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光
摘 要: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其中一項重要的決議便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有利于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更關系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想藍圖的實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支撐的金融業,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必將責無旁貸。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金融支持;小康社會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135-02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本源和基石;農民是三農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和成果檢驗者,他們的腰包鼓不鼓、生活滿意不滿意才是檢驗一切改革發展成果的最高標準。而這一切的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到農村這個載體上,如何建設、發展好當代農村,尤其是建設、發展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才是關乎上述兩個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想的提出,并不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建國以來就曾多次使用過類似的提法,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和國務院站在了全新的高度審時度勢、總攬全局,以更加全面的要求提出了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而更具深遠的意義。
2005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業與農業、城市和鄉村的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的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最終導致農村長期落后,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的進程嚴重受阻。
當前,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最大實際就是要在2020年使中國整體建成小康社會,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為此,必須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力保障建黨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實現,同時更為建國一百年實現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金融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自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各地建設新農村的群眾積極性不斷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序進行。但由于歷史原因,受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影響,中國城鄉發展極不平衡,農村仍然比較落后,環境臟、亂、差,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農民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子女上不起學等使得城鄉差距表現得更明顯、矛盾也更突出。
為改變當前農村的現狀,逐步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生產水平不高,破解農村發展進步制約因素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有效且唯一的途徑便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全面進步,進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為此,在農村事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符合自身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堅持對內進行改革,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堅持開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來的資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并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而各項工作的具體著眼點就落實在了如何有效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以及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改善農村道路、供水、供電、供氣等設施,更好地改變村容村貌。保障這些目標順利實現的重要條件便是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發揮金融助力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有效引導和調動各類金融機構大力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運用好各種金融工具和手段,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帶動示范和先鋒引領作用,引導農村投資多元化,鼓勵社會資金積極加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軍中來,充實建設力量、鼓足建設干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添動力,更為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三、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
1.農村信用社業務創新和服務水平有待提升。作為當前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其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前農村信用社在其日常業務經營過程中還存在著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科學管理機制建設不健全的情況,業務創新不足、業務種類單一的現狀,當前開展的業務主要是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對農村小企業融資沒有具體扶持政策,中間業務也沒有展開。
2.商業銀行服務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意識淡薄。商業銀行貸款是市場行為,是把商業資金用于具有高回報的項目建設。商業銀行是經營特殊業務的企業,因而其在日常經營過程中要考慮將貸款質量和銀行風險承受能力、區域和政策導向等因素聯系起來,而后者往往只是在道義勸告上發揮有限的作用,最終導致其在貸款對象選擇上往往選擇那些具有較高償還能力的城市中的個人或企業,使他們放棄了對于農村以個體為經營單位的農戶和農村私營業主以及具有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的資金支持,致使后者發展后勁不足,無法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進而阻礙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3.農業保險覆蓋面不寬。作為金融業重要組成部分的保險業,由于其經營業務性質的特殊性最終導致其在業務對象選擇過程中會發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得保險公司在具體業務經營過程中往往會選擇那些風險相對較小、收益相對較高的業務,尤其對于農業來講更是如此。農業,因其高風險性、低收益性,導致很少有保險公司將涉農保險業務納入其經營范圍,最終也導致了涉農保險業畸形的供需不平衡。當前,涉農保險公司中較有代表性的便是黑龍江省的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但其業務經營范圍明顯沒有鋪開,很難滿足現實對農業保險的極大需求。endprint
4.政策性銀行扶持力度不足。中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有三家,而其業務對象直接涉農的主要是農業發展銀行,主要負責國家糧、棉、油、肉、糖等農產品的收購、運輸和儲存,極大程度上減輕了多種農副產品因供需不平衡導致的價格高低震蕩對農戶和農業企業(尤其是經營模式單一的農戶)造成的傷害,但其在業務對象選擇方面往往有所側重,即使是對其主要業務對象——農業生產經營企業,農業發展銀行的扶持力度也遠遠未達到其所應發揮的作用水平。
四、金融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1.創新農村信用社業務品種,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水平。當前農村信用社要著力進行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科學管理機制的建設,大力抓好業務創新,在繼續做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的同時,用新思路、新機制搞活小企業融資;加大對產業化、產業集群形成的支持力度,增加助學和消費信貸的投入,大力發展結算、信用卡以及理財服務等以手續費為重點的中間業務。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和發揮政策性銀行的職能,提高履行公共服務的能力,特別對農村“兩水”(飲水和灌溉用水)、“三網”(電、路、通訊網)、“兩氣”(沼氣、液化氣)、“兩個市場”(境內外銷售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等帶有政策性的領域要加大投入。
2.提升商業銀行服務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意識。農村私營企業、民營企業是解決農村勞動力季節性就業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發展好農村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不僅能高效利用農村閑置資金和資源,同時還能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和農村的產值,有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為此,今后商業銀行在業務對象選擇方面應有所傾斜和調整,除考慮自身利益訴求外,還應著力增加對具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的農產品產業帶、主導產業生產基地、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的資金投入,支持外貿和新興領域的農村商業企業,擴大對農村私營業主、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的覆蓋率。
3.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按照價值規律的作用,對于一般商品而言,有需求必然會有供給,最終使商品(服務)的價格趨于平衡。而現實對于農業保險公司和涉農保險業務,卻存在著嚴重的供需不平衡。對于現今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的農業而言,農業保險也許是人為筑造的確保農業實現豐收的最后一道防線,基于此,政府應采取經濟金融措施,引導和扶持保險公司將其業務方向和經營內容調整到農業保險上來,政府在其經營過程中應加大對保險公司的金融、財政、稅收等相關扶持政策。同時,制定和完善農業保險基金的法規和政策,對農業保險提供法律支撐,包括農業保險基金的籌集方式、核算辦法、保險基金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等,建立政府、企業、保戶為主體的農業保險多元化投入機制,保障農業保險的規范化發展。
4.提升政策性銀行的扶持力度。單個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企業都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和直接推動力,但單個農戶的貸款需求很少得到農業發展銀行的支持,多數情況下支持的是農業生產經營企業,因為其在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而同時不能忽視農民個人的作用,當前農村的生產經營主體更具靈活性的還是個人,“船小好調頭”,因此農業發展銀行應繼續加大對農戶和農村生產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與此同時,加大政策性銀行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僅有利于提升農戶和農業企業種植、養殖農副產品的積極性,更有利于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進而增加農民收入,并在此基礎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 李淑湘,于娜.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支持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11).
[2] 張路通.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思考[J].理論導刊,2009,(11).
[3] 謝婷婷.新農村建設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J].學術交流,2007,(3).[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