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國
給定資料
1.2013年,“三農”工作克服了國民經濟增長放緩、部分農產品價格疲軟、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等不利影響,農民增收實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十連快”。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89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3%,高出GDP實際增速1.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速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3個百分點。
2.據農業部的一位官員介紹,農民快速增收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一是農民外出務工數量繼續增加,工資水平穩步提高。2013年,全國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2609元,對增收的貢獻高達58.9%。二是價格支持政策發揮重要作用,2013年農產品價格穩中略漲。三是農民增收支持政策不斷強化,2013年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784元,同比增長14.2%。四是農村改革促增收效應明顯。農民土地流轉收入明顯增加;支持農民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的股金紅利收入。
3.雖然農民收入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持續增長的機制未能建立,突出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兩個掩蓋”:農民工資性收入掩蓋了農民增收現狀。近5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家庭經營性收入持續下降,工資性收入穩步上升,不少農民特別是中青年農民認為種田不如打工。國家惠農補貼掩蓋了農業低效的真相。糧食、棉花、養豬等都是極少利潤,有時甚至是虧本生產,種養收益主要來自國家補貼,實際純收入極少。二是“兩個拉大”:內部收入差距拉大。區域間、不同類型農民間收入差距大,高的人均收入過2萬元,低的不足2000元,相差10多倍。普通種養和特色種養收入差距拉大。特色種養植業收入增長較快,堅持傳統農業的增幅較小,差距逐漸拉大。
4.歷史和現實證明,傳統農業可以也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突破口和著力點在發展特色農業上。我國耕地有限,農產品是永不貶值的黃金。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創收能力是核心,增強農民創收能力關鍵是發展特色農業。這其中,增強對農業的政策扶持是必要條件。當前,在農業轉軌期,尤需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5.2010年時,A省啟動實施了雜糧產業振興計劃,重點發展谷子、蕎麥、燕麥、馬鈴薯、紅蕓豆、綠豆、高粱等7種優勢雜糧。2013年,該省雜糧產量增加了30%,僅此一項就讓農民人均增收百元以上,發展特色農業讓他們嘗到了甜頭。農產品加工業成為B省現代農業發展中勢頭最猛、增長幅度最大的希望產業,2013年,該省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邁上1000億元臺階,比2010年增長1.3倍,創造了年均31.7%的遞增速度。通過產業翻番支撐收入翻番,成為B省農民收入翻番看得見成效、抓得著實惠的主渠道。
作答要求
1.根據“給定資料3”,從農業生產經營角度分析產生“兩個覆蓋”、“兩個拉大”的原因。
要求:符合實際,分析合理,全面準確,不超過400字。
2.“給定資料4”提出,促進農民增收,增強對農業的政策扶持是必要條件。你認為,當前促進農民增收應該得到哪些政策支持?
要求:(1)在建議層面提,只列要點,不必展開;(2)符合實際,能夠對解決現實問題有效;(3)不超過500字。
3.請以《特色農業下農民增收的現實途徑》為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促進農民增收的看法。
要求:(1)觀點明確,措施可行;(2)符合實際,內容充實;(3)字數不少于1200字。
【答題要點及思路提示】第1問,首先要讀懂“兩個覆蓋”、“兩個拉大”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根據農業生產經營實際分析原因,每條原因都要扣在農業生產經營上,不是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不符合實際的原因,比如政策原因、農民素質不高等都不要答上。主要作答內容有:(1)農業經濟效益較低。因農業收益低,農民們不想方設法提高農業收入,而是通過發展非農增加收入,非農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涉農資金技術支持偏少。政府的政策性投入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的實際需求,由于投入不足,使得農業科技支持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3)農業經營銷售環節處于弱勢。農業銷售大多是“谷連殼賣”的原字號模式,并且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更多利潤流入流通環節,減少了生產領域的直接利潤。(4)農民農業生產能力弱。當前留守農村務農的農民大多年齡老化、技能單一、信息閉塞、觀念滯后,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落后。(5)農業的自然風險與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有的毀損嚴重,一些地方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
第2問,是從提建議角度,答促進農民增收需要哪些政策支持。作答時要注意三點:一是要答對農業的政策支持,而不是對農民增收的政策支持,邏輯順序是通過對農業的政策支持來促進農民增收,政策的落腳點在農業而不是農民增收。二是只提出建議性的政策支持內容即可,不要展開,這說明要提多條。三是所提建議能夠切實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主要作答內容有:(1)應進一步加強財政支農政策。完善國家涉農補貼政策,將種糧補貼直補到真正務農的手中。整合涉農建設資金,將部分補貼和補助類強農惠農資金整合轉化為支持農村基礎設施類資金。支持各級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臺農業補貼政策。加大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宏觀調控,穩定農產品價格波動。(2)應進一步加大農村財政金融政策的支持。完善現有農村金融信貸機制。要從中央到地方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涉農投入比例,納入各級財政預算,明確到位比例和時限。運用補助、貼息、以獎代補、示范啟動等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現代農業。(3)應進一步完善農業適用技術推廣政策。健全農技推廣體系,推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每年選定推廣一批適用的農業新品種、新裝備、新技術,通過宣傳、示范推廣到村到戶。加大農機推廣力度,鼓勵發展農機、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組織。
第3問,從標題上看,這篇文章要寫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促進農民增收,但是有兩個限定條件:一是通過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而不是全范圍的農民增收;二是要寫現實途徑,就目前情況下如何通過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一份較好作答的核心內容有:(1)發展規模化特色農業,以規模化拓展農民增收空間。集聚產生效益。加強特色農業產業規劃和結構調整,推動生產專業化和種植區域化,引導優勢農產品向優勢生產鄉鎮(村)集中,形成特色農產品產業基地。同時,鼓勵有條件的農戶以轉讓、租賃、合作等方式,推動形成“大戶帶農戶”的規模化生產格局。(2)發展產業化特色農業,以產業化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業創造利潤。加快特色農業招商,把企業辦到村上鎮旁和田間地頭,一方面圍繞農產品加工培育龍頭企業,引導加工企業向園區集聚;另一方面圍繞農產品銷售搞活流通,建設農產品專業市場,利用工業技術和市場經營手段推動農產品加工、銷售和產業化經營。(3)生產高質量農產品,以標準化增強農業競爭力。品質提升價值。扎實推進農產品“放心工程”,嚴格控制農藥、肥料、激素的投放使用,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質量追溯體系,實現與大型超市和高端市場成功對接。支持地方和企業創建名優特新產品,樹立品牌。(4)加強與各方合作,以合作化抵御農業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聯合促進共贏。通過投資入股、聯保貸款、訂單農業、利潤返還等形式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推進合作層次由松散型向緊密型轉變。立足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推動種養大戶、龍頭企業、農技專家、營銷大戶參與農業合作,不斷擴大合作領域。(5)提高農民素質,以職業化方式培育現代新型農民。知識創造財富。加強農民培訓,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工程、科技入戶工程,鼓勵具有一定技能和財富的返鄉農民在家鄉自主創業,培植一批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業主和農民企業家。(6)加強對特色農業發展體系服務,以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保障固化收益。完善服務特色農業發展體系,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力度,建立健全以縣級農技推廣中心為龍頭、鄉鎮農技服務站為紐帶、農村科技示范戶為基礎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使科技成為農民增收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