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芳
張家港市后塍幼兒園
優化提問行為促進幼兒發展
孫俊芳
張家港市后塍幼兒園
幼兒園集體活動中的提問設計是教師每天每節課都要思考、要做的事情,也是最直接的師幼互動活動,是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技巧之一,在強調師幼互動的新課改中,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提問設計看似一個小小的教學技巧,似乎是一次性、即時性的,隱合其中的技巧也似無法總結,但作為一種互動的方法與手段,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1.有助于幼兒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研究。
一節課則由一個個具體的師幼互動過程組成,如果不具體到教師與幼兒的互動語言,尤其是如果不對大量的提問進行精心設計,僅靠課堂上隨機發揮,勢必大大影響教學的有效性。把活動內容、素材點變為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幼兒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的再加工和創造。提問是教師在學習內容與幼兒理解之間架設的橋梁,是激發幼兒思考的工具。
2.有助于啟發幼兒的思維活動。
設計符合幼兒身心發展和興趣特點,使問題適合幼兒的能力水平。恰當地提問可以增強幼兒對問題的理解,減少對自身能力的憂慮。這就需要教師正確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的年齡特點不是掛在嘴邊的,而是在任何教育情境下,在任何教學的細節中都應時刻考慮到的因素。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的層次問題。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要求幼兒重新組合所獲得的信息來創造答案,這類問題問能力較強的幼兒,他們經過思考回答,有助于啟發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及綜合性的提問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于能力相對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認真思考能夠回答出的問題,可以幫助這些幼兒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3.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
教師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幼兒對活動的興趣,需要老師在提問設計中從細節入手,關注提問的策略,借助環境、材料等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問題的討論。心理學家對人類的研究證明:幼兒期是思維異常活躍,求知欲最旺的時期。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啟發幼兒積極動腦筋,勤思考,從而獲得知識和經驗。因此教師的提問應有啟發性,啟發幼兒聯想,引發想象,讓幼兒有選擇地運用現有知識進行分析和重組。
看來,如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已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那么,教師該如何對幼兒進行有效提問呢?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加強對提問行為的監控和反思,優化提問行為,才能更好地調動幼兒學習主動性,更有效地把握主體性教育,促進幼兒主動發展。
1.提問要緊扣目標重點。
教師的有效問題的提出必須是切人目標重點的,依據幼兒的發展規律、依據課程目標和內容、依據教育的原則的。要組織好一次活動,隨便提幾個問題是不行的,它需要教師根據學科的特點圍繞活動的目標,緊扣活動中的重點與難點,善于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在實際操作中,還可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把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易理解的幾個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幼兒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能從多方位地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也有利于突破活動中的重點,從而提高活動的效益。
2.提問要力求有開放有封閉。
教師在課堂中提的問題可以分為封閉的問題和開放的問題,也稱收斂型問題和發散型問題。開放型問題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答案的開放性,沒有固定的正確答案;第二層含義是提問對象的開放性,因人而異,適合每一個幼兒。開放型問題常常運用包括“什么”、“怎么”等詞在內的語句發問,讓幼兒對有關問題、事件給予較為詳細的反應,而不是僅僅以“是”或“不是”等幾個簡單的詞來回答。而我們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更多地具有開放性,要求幼兒朝不同的方向思考,有大量不同的正確答案,或者根本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這類問題方向發散。答案不定,重在發展幼兒的求異思維能力。如:“如果……,那么……”,“你認為接下來將會發生什么?,”你認為應當怎么做?“當教師向幼兒提出開放性提問時,會刺激幼兒自己產生具有新意的問題,從而促進他們創造性思維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這樣的問題是引起幼兒話題的一種方式,使幼兒能講出有關的情況、想法、感受等。通過這類問題的提出,實際上教師非常可能獲得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豐富教學資源,以及使教學更為新鮮而有趣。
3.提問后給予幼兒適當的思考時間。
等待時間指發問和答復之間的間隔。等待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回答的質量和幼兒對問題的態度。研究表明,當等待時間只有一秒鐘時,幼兒將無思考的余地,回答的質量則難以保證,而將時間提至三到五秒時,幼兒的回答相對延長,無形中增加了幼兒的參與,回答的準確率提高,回答的檔次提高,幼兒自信心增強。所以要在提問會學會控制等待,讓幼兒需要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提問是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一次有效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各種不同的行為,精心安排一些關鍵行為和輔助行為,合理安排好提問并對活動過程中的提問環節給予積極的、合適的回應,以達到教學目標。讓我們不斷加強對不同教學情境中提問行為的監控和反思,優化提問行為,更好地調動幼兒學習主動性,更有效地把握主體性教育,促進幼兒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