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 付愛榮 王明霞
微創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系統治療40例跟骨骨折的臨床分析
袁超 付愛榮 王明霞
目的 探討微創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系統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山東省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采用微創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系統治療跟骨骨折的患者40例,術前對其進行X線檢查和CT掃描三維重建,術后對患者進行3~18個月隨訪,對比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效果。結果 患者切口均為甲級愈合。所有患者手術前的Bobhler角為(6.01±3.45)°,術后3d的Bobhler角為(31.86±2.58)°,術后5個月的Bobhler角為(32.23±3.34)°,術后3d、術后5個月的Bobhler角與手術前相比具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手術前的Gissane角為(149.36±10.58)°,術后3d的Gissane角為(109.14±8.52)°,術后5個月的Gissane角為(101.79±2.56)°,術后3d、術后5個月的Gissane角與手術前相比具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手術前的跟骨寬度為(42.03±2.23)mm,術后3d的跟骨寬度為(30.00±3.46) mm,術后5個月的跟骨寬度為(33.22±1.45)mm,術后3d、術后5個月的跟骨寬度跟手術前相比具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OFAS評分術前為(20.63±10.23)分,術后3d的評分為(70.49±9.56)分、術后5個月時為(73.26±15.49)分。通過分析AOFAS評分其術前跟術后3d以及術后5個月各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愈合狀況良好,無并發癥及內固定失敗的情況發生。結論 采用微創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系統治療跟骨骨折, 能夠有效恢復患者跟骨的寬度,避免其內側神經血管的損傷,且術后患者相關并發癥較少,臨床療效顯著。
微創;鋼板;內固定;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是臨床中復雜且較為常見的骨折。近年來,隨著國內醫療手術器械的不斷改進以及手術水平的極大提高,臨床上采取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且逐漸成為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1-3]。但治療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本文主要探討微創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系統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山東省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采用微創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系統治療跟骨骨折的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40.00±12.45)歲;傷足為左足者15例,右足者為25例,且均為閉合性的跟骨骨折。所有患者致傷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高處跌落傷10例,車禍傷15例,摔傷12例,重物擊中3例;其中骨盆骨折2例,合并脊柱骨折3例,同側股骨骨折為1例。40例骨折患者按Sander s分型,其中Ⅱ型為11例,Ⅲ型為20例,Ⅳ型為9例。所有患者術前均對其進行行X線檢查以及CT掃描三維重建,以了解其跟骨的壓縮程度以及關節面的完整性。
1.2 手術方法 治療前對患者實施全麻或者是連續硬膜外麻醉,取健側臥位;對患處予以止血處理以及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單,然后在患者的根骨結節處鉆入一枚3.0斯氏針,將其進行縱軸牽引(平行于跟骨方向),恢復患者跟骨的長度;于患者的跟腱內外兩側分別鉆入1枚3.0斯氏針,鉆入針的角度必須和患肢成
45°角;屈膝后跖屈患肢的踝關節,將其撬撥復位,然后再一次錘入一枚斯氏針,C臂透視顯示復位情況良好。
上述步驟完成后,于患者患肢的外踝中點至跟腱處行一縱切口,切口長3.5cm,至骨膜處;采用銳性骨膜剝離子進行跟骨外側壁剝離。使其形成一條較短的皮下隧道,并在C臂透視下完成鋼板的放置,確保所放置的鋼板大小合適,位置正確;再次鉆孔并將2枚螺栓擰入,用來進行跟骨結節的固定,然后再放置一塊大小位置相同的鋼板,并在其中間鉆孔擰入螺栓1枚固定載距突(跟骨內側面皮下軟組織厚,骨面呈弧形凹陷。中1/3有一扁平突起,為載距突);患者取平臥位,于患肢的內側做一切口至骨膜處,擰入螺帽,并在其反方向即內外側處加壓鋼板螺栓,用來進行跟骨的固定;在加壓的鋼板前端位置擰入一或兩枚螺釘完成固定,C臂下透視情況良好后再進行沖洗和縫合工作[1]。術后對40例患者進行3~18 個月隨訪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 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切口均為甲級愈合。患者手術前的Bob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寬度分別為(6.01±3.45)°、(149.36±10.58)°以及(42.03±2.23)mm,術后3d為(31.86±2.58)°、(109.14±8.52)°、(30.00±3.46)mm; 5個月后隨訪結果為(32.23±3.34)°、(101.79±2.56)°、(33.22±1.45)mm。AOFAS評分術前為(20.63±10.23)分,術后3d的評分為(70.49±9.56)分、術后5個月時為(73.26±15.49)分。患者術后愈合狀況良好,無并發癥及內固定失敗的情況發生(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前后Bobhler角、Gissane 角、跟骨寬度以及AOFAS評分情況比較
跟骨骨折是臨床中復雜且較為常見的骨折,其主要的致傷因素較多,主要為垂直暴力的高能量損傷[2]。由于跟骨是人體足跗骨中最大的一個部位,且其形狀主不規則,為四個關節面,是跟骨結構的最薄弱位置;再加之跟骨中后關節面與載距突、距骨間的關系極其重要[4-5]。因此一旦受傷,尤其是高能量損傷后極其容易出現壓縮粉碎性骨折的情況。
傳統的保守治療法治療跟骨骨折其預后較好,但是關節內的骨折預后差異很大,效果不理想,因此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近年來,隨著國內醫療手術器械的不斷改進以及手術水平的極大提高,臨床上采取手術治療跟骨骨折逐漸成為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但仍存在著兩大難題,其一是傳統的L”形切口相關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處理棘手;其二是跟骨骨折術后跟后寬度的畸形不易得到充分糾正[6]。目前臨床上擴大跟骨外側切口路徑的應用較多,但是相關報道表明其傷口感染以及皮緣壞死的發生率較高。本文主要采用微創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系統(小切口路徑)治療跟骨骨折,有效解決了上述難題[7]。
本文研究表明,術后對40例患者進行3~18個月隨訪,患者切口均為甲級愈合。所有患者手術前的Bobhler角為(6.01±3.45)°,術后3d的Bobhler角為(31.86±2.58)°,5個月后的Bobhler角為(32.23±3.34)°,比較而言,Bobhler角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患者手術前的Gissane角(149.36±10.58)°,術后3d的Gissane 角為(109.14±8.52)°,5個月后的Gissane 角(101.79±2.56)°,Gissane 角隨著時間的推移緩慢減小;患者手術前的跟骨寬度為(42.03±2.23) mm,術后3d的跟骨寬度為(30.00±3.46)mm,5個月后恢復為(33.22±1.45) mm,趨勢有擴大也有減小。經過分析AOFAS評分,得到患者在手術前、術后3d以及5個月的AOFAS評分明顯上升。手術愈合狀況良好,無1例相關并發癥及內固定失敗的情況發生。
手術之后的3d跟手術前的Bobhler角、Gissane 角、跟骨寬度以及AOFAS評分等情況均比較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采用微創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系統治療跟骨骨折,手術切口也較小,能減輕對患者軟組織造成的損傷,而且采用該治療方法,患者的術后愈合狀況良好,能最大程度恢復患者跟骨的解剖形態[8]。跟骨手術最為常見的并發癥是:傷口滲液發生,繼發感染及局部皮膚軟組織壞死缺損,跟骨鋼板外露,畸形愈合,距下關節炎,跟骨痛等[3]。手術方式的選擇要盡量減少其相關并發癥以及后遺癥,有利于患者足部關節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采用微創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系統治療跟骨骨折,能夠有效恢復患者跟骨的寬度,避免其內側神經血管的損傷,減少術后患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還能縮短住院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具有較高的臨應用和推廣價值。
[1] 王海紅,李計東,劉軍,等.微創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系統治療跟骨骨折[J].河北醫藥,2011,33(19):2947.
[2] 王海紅,宋曉騫,王立莊,等.改良微創小切口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2):180.
[3] 戚文彬,李軍,劉勇,等.跟骨骨折48例治療總結[J].當代醫學,2012, 18(2):87-88.
[4] 鄒劍,章暐,張長青,等.跟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傷口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0,8(7):112-113.
[5] 李西成,陳占法,焦振清,等.跟骨關節內骨折520例治療回顧性分析[J].河北醫藥,2010,4(4):185-189.
[6] 黃洪斌,鮑豐,張根福,等.跟骨骨折術后創口不愈合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1,5(3):25-26.
[7] 梅炯,俞光榮,朱輝,等.跟骨載距突的解剖特點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2,4(1):85-89.
[8] 張鵬,黃勇,耿立杰,等.跟骨關節內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0,7(11):114-1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2.070
山東 266555 山東省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人民醫院骨二科(袁超 付愛榮 王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