產業化的過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分散的產權為基礎,以互助經營為特征,以社會化服務為內容,是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在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要通過發展各類市場中介組織、農民合作組織,提升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降低市場交易費用,延伸農業產業鏈,推動內涵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經營的比較效益,提高抗拒市場風險和農民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引導農民互助合作,促進集體經濟和個體農民的共同發展。
4.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配強帶頭人。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關鍵要看是否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領導班子強不強,關鍵看是否能被群眾信任,是否有創新意識、是否懂管理、善經營。因此,發展集體經濟,要切實加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一是要選好一把手,要選拔群眾信得過,覺悟高,有開拓精神,懂管理、善經營的優秀黨員擔任黨組織書記。要選好配強村干部,充實村級領導班子。二是要加強培訓,加強人力資源管理。積極開展政治思想教育、管理技能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大力培養和建設一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熱心于集體事業的經營技術人才隊伍,為村級集體經濟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三是要建立村干部的激勵機制,把村干部的報酬與集體經濟的發展、積累的增加、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結合起來,并解決好村干部養老保險等問題,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從而形成內在的激勵機制。
5.加強集體經濟資產管理,促進良性發展。一是要建立健集體經濟的財務管理制度,嚴格收支審批,努力控制非生產性開支,完善財務委托代理制度。二是要加強集體民主管理,規范和完善民主決策,確保重大建設項目和投資決策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保障好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三是要進一步加強村務公開,讓村民對集體經濟發展有一本明白賬。要提高村務公開的質量,加村務大公開的真實性,杜絕假公開或半公開的現象;特別是必須由村民代表大會集體對重大投資決策和建設項目進行表決通過,全面提高村務公開的透明度。四是要完善資產清查手續,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堅決清理集體資產,采取多種手段,化解村級不良債務,增加集體經濟積累,壯大集體經濟。
參考文獻:
[1] 楊旭東.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3,(16):13.
[2] 段緒恒.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J].東方企業文化,2013,(20):178.
[3] 程鴻飛,彭丹梅.大力發展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訪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J].中國農民合作社,
2013,(7):34-37.
[4] 蘭常花.關于村組織壯大集體經濟的對策分析[J].中國投資,2013,(S1):16.
[5] 張琴.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J].農村財務會計,2013,(9):60-61.
[6] 劉宗衍.發展農民合作社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訪江西省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處處長羅青平[J].江西農業,2013,(3):10-11.
[7] 周俊.發展多種形式集體經濟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12):82-83.
[8] 吳志雄,畢美家.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幾點認識[J].中國供銷合作經濟,2002,(3):50-52.
[9] 涂勝華.多途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J].政策,2002,(4):37-38.
[10] 周沛.農村社區發展道路與模式比較研究——以華西村、南街村、小崗村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00,(10):59-66.
[11] 馮道杰.當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分析[J].山東經濟,2010,(5):35-99.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