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啟軍++姚曉燕
摘 要:濕地生態旅游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的重要內容之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關系到濕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分析濕地生態旅游的內涵的基礎上,對溱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定位、開發、功能分區、經營管理、區化調整等具體發展策略作深入分析,以期為溱湖濕地生態旅游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濕地生態旅游;內涵;定位;二源導向;功能分區;服務
中圖分類號:F590.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252-05
濕地指位于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它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養育了高度集中的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無脊椎物種,是生物多樣性搖籃。濕地包含大量的自然資源,擁有完整的生態鏈,是一種獨特的、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生態凈化作用,有著“地球之腎”的美名。
當一種資源相對稀缺且具有一定的觀賞、體驗價值時,它就有可能成為旅游資源。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態旅游”一詞并于1986得到國際確認以來,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發展極為快速,目前已經占全世界旅游總收入20%以上。伴隨著“生態旅游”發展的深入,2002年濕地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被提出,近年來逐步發展,但同時仍存在不少誤區。
一、濕地生態旅游的內涵
濕地生態旅游以濕地資源為基礎,是生態旅游中的一種旅游模式,它具有生態旅游的一些共性,同時又具有濕地生態的一些獨特之處。在許多地區,旅游開發一直作為一種致富門路,作為當地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各地偽濕地開發方興未艾,在某公園邊擴一些規模,圍一灘空間,建設一些設施(如游船碼頭、釣魚長廊等),形成諸如 “水鄉游”、“休閑垂釣”等旅游產品,對外大打濕地生態旅游的招牌。生態旅游不僅是一種價值取向,“原生態”漸變成一種時髦,濕地生態旅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化的旅游方式,許多旅游景點打著生態旅游的幌子做著不生態旅游的項目,誤導了游客、擾亂了市場,打擊生態旅游開發經營的信心,影響生態旅游的發展。
許多旅游者、甚至旅游從業者、旅游開發經營者并不了解濕地生態旅游的內涵,大量的濕地生態旅游往往虛有其名,旅游開發違背了濕地生態旅游的初衷,旅游發展惡化了濕地生態系統。科學界定濕地生態旅游的內涵就要理解濕地、理解生態、理解生態旅游的內涵,從旅游、生態旅游的大環境,依托濕地生態旅游等實踐來研究濕地生態旅游產品歸屬、功能、市場、開發等內在特性。
(一)濕地生態旅游產品歸屬
從生態旅游資源的屬性看,生態旅游資源包括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兩大類型。與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草原生態旅游資源等生態旅游資源一樣,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屬于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中的生物生態旅游資源。目前中國不少地區興建了很多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包括人工自然型生態旅游資源(如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城市公園等)、人造文化型生態旅游資源(如民族風情體驗館、文化體驗館等)。濕地與森林、草原等同屬于自然生態,濕地生態旅游是在保護比較完整的原始濕地自然區域以及與之和諧相伴的特定的文化區域開展的,濕地生態旅游產品包含人工自然型的旅游區域,但濕地生態旅游產品仍然屬于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
(二)濕地生態旅游功能
作為生態旅游,濕地生態旅游應該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協調好人類與濕地、旅游與生態、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以濕地生態保護為多方共同目標,共存共榮協調發展。濕地生態旅游具有保護自然、環境教育和社區經濟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濕地生態旅游在實現生態保護、教育功能中要注重自然趣味性,特別是設計合理的體驗式旅游活動,讓游客在參與中主動獲取、增長見識。
(三)濕地生態旅游市場
濕地生態旅游讓我們們回歸自然,與濕地親密接觸,人與濕地融為一體,是一種高層次的享受與精神追求。濕地生態旅游要求開發者、經營者、旅游者有著較強的生態意識、在開發中保護濕地、在旅游中親近濕地、在管理中維護濕地的生態。濕地生態旅游不是單純的休閑旅游,游客要擯棄花錢買享受、游客是上帝的觀念,濕地生態旅游活動中濕地生態系統才是真正的上帝。通過濕地生態旅游,游客獲取大量生態保護知識,認識濕地的奧秘和當地的人文,同時倡導為濕地生態保護做貢獻的理念。中國人口多,旅游市場廣闊,濕地生態旅游市場仍采用大眾旅游的的開發模式,景區對游客沒有選擇的余地,游客文化素養和個人素養不平衡。濕地生態景區通常面積較大,管理十分困難,如何提高游客生態環保意識,讓游客“生態”的認識濕地、享受濕地成為濕地生態旅游的重要課題之一。
(四)濕地生態旅游開發原則
開發商通常會以短期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財務目標,開發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但許多生態系統一旦破壞了就難以恢復。與一般休閑、娛樂性旅游資源開發相比較,濕地生態旅游開發的同時要考慮如何更好地保護濕地。因此濕地生態旅游開發要著眼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著眼濕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性,倡導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旅游開發中注重功能區的劃分,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影響生物生態環境,將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有機整合。
二、溱湖國家濕地公園綜合評價
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地處中國著名的三大洼地之一的里下河地區,位于泰州市東北部,古長江與淮河曾在此交匯入海,形成了特有的濕地生態環境。溱湖風景區先后成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區試點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
(一)自然風光秀麗
溱湖風景區規劃面積 26平方公里,4.7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區。風景區湖泊、河流等面積占到總面積的 37%左右,溱湖湖面開闊,湖中島嶼星羅棋布,湖水清純甘洌,是江蘇省內外難得一見的未被污染的水體。
(二)生物類型多樣endprint
溱湖濕地生態屬于淡水濕地,生物資源豐富多樣,主要有水生生物群落、濕地生物群落和陸生生物群落,現有各類植物113種、野生動物73種,以多半棲息在濕地環境的鳥類最為引人注目,還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丹頂鶴、麋鹿,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白天鵝、白枕鶴、白鷴等。
(三)綠色產品豐富
溱湖湖區特產豐富,盛產魚蝦、菱藕、水瓜等無公害綠色食品。以溱湖魚蝦制成的魚餅、蝦球,白如玉壁,紅如珊瑚,被稱為“溱湖雙絕”;名聞遐邇的“溱湖籪蟹”更以其肉質腴嫩、膏體豐厚被評為蟹中上品。
(四)人文底蘊深厚
溱湖具有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里是麋鹿的故鄉;是吳越文化和楚漢文化的連接點;景區所在地溱潼鎮有著深厚的人文資源;這里有享有天下第一的會船節。溱潼會船節與云南潑水節一道被列為全國十大民俗節慶活動,又是江、浙、滬旅游節的重點項目、泰州唯一的國家級旅游項目。
(五)規劃開發有序
溱湖國家濕地公園遵循“統一規劃、有序開發”的原則,先后聘請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深圳度假灣、中國東南建筑設計院、南京林業大學、杭州園林設計院等先后對總體規劃、濕地資源綜合應用、濕地公園工程等做了詳細規劃,對景區的定位、開發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三、溱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發展策略
(一)科學定位、優化財務目標
景區定位決定景區的未來走向,決定景區的財務目標,決定景區未來生存與發展空間。近些年,中國不少地方人造旅游景觀泛濫,以利潤最大化為理財目標,什么賺錢就吆喝什么,大家一哄而上,比大、比古、比新奇、比人文,經營過程中盲目提高票價、形成各種票中票。結果繁華過后成一夢。各地“休閑垂釣”類人工自然型生態旅游資源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開來,但往往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后勁,很難做出有影響的景區品牌,不少慘淡經營、甚至關門謝客。與一般人文生態資源和純人造景觀不同,溱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核心是濕地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在突出濕地自然生態資源的同時,也要關注溱湖的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特別是里下河地區的歷史文化與獨特的民俗文化。
現代企業科學的財務目標是相關利益者最大化,景區要充分考慮資源所有者、經營者、當地居民、旅游者等相關利益者。隨著旅游市場的日漸成熟,旅游的口碑日益重要,旅游不再是一錘子買賣,不少的游客將成為回頭客、或者作為新朋好友的“導游”組團再次光臨。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在考慮相關利益人的因素的同時,更要考慮生態系統這一重要相關利益者的效益。只有生態系統的利益得到保障,溱湖風景區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夠得以維持;只有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游客才會源源不斷地光顧;只有客源不斷,濕地生態保護、旅游才能夠良性循環。放眼長遠,充分考慮人和生態的和諧,協調投資方、經營者、當地居民、游客等利益、認同并實踐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的理財目標關系風景區的未來。
(二)二源導向、保護性開發
根據旅游開發的主導因素不同,旅游開發導向模式有資源型與客源型之說。一些具有獨特、不可替代性的自然及人文資源通常運用資源型模式,該類景區數量相對較少,景區自身具有極強的排他性,一般都是世界級的旅游資源,資源本身就是核心競爭力。大部分景區沒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從游客的角度,制造旅游資源,拉動旅游消費,客源型模式更適合開發在交通、商務、金融優勢較為明顯的大城市,主題與時機的選擇特別重要。資源優勢決定景區優勢,區位優勢決定客源優勢,如同時具備景區、區位兩源優勢,旅游開發“比翼雙飛”,旅游景區將長久繁榮。
完全適合做資源型一源開發的景區并不多,而且隨著環境的變化,稀缺的資源甚至泛濫,將資源型景區陷入艱難的處境中。水鄉古鎮、文化古街道等曾經都是非常好的旅游資源,但眾多地區大量先建、重建仿古文化景點、不少水鄉都在翻新、擴大古鎮規模,原本稀缺的旅游資源忽然多了許多,物以稀為貴,大眾游客很難鑒別真偽,原本獨特的資源優勢淹沒在一片人造仿古建筑中。客源型旅游開發的最大優勢是迎合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但具有較強的模仿性,要長盛不衰就需要不斷的輸血、不斷的出新,要成為客源中的精品。
溱湖風景區濕地生態資源為依托,有較好的資源優勢,但不具有唯一的排他性,不能夠完全采用資源型開發模式。溱湖風景區離上海、蘇錫常、寧鎮揚通等大中城市均在2小時車程之內,區位優勢良好,濕地生態具有一定的源型優勢,適合“保護+資源+客源”的組合開發模式。保護第一、不僅要保護生態環境、還要保護當地的人文風俗;濕地生態是溱湖的核心優勢,是溱湖發展的后勁,不僅在開發生要講究生態、旅游宣傳和管理上也不突出生態特色;針對客源特點適度開發一些娛樂項目或主題項目,但千萬不要僅僅為了追求一時的火爆而本末倒置,要保護好熱愛生態旅游的客源群體,同時通過一些主題項目調整、完善吸引潛在客源群體。
(三)功能合理分區,合理規劃路線
國外的生態旅游發展表明,科學的功能分區規劃是景區成功開發的前提與基礎。科學的功能分區規劃利于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利于景區更好的管理,利于景區利用效率的提高,利于游客的旅游與分流。下表為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的功能分區,從表中可知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的功能分區較好的體現了保護第一的原則,充分考慮了生態、資源、客源三方因素。
與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不同,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地處商貿繁榮的里下河中心地區,周邊居住不少居民絕對保護區、杜絕人類干擾的荒野區所占比例偏低,功能區分區不合理、不清晰。自然風景觀光區主要集中在湖東核心區、娛樂區中的濕地探險樂園(采用環保材料)也在此區域,這是平時游客最為集中的區域;娛樂區中軍體樂園是溱湖拓展休閑基地、自駕游中心,有小型娛樂項目區、拓展訓練區和彩彈射擊區等;公園入口處是公園旅游業務管理的中心,雖然也有一些食宿、購物服務,但離鎮區較遠、攤點較少,沒有商業氛圍、大部分游客只是路過后從停車場返回,沒有能夠承擔游客食宿、娛樂和購物的重要功能。基于生態保護的需要湖東核心區不適宜大規模開發食宿、娛樂和購物中心,公園入口處也缺乏商業文化氛圍,溱湖國家濕地公園要與溱潼古鎮一起綜合規劃功能分區,未來可考慮從公園入口處進景區、登船,從溱潼古鎮下船、吃飯、購物、品味水鄉人文風情的旅游線路設計,食宿、娛樂和購物功能安排到古鎮、濕地公園主要承擔絕對保護區、杜絕人類干擾的荒野區、自然風景觀光區及部分娛樂區的功能,既拉動了人氣,又利于環境保護。endprint
(四)樹立生態理念,全方位生態經營管理
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業態,如果媒體不能夠給社會正確的信息傳播,政府缺乏必要的監管與引導、業界不能夠科學的經營,社會不能夠正確的認識,最終會誤入歧途。景區經營、管理者要恪守職業操守,不能亂掛生態旅游的大旗;政府對于項目審批要嚴格把關,不能隨便簽發生態旅游的通行令;旅游企業要科學經營,生態運營,生態管理;旅游服務人員要做生態保護的先行者;當地居民要做生態家園的維護者;廣大消費者要文明旅游,做到旅游行為的生態化。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在湖東建立了濕地科普館,讓游客感受人鳥共存、親近自然的和諧氛圍,了解地球之腎的科普常識,同時加深對溱湖會船、溱湖磚瓦等人文知識的了解,對游客產生了很好的教育功能。
全方位生態經營管理要求景區從管理模式、服務方式、服務內容、服務人員、服務人數等方面全面審視經營管理中的不生態行為。濕地生態資源的開發在中國時間并不長,主要是近十多年的事,隨著“生態”理念深入人心,顧客大量擁入,勢必加重景區生態環境的惡化,特別是旅游旺季更是如此。溱湖風景區要吸取部分旅游景區游客井噴而管理、環境失控的教訓,理性控制承載量,把將游客的人數、活動強度控制在資源及循環的承受能力范圍之內,在游客總量范圍內對游客所處功能區進行合理輸導,確保生態環境最小化受到破壞。
(五)區化調整、優化、提升服務水平
溱湖濕地是里下河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是周邊居民生活生產用水的重要水源,溱湖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開放工程,與周邊濕地、水系的保護狀況息息相關。自2005年,已經累計投入數億元用于濕地保護建設,關閉了沿湖和上游的部分企業、核心區居民外遷等大量工作,但是溱湖沿湖及周邊部分鄉鎮工業迅猛發展、工業園區的建設、工業污水的排放以及化肥農藥的使用、水產養殖業和漁業的盲目發展、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都將嚴重威脅溱湖濕地生態的保護。溱湖風景區周邊旅游資源豐富,目前已經形成了濕地公園為主、集溱潼古鎮、(泰州華僑城)溫泉、古壽圣寺、沈高河橫等幾個重要景點,含生態、鄉村、人文、休閑等類型,具有極強的互補性。景點同處里下河方圓數十公理,景點間最遠距離不超過20公理,離上海、蘇州、無錫、南京等特大城市均在200公理左右。目前溱湖旅游組合效應、旅游地綜合吸引力沒有顯現,從生態旅游圈看,交通方便、驅車兩小時即可,適宜開發2日游旅游系統設計。
泰州旅游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將泰州市打造成為知名的長三角旅游目的地和休閑度假勝地。目前,景點各自為政,營銷策劃缺乏統一的管理,景區間往來不便,有點不成面,旅游品牌形象模糊,產品缺乏競爭力。為了更好地系統保護溱湖濕地,打造品牌形象,將溱湖地區建設成長三角知名的以生態、文化、休閑、美食等為主題的特色休閑度假旅游區,增強泰州市旅游的綜合實力,有必要對溱湖的地區區劃進行調整,可以考慮以溱湖、溱潼古鎮為核心,沈高、淤溪等周邊部分地區從姜堰區劃出組建溱湖風景區(泰州旅游新區),在華僑城以南、溱湖大道以西建設溱湖新城區,溱潼古鎮區仍以保護古鎮、文化、傳統商貿為主,新區以提供休閑度假旅游區配套綜合設施為主,長遠看,東南與姜堰區、西南與海陵區主城區連成一片。各景區之間可考慮開通兩個環線,一個小環線在溱湖風景區各景點之間循環,一個大環線在海陵、姜堰、溱湖新區(含各景點)間循環;推門票通票制度,數日內有效,各景區限入一次,讓游客根據需要安排游玩時間,除年卡外還可以推出實名票通票,可在一到兩個星期內多次出入各景點,適應不同目的游客需求。整合后,景區通票價格要制定一個合理上限,景點門票也要生態,門票是旅游景區重要但不唯一的收入來源,要通過休閑度假勝地品牌的打造,提升旅游綜合經濟效益,溱湖風景區再從綜合收效中安排適當的資金為各景區建設提供更好的配套建設與服務與生態保護。此外,在旅游紀念品開發、旅游宣傳等方面都要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
生態旅游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溱湖國家濕地公園要遵循“保護優先、開發為了更好的保護”的理念,緊跟旅游發展新趨勢,把握生態旅游的精髓,綜合整合周邊資源,爭取早日成為生態良好、優勢明顯的長三角特色休閑度假旅游區。
參考文獻:
[1] 彭兆榮,閆玉.論生態旅游、原生態旅游與原旅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1):130-134.
[2] 蔡志勇.濕地公園建設對環境的保護作用[J].中國園藝文摘,2010,(7):73-75.
[3] 劉忠偉,王仰麟,陳忠曉.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規劃管理[J].地理研究,2001,(2):206-212.
[4] 萬緒才,朱應皋,丁敏.國外生態旅游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2,(2):68-71.
[5] 仇文利,劉小中.鄉村復合型生態旅游“聯動”發展的實證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1,(1):464-465.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