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英
兩種不同給藥法在支氣管鏡檢查前咽喉部表面麻醉的效果比較
楊雪英
目的 探討2%利多卡因注射液兩種不同給藥法在支氣管鏡檢查前咽喉部表面麻醉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3年8月廣西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在支氣管鏡室做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300例,隨機均分成2組(n=150)。對照組檢查前用噴霧器從口腔向舌根噴霧2%利多卡因注射液,3mL/次,作用3~5min后,囑患者吞下,連續3次。實驗組檢查前用噴霧器從口腔向舌根噴霧2%利多卡因注射液3mL,作用3~5min后,囑患者吐出棄掉,然后在支氣管鏡的誘導下,輕輕撬開會厭,用注射器經活檢孔道對準咽喉部、聲帶處注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3mL,作用2min后囑患者吐出棄掉,連續2次。觀察2組患者咽喉部麻醉效果和患者對檢查的滿意度。結果 對照組麻醉效果優14例,良38例,差98例,優良率34.67%;實驗組麻醉效果優69例,良51例,差30例,優良率80%。經統計學處理,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對檢查的總滿意度為50%,觀察組對檢查的總滿意度為92%,經統計學處理,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從口腔向咽喉部,舌根噴霧利多卡因1次,然后在支氣管鏡誘導下經活檢孔道,對準咽喉部、聲帶處直接噴注利多卡因作咽喉部麻醉,可明顯提高麻醉效果,提高患者對檢查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不同給藥法;咽喉部;表面麻醉
支氣管鏡檢查是呼吸科一項必不可少的侵入性檢查方法,有效的局部麻醉方法是支氣管鏡檢查安全、順利進行的保障。目前,我國臨床報道的支氣管鏡麻醉的方法較多,不同麻醉方法間效果差異比較大。本研究對300例患者用2%利多卡因兩種不同給藥法作咽喉部局部表面麻醉,觀察2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2組對檢查的滿意度,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3年8月廣西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收治的在支氣管鏡室進行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300例,隨機均分為2組(n=150)。對照組男82例,女68例,年齡18~72歲,平均45歲;實驗組男91例,女59例,年齡20~71歲,平均45.5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檢查前禁食禁水4h,用噴霧器從口腔向舌根噴2%利多卡因注射液,3mL/次,3~5min后囑患者吞下,連續3次。
1.2.2 實驗組 檢查前禁食禁水4h,用噴霧器從口腔向舌根噴2%利多卡因注射液3mL,3~5min后囑患者吐出棄掉,然后在支氣管鏡的誘導下,輕輕撬開會厭,用注射器經活檢孔道對準咽喉部、聲帶處注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3mL,作用2min后囑患者吐出棄掉,連續2次。
1.3 觀察指標
1.3.1 麻醉效果評價標準[1](1)優;患者的聲門開放完全,纖維氣管鏡順利插入,一次通過聲門段成功;(2)良;患者聲門開放不全,纖維氣管鏡插入不十分順利,存在惡心反射和咳嗽,但是不存在明顯的憋氣、發紺;(3)差;患者的聲門開放不易,纖維支氣管鏡通過存在困難,患者出現頻繁的咳嗽或者出現喉痙攣,存在發紺,憋氣,需要補噴適量的麻醉藥液,并需要間歇性的停止插鏡,存在氣管分泌物多的情況。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1.3.2 滿意度 檢查結束后,由患者對檢查的滿意度進行評價(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較 實驗組的麻醉效果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例數優良差優良率(%)對照組15014389834.67實驗組15069513080
2.2 2組患者對檢查滿意度的評價比較 實驗組患者對檢查的總滿意度為92%,對照組為50%,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對檢查的滿意度評價比較(n)
支氣管鏡檢查是臨床治療、診斷肺部和支氣管等疾病的有效方法。檢查時的麻醉效果會直接關系到纖維鏡的檢查、治療順利情況[2]。檢查成功與否,與咽喉部麻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麻醉不充分者,可導致檢查失敗.目前我國臨床報道的支氣管鏡檢查的麻醉方法較多,不同的麻醉方法之間效果差異較大。利多卡因作用強而持久,安全范圍較大,能穿透黏膜,可用于各種局部麻醉,有全能局麻藥之稱。2%利多卡因作為中效局麻藥,其表面麻醉的起效時間為2~5min,作用時效為60min[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文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生存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無痛苦舒適醫療服務日益受到重視。為了使患者在盡可能舒適條件下進行治療,既適應了患者的心理、生理需要,又可使患者順利配合檢查,本院支氣管鏡室對300例患者,用2%利多卡因注射注液使用不同的給藥法,對咽喉部進行表面麻醉,結果顯示,實驗組的麻醉效果和滿意度都優于對照組。對照組在咽喉部的利多卡因作用夠時間后,即吞到胃內,由于患者檢查前是空腹,利多卡因對胃黏膜的刺激會引起胃腸道反應,加重惡心、嘔吐癥狀。實驗組在咽喉部的利多卡因作用夠時間后,即吐出棄去,避免吞到胃內對胃黏膜剌激引起胃腸反應,在支氣管鏡的誘導下,利多卡因直接注到咽喉部、聲帶處,作用直接、吸收快,大大提高了咽喉部的麻醉效果和患者對檢查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湯森.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術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觀察[J].實用全科醫學,2006,2(4):42-43.
[2] 黃燦成,鄧東元.利多卡因霧化麻醉法纖維支氣管鏡檢查[J].中國內鏡雜志,2002,8(2):24.
[3]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32-633.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2.073
廣西 537000 廣西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 (楊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