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路平++秦念茹
摘 要:流動性是商業銀行存在的根本,2008年金融海嘯給長期忽視流動性風險的商業銀行敲響了警鐘,世界各大經濟體開始加強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并從內部控制質量上找原因,試圖從根本上防范流動性風險并加強管理。因此,對二者的關系從理論上梳理后,試著從數量上對二者關系作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關鍵詞: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內部控制質量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116-04
引言
商業銀行作為中國現代金融業的主體與現代經濟社會的主要運轉樞紐,方方面面都影響著中國經濟與金融業的發展,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貨幣供應者和需求者的中介,商業銀行的職能就在于將缺乏流行性的資產轉化為高流動性的債務,這種流動性的轉換過程也給商業銀行帶來問題。
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后,根據美國貨幣監理署、美聯儲、巴塞爾委員會對一系列銀行失敗案例的調查實證研究以及中國對金融犯罪的研究發現,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失效是導致銀行失敗的重因。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制度和內控制度不健全,從事違規交易導致資產損失又無力彌補,從而削減或失去清償能力,是造成流動性風險的重要原因之一。故而只有將內部控制活動中流動性風險的預測與防范有效地結合起來,商業銀行才能在風險和動蕩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一、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質量與流動性風險之間的關系
首先,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目標中包含著流動性風險的管理。2009年巴塞爾銀行委員會頒布《流動性風險的計量標準和檢測的國際框架》,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已上升到與資本管理同等的地位。
其次,健全的內部控制可以保障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有效運行。健全的內部控制環境能完善組織結構和人員安排,保障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和正常運作同時,內部控制強調風險評估因素,這也是針對風險指標的管理,與管理流動性風險的工作密切相關。
再次,完善的內部控制系統可以促進流行性風險信息交流的暢通。完善的內控控制可以及時、全面及完整地提供各個部門所需要的信息。
最后,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多方位地預防流動性風險的發生??煽康膬炔靠刂撇粌H能在控制環境上給流動性風險提供優質的“風險管理土壤”,而且內部控制帶有內部稽核的功能,商業銀行能在控制其他風險的基礎上降低流動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二、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與流動性風險的評價
(一)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
1.評價指標的選取
對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即是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評價。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有效性,評價指標的設立及確定應符合系統性、重要性、可測性及適用性等原則,并參照COSO內部控制框架,本文選取的指標如下:
控制環境(A1)。二級指標包括:治理結構、組織結構、企業文化、考核和激勵機制。主要評價的要點有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機構和規則程序是否完善,有沒有設立外部監事;組織結構分工是否明確,授權體系是否統一,關鍵職務職責分離,企業文化能影響員工的價值觀念,員工行為能保持高度一致,有明確的考核指標,對員工有激勵作用。
風險評估(A2)。二級指標包括:職責分工、風險分析、風險識別、風險判斷。主要評價的要點有相關管理部門分工是否詳細,能否提高評估效率,能夠將風險與目標規劃聯系在一起,能夠以模型等數量化的方法測量,從而及時、全面地識別風險影響因素然后作出評價,并制定控制風險的具體解決措施。
控制活動(A3)。二級指標包括:信貸管理、職務不相容設計、計算機水平與管理、高層授權程序。信貸管理要謹慎,崗位設計上要分離而且制度要明確,同時要關注借款人信息和信貸程序,必須得到合理授權且貸后進行跟蹤管理;保管、記錄、核對、執行與審核職務必須要分離;計算機信息系統監督要設有專人負責,保證安全且經常維護,同時聯網建立控制制度;高層授權程序要經過嚴格的審查,高層管理人員要保持實質上的獨立性。
信息與交流(A4)。二級指標包括信息質量、溝通機制、信息來源渠道、信息安全性。信息質量要求信息必須是可靠、及時、持續更新的,以保持高度暢通性信息且具有易理解性,可以被需求者較快使用;溝通機制有專人負責,從而保障信息的傳輸暢通及信息的完整性;信息來源渠道具有可靠性、適當性、層次性且多途徑,重要信息應該是安全的、嚴格保密并備份。
監督(A5)。二級指標包括獨立性、監督活動、改進措施、情況報告。獨立性要求稽核部門要具有專業勝任能力且保持審計獨立性,對各個部門能夠證實所開展的業務活動受到內控制度的有效監督,定期檢查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健全性,對查出的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改進的措施且得到有效執行。
2.評價方法的選取
由于影響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的各因素相差不大,各因素之間的相關程度很小,許多因素的評價只能停留在定性判定的水平。因此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建立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綜合評價是適合的。由于模糊評價法是一種定性與結合的評價方法,客觀性較強、易操作且科學全面,本文在模糊評價法的基礎上對內部控制指標及評價設定評分等級,以此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
(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評價
1.評價指標選取
流動性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銀行在資產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三者之間的權衡結果,結合國內商業銀行實際情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評價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狀況:(1)資本充足狀況。資本是商業銀行流動性的體現,資本越充足表明流動性越高。巴塞爾委員會頒布了兩次協議,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1.5%,核心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6%;(2)資產安全程度。當一個銀行的不良貸款越來越少,應收款項都能及時收回,那么銀行的資產越安全,流動資金越充足,流動性也越強;(3)商業銀行盈利情況。銀行每一元資產或資本產生的利潤更高,意味著該銀行的經營和管理就越好,這會增強存款人的信心,降低擠兌事件發生的概率;(4)流動性狀況。直接從財務報表中的流動性比率或者存貸款比例來觀察銀行的流動性狀況,能更有利于加強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管理。endprint
本文在此基礎上,擬選取的指標有:用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反映資本充足狀況,用不良貸款率反映資產安全程度,用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反映盈利能力,用流動性比率、存貸款比率和凈拆借資金比率反映流動性狀況。
2.流動性風險評分模型
本文擬采取靜態指標法評價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指標,對流動性風險以百分制的形式做出綜合評價,構建評分評價模型如下:
Y=∑(Xi×ai)
其中Xi(i=1-8)分別代表各項指標,ai(i=1-8)分別為各指標多占權重。
根據2004年銀監會頒布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通知的規定對選取的指標進行權重的設置,各指標的權重如下:
對各指標的評分在《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通知中規定的評分標準上做處理,如資本充足率滿分為30分:10%以上—30分、8%~10%—25~30分、6%~8%—14~25分、2%~6%—0~14分、2%以下—0分,以此類推,得出總得分Y的值域為[0,21.9]。
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質量與流動性風險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實證模型的構建
針對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和流動性風險做出的評價結果做回歸處理,以流動性風險得分為因變量y,內部控制得分為自變量x,構建回歸模型如下:
y=a+bx
(二)實證數據來源與分析
本文選取2010年中國16家上市的商業銀行的相關數據作為樣本數據來源。據2011年銀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上市銀行的總資產達到了63.82萬億元,占中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86.08%,尤其是國有四大銀行合計總資產占上市銀行總資產的70.61%;16家上市銀行均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其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貸款總額和存款總額的增長速度分別是18.08%、17.34%、31.63%、18.67%和17.26%,16家銀行各項指標占中國商業銀行總體的比重來看基本在84%~90%,這充分表明用該16家上市銀行代表整個商業銀行業來做內部控制質量和流動性風險的關系研究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三)內部控制質量與流動性風險關系實證分析設計
1.16家上市銀行內部控制質量狀況
(1)一級指標權重
1)構造一級指標的判斷矩陣,由專家對一級指標兩兩之間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分數為1~9,分數越高,意味著前一個指標相對后一個指標更為重要。
2)確定權數及一致性檢驗
首先,計算每行個元素的乘積Mi,M1=60,M2=6,M3=1.5,M4=0.17,M5=0.01。
其次,由向量Wi=(Mi),n=5,求得W1=2.2679,W2=1.4310,W3=1.0844,W4=0.7016,W5=0.3981,然后對向量Wi作歸一化處理求得最終的一級指標權重向量Wi=(0.3855,0.2432,0.1843,
0.1193,0.0677)。
最后,計算特征根并做一致性檢驗。λmax=∑(A×Wi)/(n×Wi)′,其中A為判斷矩陣,求得λmax=5.3747,查表得RI(5)=1.12,CI=(λmax-N)/(N-1)=0.0937,CR=CI/RI=0.8366<1,表明該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權數確定合理。
(2)二級指標權重
同理,根據專家對二級指標之間的重要性的打分,二級指標的判斷矩陣、權重和一致性檢驗結果,通過計算求得各判斷矩陣的CR分別為0.1605、0.2682、0.0801、0.0513、0.1227均小于1,表明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權數確定合理。
(3)根據二級指標的評價要點,查找2012年16家上市銀行的內部控制報告和審計報告并做出評分,得到各上市銀行的評分矩陣Rij,然后與所得權重做模糊變換,得出最后分數。16家上市銀行得分為:75.8661、80.243、80.8826、73.2332、80.6727、81.5562、70.6785、72.2124、75.6321、73.7987、81.5649、70.453、70.8876、71.2386、813247、74.6565。
2.樣本銀行流動性風險狀況
16家上市銀行流動性指標。查閱2010年16家上市銀行的年報及相關資料,找到了各家上市銀行的8項流動性指標,結合《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通知中規定的評分標準,給各指標打分,得出評分依次為:20.46、20.656、20.522、20.232、20.672、19.372、19.384、19.498、20.412、19.966、20.214、19.54、19.7、19.992、20.456、20.05。
(四)內部控制質量與金融風險關系實證結果分析
1.數據回歸
運用Excel對模型就行線性回歸,結果如下:
由分析數據知:a=15.59,b=0.059,相關系數R=0.57,R2=0.326;F值=6.7858;t值=2.605;標準誤差s=0.386,SSr=1.01,SSe=2.08,SSt=3.095。
2.模型檢驗
由上可得:y=15.59+0.059x。分別查t檢驗表和f檢驗表,F值=6.7858>F0.05(1,14)=4.6,t值=2.605>t0.05/2(14)=2.145,所以模型通過檢驗,表明模型在總體上基本顯著,但是顯著性水平及擬合度水平不高。
結論
由上可知,文章分為用模糊評價法和靜態指標法分別對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質量及流動性風險評分,通過對兩組樣本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后推測總體之間的關系度,結果表明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和流動性風險水平存在著線性關系,即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質量越好的商業銀行,其流動性風險相對較低,基本符合文章假設。
參考文獻:
[1] 謝榮,鐘凌.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系統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 阮曉明,李曉丹.試議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中的流動性風險管理[J].云南電大學報,2012,(6):57-59.
[3] 張宏彥.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國際借鑒[J].北方經濟,2007,(7).
[4] 陳自力,李遵衛.離差最大化法在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中的應用[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6):151-154.
[5] 王留根.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綜合模型構建[J].財會通訊,2010,(5):111-113.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
本文在此基礎上,擬選取的指標有:用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反映資本充足狀況,用不良貸款率反映資產安全程度,用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反映盈利能力,用流動性比率、存貸款比率和凈拆借資金比率反映流動性狀況。
2.流動性風險評分模型
本文擬采取靜態指標法評價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指標,對流動性風險以百分制的形式做出綜合評價,構建評分評價模型如下:
Y=∑(Xi×ai)
其中Xi(i=1-8)分別代表各項指標,ai(i=1-8)分別為各指標多占權重。
根據2004年銀監會頒布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通知的規定對選取的指標進行權重的設置,各指標的權重如下:
對各指標的評分在《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通知中規定的評分標準上做處理,如資本充足率滿分為30分:10%以上—30分、8%~10%—25~30分、6%~8%—14~25分、2%~6%—0~14分、2%以下—0分,以此類推,得出總得分Y的值域為[0,21.9]。
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質量與流動性風險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實證模型的構建
針對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和流動性風險做出的評價結果做回歸處理,以流動性風險得分為因變量y,內部控制得分為自變量x,構建回歸模型如下:
y=a+bx
(二)實證數據來源與分析
本文選取2010年中國16家上市的商業銀行的相關數據作為樣本數據來源。據2011年銀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上市銀行的總資產達到了63.82萬億元,占中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86.08%,尤其是國有四大銀行合計總資產占上市銀行總資產的70.61%;16家上市銀行均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其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貸款總額和存款總額的增長速度分別是18.08%、17.34%、31.63%、18.67%和17.26%,16家銀行各項指標占中國商業銀行總體的比重來看基本在84%~90%,這充分表明用該16家上市銀行代表整個商業銀行業來做內部控制質量和流動性風險的關系研究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三)內部控制質量與流動性風險關系實證分析設計
1.16家上市銀行內部控制質量狀況
(1)一級指標權重
1)構造一級指標的判斷矩陣,由專家對一級指標兩兩之間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分數為1~9,分數越高,意味著前一個指標相對后一個指標更為重要。
2)確定權數及一致性檢驗
首先,計算每行個元素的乘積Mi,M1=60,M2=6,M3=1.5,M4=0.17,M5=0.01。
其次,由向量Wi=(Mi),n=5,求得W1=2.2679,W2=1.4310,W3=1.0844,W4=0.7016,W5=0.3981,然后對向量Wi作歸一化處理求得最終的一級指標權重向量Wi=(0.3855,0.2432,0.1843,
0.1193,0.0677)。
最后,計算特征根并做一致性檢驗。λmax=∑(A×Wi)/(n×Wi)′,其中A為判斷矩陣,求得λmax=5.3747,查表得RI(5)=1.12,CI=(λmax-N)/(N-1)=0.0937,CR=CI/RI=0.8366<1,表明該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權數確定合理。
(2)二級指標權重
同理,根據專家對二級指標之間的重要性的打分,二級指標的判斷矩陣、權重和一致性檢驗結果,通過計算求得各判斷矩陣的CR分別為0.1605、0.2682、0.0801、0.0513、0.1227均小于1,表明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權數確定合理。
(3)根據二級指標的評價要點,查找2012年16家上市銀行的內部控制報告和審計報告并做出評分,得到各上市銀行的評分矩陣Rij,然后與所得權重做模糊變換,得出最后分數。16家上市銀行得分為:75.8661、80.243、80.8826、73.2332、80.6727、81.5562、70.6785、72.2124、75.6321、73.7987、81.5649、70.453、70.8876、71.2386、813247、74.6565。
2.樣本銀行流動性風險狀況
16家上市銀行流動性指標。查閱2010年16家上市銀行的年報及相關資料,找到了各家上市銀行的8項流動性指標,結合《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通知中規定的評分標準,給各指標打分,得出評分依次為:20.46、20.656、20.522、20.232、20.672、19.372、19.384、19.498、20.412、19.966、20.214、19.54、19.7、19.992、20.456、20.05。
(四)內部控制質量與金融風險關系實證結果分析
1.數據回歸
運用Excel對模型就行線性回歸,結果如下:
由分析數據知:a=15.59,b=0.059,相關系數R=0.57,R2=0.326;F值=6.7858;t值=2.605;標準誤差s=0.386,SSr=1.01,SSe=2.08,SSt=3.095。
2.模型檢驗
由上可得:y=15.59+0.059x。分別查t檢驗表和f檢驗表,F值=6.7858>F0.05(1,14)=4.6,t值=2.605>t0.05/2(14)=2.145,所以模型通過檢驗,表明模型在總體上基本顯著,但是顯著性水平及擬合度水平不高。
結論
由上可知,文章分為用模糊評價法和靜態指標法分別對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質量及流動性風險評分,通過對兩組樣本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后推測總體之間的關系度,結果表明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和流動性風險水平存在著線性關系,即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質量越好的商業銀行,其流動性風險相對較低,基本符合文章假設。
參考文獻:
[1] 謝榮,鐘凌.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系統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 阮曉明,李曉丹.試議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中的流動性風險管理[J].云南電大學報,2012,(6):57-59.
[3] 張宏彥.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國際借鑒[J].北方經濟,2007,(7).
[4] 陳自力,李遵衛.離差最大化法在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中的應用[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6):151-154.
[5] 王留根.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綜合模型構建[J].財會通訊,2010,(5):111-113.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
本文在此基礎上,擬選取的指標有:用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反映資本充足狀況,用不良貸款率反映資產安全程度,用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反映盈利能力,用流動性比率、存貸款比率和凈拆借資金比率反映流動性狀況。
2.流動性風險評分模型
本文擬采取靜態指標法評價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指標,對流動性風險以百分制的形式做出綜合評價,構建評分評價模型如下:
Y=∑(Xi×ai)
其中Xi(i=1-8)分別代表各項指標,ai(i=1-8)分別為各指標多占權重。
根據2004年銀監會頒布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通知的規定對選取的指標進行權重的設置,各指標的權重如下:
對各指標的評分在《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通知中規定的評分標準上做處理,如資本充足率滿分為30分:10%以上—30分、8%~10%—25~30分、6%~8%—14~25分、2%~6%—0~14分、2%以下—0分,以此類推,得出總得分Y的值域為[0,21.9]。
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質量與流動性風險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實證模型的構建
針對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和流動性風險做出的評價結果做回歸處理,以流動性風險得分為因變量y,內部控制得分為自變量x,構建回歸模型如下:
y=a+bx
(二)實證數據來源與分析
本文選取2010年中國16家上市的商業銀行的相關數據作為樣本數據來源。據2011年銀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上市銀行的總資產達到了63.82萬億元,占中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86.08%,尤其是國有四大銀行合計總資產占上市銀行總資產的70.61%;16家上市銀行均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其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貸款總額和存款總額的增長速度分別是18.08%、17.34%、31.63%、18.67%和17.26%,16家銀行各項指標占中國商業銀行總體的比重來看基本在84%~90%,這充分表明用該16家上市銀行代表整個商業銀行業來做內部控制質量和流動性風險的關系研究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三)內部控制質量與流動性風險關系實證分析設計
1.16家上市銀行內部控制質量狀況
(1)一級指標權重
1)構造一級指標的判斷矩陣,由專家對一級指標兩兩之間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分數為1~9,分數越高,意味著前一個指標相對后一個指標更為重要。
2)確定權數及一致性檢驗
首先,計算每行個元素的乘積Mi,M1=60,M2=6,M3=1.5,M4=0.17,M5=0.01。
其次,由向量Wi=(Mi),n=5,求得W1=2.2679,W2=1.4310,W3=1.0844,W4=0.7016,W5=0.3981,然后對向量Wi作歸一化處理求得最終的一級指標權重向量Wi=(0.3855,0.2432,0.1843,
0.1193,0.0677)。
最后,計算特征根并做一致性檢驗。λmax=∑(A×Wi)/(n×Wi)′,其中A為判斷矩陣,求得λmax=5.3747,查表得RI(5)=1.12,CI=(λmax-N)/(N-1)=0.0937,CR=CI/RI=0.8366<1,表明該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權數確定合理。
(2)二級指標權重
同理,根據專家對二級指標之間的重要性的打分,二級指標的判斷矩陣、權重和一致性檢驗結果,通過計算求得各判斷矩陣的CR分別為0.1605、0.2682、0.0801、0.0513、0.1227均小于1,表明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權數確定合理。
(3)根據二級指標的評價要點,查找2012年16家上市銀行的內部控制報告和審計報告并做出評分,得到各上市銀行的評分矩陣Rij,然后與所得權重做模糊變換,得出最后分數。16家上市銀行得分為:75.8661、80.243、80.8826、73.2332、80.6727、81.5562、70.6785、72.2124、75.6321、73.7987、81.5649、70.453、70.8876、71.2386、813247、74.6565。
2.樣本銀行流動性風險狀況
16家上市銀行流動性指標。查閱2010年16家上市銀行的年報及相關資料,找到了各家上市銀行的8項流動性指標,結合《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暫行)》通知中規定的評分標準,給各指標打分,得出評分依次為:20.46、20.656、20.522、20.232、20.672、19.372、19.384、19.498、20.412、19.966、20.214、19.54、19.7、19.992、20.456、20.05。
(四)內部控制質量與金融風險關系實證結果分析
1.數據回歸
運用Excel對模型就行線性回歸,結果如下:
由分析數據知:a=15.59,b=0.059,相關系數R=0.57,R2=0.326;F值=6.7858;t值=2.605;標準誤差s=0.386,SSr=1.01,SSe=2.08,SSt=3.095。
2.模型檢驗
由上可得:y=15.59+0.059x。分別查t檢驗表和f檢驗表,F值=6.7858>F0.05(1,14)=4.6,t值=2.605>t0.05/2(14)=2.145,所以模型通過檢驗,表明模型在總體上基本顯著,但是顯著性水平及擬合度水平不高。
結論
由上可知,文章分為用模糊評價法和靜態指標法分別對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質量及流動性風險評分,通過對兩組樣本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后推測總體之間的關系度,結果表明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和流動性風險水平存在著線性關系,即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質量越好的商業銀行,其流動性風險相對較低,基本符合文章假設。
參考文獻:
[1] 謝榮,鐘凌.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系統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 阮曉明,李曉丹.試議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中的流動性風險管理[J].云南電大學報,2012,(6):57-59.
[3] 張宏彥.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國際借鑒[J].北方經濟,2007,(7).
[4] 陳自力,李遵衛.離差最大化法在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中的應用[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6):151-154.
[5] 王留根.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綜合模型構建[J].財會通訊,2010,(5):111-113.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