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琦


看過好萊塢大片《地心引力》的人們,一定會對影片開頭長達16分鐘的長鏡頭驚嘆不已。它帶給了我們一個前所未見、炫目燦爛的浩瀚宇宙,還原了人造衛星鳥瞰地球所看到的深邃景象。很多人在觀影后感慨“美到想哭”的同時,也感嘆——“星星都去哪了?”
在城市化進程和光污染的侵襲中,童年兒歌中所唱到的“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的美麗景象,成為許多人心中永遠的回憶。繁星點綴的夜空早已成了稀缺資源。
紀錄片《中國星空》的導演周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星空是人類夢想的寄托,仰望星空看的是遠方,其實是對自己心靈的回歸。在他輾轉全國拍攝星空的過程中,曾經遇到過一位天文愛好者,他們一家三口為了看星星每年都會去西藏。南京一對夫婦為了看星空,將自家屋頂打了一個洞。
尋找最美星空
拍攝星空的條件之一是盡可能地選擇光污染較少的地點。
很多人認為在光污染嚴重的北京不可能拍攝到美麗的星空照片。對此,《中國星空》攝影師楊勇并不認同,他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在北京的周邊,開車30~40公里就有好的拍攝地,比如門頭溝、延慶,再遠一點可以到壩上。楊勇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北京周邊完成的。
從全國范圍來講,合適的星空拍攝點并不少,像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云貴高原以及海拔較高且沒有光污染的山頂、深山峽谷、溪流湖邊,等等。考慮到照片的藝術性,星空需要與地面的景色相結合,諸如泰山、峨眉山、貢嘎山、牛背山,元謀土林、東川紅土地、元陽梯田、雞足山、香格里拉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北京天文學會會員、星空攝影師崔永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美國宇航局的每日一天文圖(APOD)網站曾經刊登過他的兩幅星空攝影作品,即“梯田星空”、“發生在白晝的月掩金星”,均是在云南拍攝的。
2013年,紀錄片《西藏星空》的拍攝者王源宗為了拍攝“全中國最美的星星”,一年時間里多次進藏。在他的鏡頭下,羊卓雍錯的滿天繁星、色拉山的云海、從黃昏到傍晚的布達拉宮、帕羊草原的月亮和銀河,美得令人窒息,讓無數網友贊嘆不已。
推動中國暗夜保護區的建立
《中國星空》攝影師賈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云南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也曾遇到過霧霾。當問到上海何處適合拍攝星空時,周文承認在上海拍攝滿天繁星存在很大的困難,一般會以拍攝星軌的方式來展現上海的星空。他們拍攝《中國星空》這一紀錄片也是希望能夠喚起人們保護星空的意識,從而推動中國暗夜保護區的建立。
全球有一些專門為保護夜空而設立的公園,被稱為“暗夜公園”或“星空保護區”。目前,新西蘭、英國、美國、匈牙利等國家都有暗夜公園。如英國的薩克島在2011年初被國際暗夜協會英國分會認定為“暗夜島”,直到現在整個島上還沒有公共路燈,只有一條建于1945年的水泥路,且不準汽車通行,島上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是拖拉機。
中國的首個暗夜保護區是浙江安吉的天荒坪夜天光保護區,這是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推動設立的,由上海天文臺與當地景區合作,劃出了一塊區域作為“夜天光保護區”。天荒坪夜天光保護區從策劃到運行,迄今已6年,但對其了解的人“寥寥無幾”。
拍攝門檻降低
在拍攝環境日益惡化的同時,星空攝影所需的器材、手段卻在簡單化和大眾化,拍攝效果也不斷提升。
楊勇第一次拍攝星空是在90年代,使用的是膠片相機,“當時高感光度的膠卷很貴,舍不得買,星空攝影在那時還是一件很小眾的事情。”而進入數碼時代之后,只要有一臺單反相機,即便不掌握任何天文知識,也可以進行星空攝影。
以前有天文現象時,在觀測之前楊勇會計算一下方位和角度等,以便找到最佳拍攝地方,這些現在只要通過手機軟件輸入時間和方位,相應的參數就會自動獲得。另外,膠片時代現場看不到成片效果,前期需要參考一些參數,不斷摸索保證成片效果,現在很多不能想象的構思都可以通過數碼來實現。
雖然拍攝的難度在降低,但在崔永江看來,若以專門拍攝星空或是以星空題材為主且具有豐富天文知識這個標準來衡量,國內星空攝影師的數量不會超過兩位數,有影響力的更是屈指可數。
目前中國對星空攝影還沒有一個成熟的分類。一般而言,將其分為兩類,一種是深空攝影,主要是拍攝星系、星云、星團等天體;另一種是星野攝影,將銀河星景和地面景物聯合拍攝。
深空攝影一般需要用到精度比較高的赤道儀,加上望遠鏡或者長焦鏡頭,拍攝深空天體還需要精準的跟蹤和復雜的后期處理,對天文知識、拍攝器材要求都很高,一般人難以涉足。《中國星空》攝影師賈昊稱其為“高富帥”的玩法,一套器材下來要幾十萬元,沒有一定經濟基礎也玩不起。
相比于高門檻的深空攝影,星野攝影更便于推廣。由于星野攝影的難度、門檻的降低,現在業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把星野攝影從天文攝影中分離出來,將其歸類為風景攝影。
內心強大的攝影師
星空攝影的門檻在降低,但是想要拍攝出真正好的作品也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接受本刊采訪的多位攝影師都表示,星空攝影絕不是大家想象中那樣浪漫。除了對攝影技術、天文知識的要求之外,星空攝影師還要有吃得了苦、耐得住疲勞、忍得了寂寞的功力。
王源宗介紹了他遭遇的一些經歷,比如一個人在西藏夜晚曾遇到過野狼,遭遇過汽車在沼澤中下陷,為了監測相機狀態經常整晚不睡覺,去了珠峰5次才拍完滿意的影像素材等等。
不同于其他題材的拍攝,星空的延時攝影成片率很低,1小時的拍攝只能制作5秒鐘的拍攝素材,拍10個小時,只能支持50秒,還不到一分鐘的影像。王源宗在西藏拍攝了近十萬張照片,最后呈現在短片中也是白天部分多于夜晚,王源宗笑稱,“這是由于素材不夠”。
天氣是決定星空攝影作品好壞的關鍵因素之一。無云、通透、月光干擾少的晴朗夜晚是拍攝的最佳時機。攝影師在拍攝前一般都會做一些準備工作,查詢天氣狀況,選擇合適的拍攝時間、地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