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 要:服務社會是當代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萍鄉市作為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在其經濟發展與轉型過程中,如何利用國家的政策,發揮高校科技服務地方經濟的建設,建立、健全政府、企業與高校之間互動、合作的機制,是解決當前萍鄉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問題。
關鍵詞:高校;服務;地方經濟;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268-03
服務行業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賦予高校的嶄新職能,也是高校與社會共同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解決地方經濟建設與經濟轉型過程中的棘手問題發揮了得天獨厚的作用,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萍鄉市地處江西省西部,東南與本省宜春、吉安接壤,西北與湖南株洲、瀏陽相鄰。萍鄉因煤立市,因煤興市,但是,經過百多年地下大規模開采,萍鄉市的煤炭資源已進入枯竭期。2008年,萍鄉市被國家列為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面對當前科技創新主導地區競爭的大勢,如何在本地科研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發揮好科技第一生產力的支撐作用,引領資源城市可持續發展轉型,成為擺在萍鄉人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高校科技服務萍鄉經濟的機制
當前,在萍鄉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三螺旋交互作用模式解釋,三者之間存在明顯的相互作用力,但這種力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可以結合電磁場模型加以解釋(如下頁圖1所示)。政府、高校和企業是三個獨立的磁場,他們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力,表明場強(能量)的大小,從力學的角度分析,三者會產生一個合力,形成這個磁場的最終運行軌跡,即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說,萍鄉市經濟發展的最終動力主要來自于政府、高校和企業三者之間的作用與相互影響,隨著三股螺旋力量的加強,促進了區域經濟、產業機構、科研水平以及經濟增長等各方面的提升。與此同時,三者之間兩兩作用也會產生相應的機制,共同作用下也會產生內部機制與外部機制,這些機制或者是聯系的方法、措施正是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萍鄉市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趨勢。在政府與高校之間建立鼓勵機制,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獎勵等文件;企業與高校之間建立合作機制,通過人才資源、信息、技術等轉讓,切實提高企業的活力;政府與企業之間建立管理機制,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法律法規,對企業的發展提供保障;在內部通過建立合作平臺、產學研合作模式,將三者緊密練習,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在外部,高校與企業更要加強聯系,拓寬合作渠道。
二、政府與高校的鼓勵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正確的方針、政策的指導下,高等學校與地方經濟建設的關系日趨緊密,其為社會服務的能力也不斷增強。近年來,為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萍鄉市頒布了《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萍鄉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科技創新,推進創新型經濟發展的工作意見》、《關于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獎勵、保障機制,如制定了激勵企校“聯姻”的政策措施,對企業與院校合作建立的技術研發機構、科技“孵化器”、產業化基地、教學實習基地等給予2萬元~5萬元獎勵;市級財政每年設立1 000萬元科技專項資金,建立科技項目信息庫,引進各類轉型急需的高端人才;對企業與院校合作開展的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項目,在市本級科技項目立項中優先予以考慮,并優先推薦申報省級、國家級項目。目前,我市財政從科技三項費中安排了100萬元科技大開放工作經費,重點扶持與合作院校共建的科研平臺建設,從人才專項資金中安排了50萬元專門引進高層次人才,從追加經費中安排了60萬元用于開展科技對接活動。同時,各縣區政府也大幅度增加了對合作項目的投入,例如,除土地、房屋等扶持不算,萍鄉經濟開發區僅投入“武漢理工大學萍鄉發展研究院”等7家入園科技機構的裝修費用就達500萬元。
三、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機制
萍鄉城市轉型的關鍵在于產業轉型,而產業轉型的關鍵在于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在產業結構上,萍鄉市一些支柱產業主要依靠與知名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創新園、研究實驗基地等合作平臺的搭建,一方面解決地方企業發展中的各類技術難點,另一方面,在加快企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升高校自身的科研水平與實力,實現高校科研成果的實際轉化利用率。比如與南京大學、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天津大學、東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大學、湖南科學大學、湖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10家國內知名院校簽訂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協議。工業陶瓷與電瓷主要合作院校有武漢理工大學、湖南大學、山東工陶院、哈工大等,水泥及混凝土外加劑主要合作單位有中材集團、武漢理工大學等,鋼鐵冶金主要合作院校有東北大學、中南大學,機電及汽車制造主要合作院校有北京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企業與高校共建的科技研發平臺有龍發實業與武漢理工共建的萍鄉工業陶瓷研發和檢測中心;強聯電瓷與湖南大學共建的電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永特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依托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中南大學、南昌大學材料學院建立的特種合金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安源區與華中農大合作共建的“華中農大國家家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分中心”等。
四、內部與外部聯系機制
1.內部合作機制,高校擁有科技人力資源與科研技術成果的優勢,他們面臨的是如何將這些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實際商品,產生經濟價值,而許多企業單位缺乏的正是技術革新,因此,在萍鄉市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市黨政領導自始至終高度重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聽取工作匯報,組織各種交流會,將高校與企業撮合在一起。比如“萍鄉(北京)資源城市轉型專家座談會”、“萍鄉市—武漢理工大學產業技術對接洽談會”、與南京大學的對接交流活動等,通過搭建合作的機會與平臺,以政府的名義出面,有效地解決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知識產權問題、科技轉讓等實際問題。近兩年來,萍鄉市累計突破15項產業關鍵技術瓶頸,研發新產品68 個,取得國內領先以上科技成果38項,申請專利受理313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35項。如江西強聯電瓷制造有限公司,依托與中材高新、湖南大學合作共建的電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引進國內權威電瓷專家,成功開發出了550KV棒型支柱瓷絕緣子系列新產品,實現了在特高壓、超高壓電瓷產品制造方面的突破。目前,萍鄉市校(院)重大合作項目達80余項,合作領域覆蓋了萍鄉所有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形成了新能源和環保節能、清潔汽車和先進制造、金屬新材料、非金屬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及綠色食品、文化創意七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通過開展產學研合作,不僅使高校成果得到了有效轉化,高校獲得了相應的經濟回報,而且促進了本地企業科研投入的快速增長,使自主創新和技術承接轉化能力有了較大增強。同時,產學研合作項目每年為萍鄉創造40億元以上的經濟效益,實現了合作雙方的雙贏。endprint
2.在外部聯系方面,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單向聯系畢竟有限,加之市場的競爭意識,也使得萍鄉市本地企業很難與外省高校聯系,萍鄉市始終堅持“政府搭臺、企校唱戲”的原則,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為地方經濟發展出謀劃策。一是積極聯系高端創新人才,從2008年起,聘請了簡水生、彭蘇萍院士、歐陽世翕、姚燕、余明清、馬軍、嚴新平、周科朝、涂贛峰、趙家玉十位知名專家教授擔任市政府科技顧問,建立了高層次智囊庫。科技顧問成為政府科技決策和重大問題科學決策的咨詢對象,同時,這些高層次人才也為我市引進項目、引進人才、引進技術起到了很好的橋梁和紐帶作用。2009年,針對這些高端專家,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召開“萍鄉資源城市轉型專家座談會”,專門聽取他們對萍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轉型的意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還引進博士以上高尖人才與轉型急需技術人才2 000余人,通過這批高層次人才帶成果項目來萍創新創業,為城市轉型構建了廣泛的引智渠道。二是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科技交流洽談活動,如2007年與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工陶院)開展了工業陶瓷、電瓷產業對接交流活動,2009年與武漢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先后舉辦了產業技術對接交流活動,2010年6月與湖南大學開展的陶瓷、電瓷和環保產業對接交流會等。三是建立“萍鄉市技術需求項目庫”,做好企校之間的信息“二傳手”,將技術需求信息傳遞給有關院校、將院校專家意見反饋給有關企業、邀請專家來萍對企業進行考察、篩選院校科技成果推介給企業或投資者、帶領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家或投資人赴有關院校洽談等一系列工作,增進了企校雙方的了解和互信,使企校雙方從中尋找到了合作契機。四是架好連接企業與院校的合作“橋梁”,幾年來,組織簽約院校專家來萍考察調研達50余次,組織30余批次100余家企業赴有關院校進行了學習考察和洽談。同時,整合市內科技資源,成立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通過中介機構的市場化運作,在企業與院校之間架起聯系和溝通的橋梁。五是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院校“聯姻”。如促成我市萍鋼公司與東北大學、武冠集團與中國建材院等有關企校間建立了長期穩固企校合作關系。
五、建議與對策
1.加強高校科技人力資源的培養和管理,高校的科技活動人員包括大量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和高校教師隊伍兩部分,由于隨著高校擴招,高校的科技人力資源在數量上有著絕對的優勢,因此關鍵是要將科技人員數量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這就需要從人力資源的培養和管理兩方面來進行。
2.轉變觀念,提高對社會服務的認識。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只有轉變觀念才有新的行動。端正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指導思想必須首先創新高等教育發展理念,樹立開放的、具備市場與服務意識的發展理念,高校要樹立開放意識、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3.拓展溝通渠道,實現互動,才能根本上解決高校發展與地方社會經濟嚴重脫節的弊端,發揮高校對當地經濟建設的巨大促進作用。通過建立高校知識聯盟、建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搭建科技公共平臺等措施實現雙方的互動。
4.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率,要以市場為導向,增強高校科研成果有效供給。高校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轉化的科研運行管理機制,改革現行職稱評聘制,建立有效的人才競爭和激勵機制,應加大對科研成果轉化有貢獻人員的獎勵力度,充分調動科研人員投身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高校要大力加強與企業合作與交流,按照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原則,建立雙邊、多邊技術協作機制,通過相互兼職、培訓等方式,提高企業對科研成果的現實需求。
5.要建立健全學校與地方政府和企業戰略合作的機制,增強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各學院的公關意識、開放意識,建立健全與省、市、縣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企業長期、穩定和有效的溝通互動機制,真正做到“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多方面、多渠道獲取辦學優質資源。
6.要建立健全官產學研一體化機制。以市場為導向,加大高校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發展高科技產業中的結合力度,重點選擇一批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產業化,帶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參考文獻:
[1] 陳錦函.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理念與踐行初探——基于文山學院的視角[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11).
[2] 劉琴.湖南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7.
[3] 申曉佳.部屬高校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探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4] 徐楠.高校科學技術能力對區域經濟發展作用的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5] 任羽宇.對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思考[D].西安:西北大學,2008.
[6] 張人崧.廣西高校科研服務地方經濟的策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7] 謝鵬.地方高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衡陽:南華大學,2010.
[責任編輯 陳 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