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上鋼社區(街道)黨工委
[摘要]改革開放新時期,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許多上鋼社區居民面臨企業轉制、勞動安置等帶來的諸多困境。面對部分群眾甚至黨員由此產生的信仰迷失、信念模糊、信心不足等問題,浦東新區上鋼社區(街道)黨工委深入開展“紅潤”工程,從英雄勞模身上找到了引領群眾思想的“鑰匙”,挖掘身邊最生動、最鮮活、最直接的典型事跡來凝聚共識、堅定信念。同時,通過整合紅色教育的資源和力量,深入發掘“紅潤”黨建工程的輻射效應, 并將紅色教育成果逐步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實踐,以此作為群眾工作有效的抓手,發揮黨員社區管理和建設的核心作用,從而使黨的基層群眾工作煥發了活力,切實提升了群眾工作的水平。
[關鍵詞]“紅潤”工程;群眾工作;凝聚共識;堅定信念
自2002年以來,浦東新區上鋼社區(街道)黨工委常抓不懈深入開展“紅潤”工程,挖掘身邊最生動、最鮮活、最直接的典型事跡來凝聚共識、堅定自信。“紅潤”工程被評為浦東新區基層黨建工作品牌,入選全國黨建網站聯盟2012年度“最受關注的基層黨建新聞”(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主辦),由“紅潤”團隊主要成員組成的陽光講師團2013年被中宣部評為“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
一、背景和初衷
上鋼新村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小區之一。在新中國如火如荼的建設年代,作為工人階級的代表,上鋼居民充滿了自豪感;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許多上鋼居民面臨企業轉制、勞動安置等帶來的困境,人生一下跌入低谷,社區部分群眾甚至黨員產生了信仰迷失、信念模糊、信心不足的問題。
面對信仰重塑的挑戰,上鋼社區(街道)黨工委從英雄勞模身上,找到了引領群眾思想的“鑰匙”。在開展居民大走訪、“千人走萬家”等活動中發現,上鋼地區居住著一批特殊的群體:他們中有70多位“抗美援朝”志愿軍老戰士、80多位參加過“兩彈一星”研制的老功臣以及60多位各級勞動模范。黨工委感到,這些遍布在社區的紅色元素,是黨員干部堅守信念、堅定道路、堅持自信的寶貴財富:用身邊的人和事教育身邊的人,是對黨員堅實信仰的重鑄,也是對社會公眾最好的引導。為此,上鋼社區(街道)黨工委多次組織青年黨員、志愿者進行訪談,挖掘老一輩們閃爍著時代光輝的先進事跡,整合社區紅色資源。原青海221廠核工業工作者黨支部、上鋼新村街道勞模聯誼會、上鋼新村街道志愿軍老戰士聯誼會等組織也相繼成立,并成為上鋼社區開展紅色教育的寶貴資源和重要力量。
二、做法與成效
(一)堅持用紅色夢想凝聚人。上鋼社區先后編輯出版“兩彈一星”功臣回憶錄《紅柳》、勞模風采集《以勞動的名義》、志愿軍老戰士回憶錄《永遠的金達萊》,拍攝四集紀錄片《紅潤》,創排原生態情境劇《家園·印象上鋼》,集中記錄和展現上鋼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等歷史時期涌現的英雄、功臣、勞模的感人故事,這些都成為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黨員、群眾的生動教材。2013年,又推出以“紅潤”團隊成員為原型編排的話劇《追夢的人》,生動地講述了投入抗美援朝戰爭的志愿軍老戰士、上海工業建設期間自強不息的勞動模范、投身“兩彈一星”研制的功臣、無私奉獻的世博志愿者夫婦四代人的真實故事。該劇在浦東新區、虹口區、金山區等9個區縣進行了巡演,受到了上海市委、區縣各級領導和主流媒體的普遍關注與高度好評。
(二)堅持用紅色陣地影響人。創設了“紅色禮堂”,作為黨性教育、黨員活動的重要陣地,每逢周三黨員活動日,黨員都要佩戴好黨徽,在活動前重溫入黨誓詞,重唱經典紅歌,在《紅旗頌》的背景音樂中,接受革命傳統的熏陶與洗禮。創建了“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勞模風采展廳和志愿軍老戰士回憶展廳,分別展示了“兩彈一星”老功臣、老勞模和志愿軍老戰士的風采。世博會后,在原“世博會城市志愿服務外建站”的基礎上創建“雷鋒驛站”,使“紅潤”工程有了新的陣地。“雷鋒驛站”提供全年365天常態化志愿服務,截至目前已服務游客和市民近5萬人次,榮獲“上海市優秀志愿服務品牌”、“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三)堅持用紅色活動激勵人。依托“紅色陣地”這一載體,街道在世博等重大節點,圍繞“世博先鋒行動”、“創先爭優”等主題活動,開展了“看世博成就、看浦東成果、看上鋼未來”的活動。在黨員活動日,每周一次開展“紅色之星”評選,評選出“世博·紅色之星”、“家園·紅色之星”、“服務·紅色之星”、“志愿·紅色之星”等百余名。在日常活動中,形成了“溫馨節”、“風尚節”、“潤心節”等活動品牌,著力發揮紅色精神的引領作用,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借助“紅色故事”這一資源,以“紅潤”團隊成員為主,組建了上鋼社區陽光講師團,常年深入社區、學校、企業,開展紅色主題宣講,每年講課百余場,聽眾達上萬人次。
三、體會與思考
(一)堅定理想信念自信,以理直氣壯的態度、深入人心的方法抓推進是“紅潤”工程扎實開展的關鍵。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部分黨員在理想信念問題上產生了迷茫,基層黨組織在黨員教育問題上產生了困惑,對理想信念這些“大道理”講得少甚至不敢講。實踐中黨工委感到,遠大的理想信念是每個共產黨員的靈魂,理想信念教育是黨的思想建設的根基。因此,一方面,必須始終以理直氣壯的氣勢、堅定不移的姿態,旗幟鮮明地在社區內傳播理想、弘揚信念。另一方面,還必須注重方法創新,通過富有親和力的社區先進群體的引導,以黨員群眾喜聞樂見的情景劇等活動形式,乃至增設一些“紅色禮堂”中儀式性的要求,使我們的黨員在接受教育時真正能靜下心來,思考責任所在,探尋價值取向,喚起社區中每一名黨員對理想的執著、對信念的虔誠。
(二)將社區黨建的最終著眼點聚焦在滿足群眾的切實需求,是“紅潤”工程能夠贏得群眾信任,凝聚群眾力量的基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凹t潤”黨建工程創品牌,歸根結底都要落實到群眾得實惠上。黨工委在“紅潤”工程建設中特別注重“三信”統一。“三信”就是堅定信念、樹立信心、贏得信任。廣大黨員堅定了信念,對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充滿信心,還要將信念、信心轉化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在黨員干部和群眾之間架起一座“讓群眾得實惠”的連心橋,讓群眾對社區的工作有切實的感受度,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
(三)發揮黨員骨干在社區中的“種子”效應和“頭雁領航”作用,提高群眾組織化程度,是“紅潤”工程在促進社會治理創新中發揮作用的重要舉措。社會轉型、經濟轉軌使“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給社會管理帶來新的挑戰。近幾年的“紅潤”工程建設實踐中,黨工委堅持實施了以黨建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同心圓工程”、以黨員為核心的文化團隊建設“種子工程”,注重發揮黨員骨干在社區中的“種子”效應和“頭雁領航”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除此之外,社區內還有230多個不同類型的群眾團體,如各類群眾文化團隊、志愿者協會、老年協會、獨居老人聯誼會等等。針對不同團隊的特點,黨工委通過設立團隊黨建指導員、建立臨時黨支部、黨小組等形式,培養黨員領軍人物和黨員骨干,發揮黨員在團隊中的核心和引導作用,帶動團隊成員參與社區管理和建設,從而使黨的群眾工作有了實踐抓手,也使更多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社區管理工作上來,提高了群眾工作科學性和有效性。
(四)繼承社區文化傳統,增強黨建工作的文化內涵,是“紅潤”工程保持生機活力,更加生動鮮活的重要依據。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上鋼已具有產業工人“質樸、堅毅、團結、奮進”的文化特質。在“紅潤”工程建設過程中,黨工委繼承上鋼特有的以鋼鐵產業文化積淀為內質的“鋼質”文化,夯實以樓組黨建為基礎的樓組文化,推進“詩路、畫雨、書廊、篆道”的傳統文化,提升以《夢泊后灘》、《追夢的人》等劇目為代表的群眾文化,弘揚“守望相助”的鄰里文化,發揚繼承世博志愿精神的志愿者文化,用多年積淀而成的文化成果構筑廣大上鋼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園,這不僅使上鋼的黨建工作有了文化的靈魂,更讓黨建工作在糅合了人文色彩后真正實現了入心入腦,煥發出勃發的生機。
責任編輯:趙菲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