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128例臨床分析
李 敏
目的 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孕婦在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及其可行性、安全性進行分析探討。方法 選擇128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入院順序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n=70)和對照組(n=58),對照組單純實行剖宮產術,觀察組患者在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比較2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惡露干凈時間、子宮復舊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住院時間。結果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惡露干凈時間、子宮復舊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同時有利于惡露的排除及子宮復舊,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剖宮產;子宮肌瘤剔除術;安全性;可行性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發病率為0.3%~7.5%,好發年齡為30~50歲。近年來,隨著晚婚晚育人群的增多,高齡孕婦合并子宮肌瘤也隨之增多,特別是妊娠期間,這與妊娠期間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水平增高,從而導致子宮肌瘤在孕期增大明顯及發生肌瘤變性如紅色變、玻璃樣變等不良變化增多[1]。目前,對于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否可行及其安全性一直存在爭議,尚無統一意見。本研究選取128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探討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婁底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28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并按入院順序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患者70例,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25.5±2.7)歲,孕期36~41周,平均孕期(38.3±3.2)周,其中,初產婦57例,經產婦13例;對照組患者58例,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27.5±2.3)歲,孕期35~42周,平均孕期(39.1±1.5)周,其中,初產婦46例,經產婦12例。子宮肌瘤的部位及類型:混合型5例(3.90%),肌壁間肌瘤87例(67.97%),漿膜下肌瘤34例(26.56%),黏膜下肌瘤2例(1.56%);腫瘤直徑0.9~7.0 cm,平均(3.8±2.3)cm。2組產婦在年齡、孕周、是否為初產或經產婦、子宮肌瘤的部位及類型等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2組孕婦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選擇改良式腹壁橫切口子宮下段行剖宮產,胎兒娩出后均常規給予縮宮素20 U。觀察組孕婦在胎兒、胎盤娩出后,首先使用甲硝唑200 mL沖洗宮腔,若為黏膜下肌瘤,則經宮腔內行肌瘤剔除術后縫合子宮切口;若為肌壁間肌瘤以及漿膜下肌瘤,則先縫合子宮切口再行肌瘤剔除術,對于直徑>3 cm的肌壁間肌瘤,在剔除前先在肌瘤基底部注射10 U縮宮素,然后采用八字縫合瘤腔。此外,對于直徑>6 cm的肌壁間肌瘤,由于剔除后瘤腔過大,經漿膜層再次向肌層縫合數針,以確保不留死腔。對照組孕婦同樣在胎兒娩出后使用200 mL甲硝唑沖洗宮腔,檢查宮腔情況后縫合子宮切口;2組孕婦均在術前30 min及術后使用抗生素,均連續3 d應用廣譜抗生素靜脈注射,連續3 d應用縮宮素靜脈注射,10 U/ d,并進行常規宮底按摩[2]。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惡露干凈時間、子宮復舊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5.0進行統計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惡露干凈時間、住院時間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惡露干凈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惡露干凈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2.2 2組患者子宮復舊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子宮復舊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子宮復舊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隨著子宮肌瘤診斷技術的提高以及剖宮產的不斷增多,在剖宮產手術中遇到子宮肌瘤情況越來越多。目前,許多研究表明[3],剖宮產同時行肌瘤切除術能有效避免因為子宮肌瘤而影響子宮縮復,減少產后出血量,降低產褥感染率,并阻止肌瘤向惡變發展,所以支持剖宮產同時行肌瘤切除術。然而也有學者認為,除帶蒂漿膜下子宮肌瘤外,其他類型的子宮肌瘤需根據其大小、位置及患者意愿視具體情況而定[4-5]。
陳清冉等通過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表明,對于經驗豐富的產科醫生來說,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孕婦在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切實可行的,除手術時間稍延長外,并不會造成大出血及嚴重的并發癥[6]。本研究表明,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變化不明顯,這說明產婦在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對于術中情況、術后恢復等方面與單純行剖宮產無明顯區別,可見,剖宮產同時行肌瘤剔除術并不增加手術的難度以及術后的并發癥,是安全可行的,與文獻研究結果類似。但是對于特殊部位的子宮肌瘤(如子宮角肌瘤、闊韌帶肌瘤、宮頸肌瘤)仍需謹慎對待,以防止術中大出血的發生[7]。并且,觀察組惡露干凈時間、子宮復舊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有助于加快惡露排出,并改善子宮復舊,同時,有利于降低帶瘤生活和再次手術的幾率,減輕心理負擔,有利于患者產后身體健康的恢復[8]。
綜上所述,剖宮產同時行肌瘤剔除術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可以加快產婦的產后恢復,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同時還可避免患者帶瘤生活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減少因子宮肌瘤而再次面臨手術的風險,具有很好的社會經濟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楊興爽,張紅衛.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92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04,44(24):52.
[2] 王鳳花.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79例報道[J].當代醫學,2011,17(13):79-80.
[3] 黃志琴.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67例臨床分析[J].北方藥學,2012,9(4):85-86.
[4] 褚紅女,石一復.剖宮產術中對子宮肌瘤處理的探討[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4,10(2):109-110.
[5] 常美英,蘇雅琴.妊娠合并子宮肌瘤78例臨床分析[J].河北醫藥,2006,7:42.
[6] 陳清冉,鄒海瓊,孟龍.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92例臨床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7(2):384.
[7] 車明書.48例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3):72-73.
[8] 楊秀麗.80例剖宮產同時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3,(6):66-67.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5.028
湖南 417000 婁底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