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秋菊 史鳳磊 趙美玲
樂感按摩矯形器的應用效果觀察
蘇秋菊 史鳳磊 趙美玲
目的 探討樂感按摩矯形器的設計、制作和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將165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行一般康復訓練,觀察組加用樂感按摩矯形器,觀察評估兩組預防足下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足下垂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預防足下垂裝置臨床應用效果良好,對于易發足下垂的患者應在疾病早期應用,以預防足下垂的發生。
足下垂;預防;樂感按摩矯形器;效果觀察
足下垂是指由于脛骨前肌群肌力低,小腿三角肌痙攣、足跟腱攣縮等原因而使踝關節不能背伸的癥也稱尖足,發病率為54%[1],一旦發生,護理難度大,嚴重者須行手術矯正,使患者承受很大的痛苦及經濟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及生活[2]。為解決這一難題,我科設計制作了一款樂感按摩矯形器預防足下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本科及神經內科住院的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符合腦梗死中西醫診斷標準[3],病程7~30 d,神志清楚、神經系統癥狀穩定,年齡50~80歲,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意識障礙、房顫所致腦栓塞、嚴重的下肢關節病變、因周圍神經病變或肌肉病變引起足下垂者。入選者共165例,將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兩組間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性別 患足組別 例數 年齡(歲) 病程(d) 男 女左右觀察組 83 59.1±2.1 12.8±3.4 49 343647對照組 82 58.6±2.4 13.1±2.9 50 323844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行一般康復訓練[4],即護士定時對患者進行下肢功能鍛煉,預防患側肢體關節攣縮,促進肢體血液循環。鍛煉從肢體近端到遠端順序進行,護士一手將患足保持背屈、外翻位,腳掌放于床面,另一手扶持患側膝關節,保持髖內收,完成髖膝關節屈曲動作,然后進行膝關節伸展運動,配合小腿三頭肌按摩,每個動作做4~6遍,2次/d,床尾置木箱保持足背伸。觀察組在上述康復訓練基礎上配合使用樂感按摩矯形器,2次/d。4周后比較兩組患者足下垂發生率。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4周觀察,觀察組患者中未發生足下垂,而對照組患者中有6例發生足下垂,兩組患者足下垂發生率有明顯差異,觀察組足下垂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足下垂的發生情況比較[n(%)]
腦卒中后足下垂表現為患者下肢伸肌張力增高,協調異常的一種痙攣模式。痙攣會引起肌肉、肌腱和結締組織被動和主動特性的改變,痙攣超過3周,關節周圍的疏松結締組織變為致密結締組織導致關節攣縮變形[5]。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偏癱患者盡早接受正確的訓練指導方法,能有效使痙攣受到最大限度的限制,同時也增強了患者的運動,提高生活質量,加速了患者恢復。從觀察結果中得知,越早進行功能訓練對大腦的可恢復及可塑性越大,并改善中樞神經的功能重組[6]。目前預防足下垂的主要措施是護理人員經常用手向上推握患者的足部并活動踝關節,足部不活動時將被褥、衣物、硬板或墊子等夾在足底與床欄桿之間,使足部保持背屈位,但本研究結果顯示效果并不理想[7]。而且偏癱患者多心理抑郁焦慮,常自暴自棄,不能充分配合治療。
使用樂感按摩矯形器從急性期開始保持良好的肢體位,抑制偏癱肢體異常的運動模式,為中遠期的康復打下良好基礎,有效防止了因關節攣縮而引起的足下垂、內外翻及肌腱萎縮,消除或減輕功能缺陷。裝置還配有MP3音樂播放器,研究表明音樂能提高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8],使肌肉放松,減輕、縮短痙攣期,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讓患者積極主動地進行康復治療,提高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消除抑郁焦慮,達到音樂-心理-運動三位一體綜合康復,最大限度的使患者恢復正?;蜉^正常的生活勞動及社交能力[9]。我科設計的樂感按摩矯形器采用兩塊合板,在使用時更加方便,通過合板間的配合作用,以達到固定合板與地面間的傾斜角度,從而使患者在床上可以使用該裝置,既簡單又方便;設置在合板上的時鐘與基板上MP3音樂播放器,可方便患者查看使用時間的長短,且在治療功能的基礎上多了一份娛樂功能。同時該裝置清潔消毒方便,可以為多例患者使用。
[1] 呂冬梅.應用防患肢外旋鞋預防足下垂的護理[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5(17):1614-1614.
[2] 唐元明,舒彬.踝足矯形器在腦性癱瘓治療中的應用及其改進[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39):7703-7706.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99-99.
[4] Tay VK,Mohan PC,Liew WK,et al.Foot drop after ethanol embolization of calf vascular malformation: a lesson on nerve injury[J].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13,36(4):1165-71.
[5] 王廷國.不同病程康復介入對腦損傷后足下垂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8):75-76.
[6] 王廣玲,黃秀芹.預防足下垂支架的制作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28-328.
[7] Roerdink M,Lamoth CJ,van Kordelaar J,et al. Rhythm perturbations in acoustically paced treadmill walking after stroke[J].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09,23(7):668-678.
[8] 宋濤,許光旭,龍麗華,等.音樂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5):21-23.
[9] Kluding PM,Dunning K,O'Dell MW.Foot drop stimulation versus ankle foot orthosis after stroke:30-week outcomes[J].Stroke,2013, 44(6):1660-1669.
R472
A
1673-5846(2014)08-0265-02
青島市市立醫院,山東青島 266011
趙美玲,副主任護師。E-mail:yxxx5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