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大團鎮黨委
[摘要]針對大團鎮自主經營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著總體經營規模較小、帶頭人引領作用不明顯、合作社內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大團鎮黨委為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更好地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積極探索實踐“支部+合作社+農戶”黨建新模式。通過“插管式”組建、“雙向式”運作、“扇面式”服務,合作社黨建不僅增強了合作社黨組織的凝聚力,同時充分利用政策、資金幫扶等有利資源開展技術指導,幫助合作社建章立制、健全管理、完善機制,提高市場競爭力,解決農戶實際困難,實現了農村黨建、合作社發展和農民致富的共贏。
[關鍵詞]合作社黨建;黨建引領;黨建創新
近年來,上海市浦東新區大團鎮黨委積極探索實踐“支部+合作社+農戶”黨建新模式,以幫助農民創業、增收、致富作為農村黨建的主要目標,切實加強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引導和服務,實現了農村黨建、合作社發展和農民致富的共贏。
一、大團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與問題
大團鎮是浦東新區的農業重鎮,目前農業用地33.9平方公里,占全鎮面積67%,主要農副產品有大團蜜露桃、西甜瓜、有機蔬菜、菌菇、對蝦等。截至2014年3月底,大團鎮共有各類合作社80余家,其中,能實際運作、正常經營的48家;社員總數941戶、帶動周邊農戶近4000戶,其中社員黨員72名;各合作社經營類型豐富,經營規模較大、輻射范圍較廣,其中跨區經營的占總數的13.1%;合作社以果蔬種植為主,約占56.3%;養殖類約占30.3%;其它約為13.4%。
鎮黨委認識到,農民專業合作社集約了各類農業資源,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主要形式,但這種以自主經營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著總體經營規模較小、帶頭人引領作用不明顯、合作社內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為此,鎮黨委為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更好地帶領農民增收致富,提出了“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思路,對48家正常經營的合作社分三種情況實現了黨的工作全覆蓋,即成立黨支部的6家,劃入黨小組的26家,委派黨建指導員的16家。
二、大團鎮開展合作社黨建的主要做法
(一)培育發展,不斷增強合作社黨建新模式的有效性。一是“插管式”組建。建立了由鎮黨委直接領導、各方面協同配合,縱向下沉、一桿到底的“插管式”組建機制。2007年,上海申鳳桃業專業合作社試點成立合作社黨支部,迅速擴大了社員對合作社的信任度,合作社社員由最初的9戶,發展到35戶,并與周邊800多戶桃農簽訂了購銷協議。在此基礎上,先后成立了樂儂對蝦、思甜家禽、多利農莊等5家合作社黨支部;對盛亮果蔬、潤堡生態等合作社及時跟進,加快合作社黨支部成立步伐。
二是“雙向式”運作。堅持黨建帶社建、聯手促發展,努力實現黨組織先鋒型建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的“雙向式”運作。全面推廣“雙帶”(黨員帶頭致富,黨員帶領群眾致富)工程,加大合作社領頭人培養力度,促進合作社良性發展。落實“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黨員聯系戶等制度,支持和指導合作社黨支部探索建立理事會重大問題決策向支部報告制度、黨支部理事會重大問題聯合討論研究制度等,逐步推動合作社黨建工作走上規范化軌道。
三是“扇面式”服務。及時研究制定《關于全面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做到黨委統籌抓、部門具體抓、基層深入抓,形成黨委政府領銜、職能部門參與、若干合作社聯手、獎懲激勵機制跟進的“扇面式”服務格局。如鎮農辦、農技站等職能部門,從項目發展、資金扶持、技術培訓、市場銷售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扶持合作社發展壯大;充分利用政策、資金幫扶等有利資源,引導技術大戶、種養殖(植)大戶成立或加入各類合作社,倡導合作社技術骨干和能人開展技術指導,解決農戶遇到的實際困難。
(二)夯實基礎,精心打造合作社開展黨建的活動陣地。以“有黨組織標識、有電教設施、有學習資料、有宣傳陣地、有工作臺賬”為目標,指導各合作社支部努力建設好“六個一”標準化黨建活動陣地,即一室(黨員活動室,設置固定場所,配備了桌椅、電教設備、學習資料等基本設備和資料)、一欄(黨建園地欄,展示黨員公開承諾和黨員示范崗等內容,及時更新黨建活動動態、各類學習培訓資料等)、一牌(黨組織標識牌)、一旗(黨旗)、一制度(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議事、黨員聯系戶、發展黨員等黨建制度,且全部實現上墻)、一臺賬(認真做好黨建基礎性臺賬工作)。目前,6家合作社已基本建設好活動陣地;對于沒有建立支部的合作社,則要求充分利用村黨組織的黨建活動陣地開展活動。
(三)創新載體,扎實開展好一系列主題活動。以“雙強六好”為目標,及時設計黨建活動載體,進一步增強了合作社黨建的有效性。一是扎實開展“常規黨建”活動。如建黨系列紀念活動、黨員示范崗(責任區)、黨員志愿服務等,進一步增強了合作社黨組織的凝聚力。二是開展“結對共建”活動。如思甜家禽合作社黨支部先后與新區農委下屬單位、中小學、村和鎮屬企事業單位等黨組織結對共建。三是推行“關愛社員”行動。各合作社黨支部著力從生產生活等方面關心社員,廣泛開展談心等活動,及時了解社員的呼聲和愿望,掌握社員的思想動態。四是實施“文化建社”戰略。充分利用各種宣傳陣地,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如組織社員參加鎮文化藝術節和體育運動會等,豐富社員的業余生活。五是建立“網上支部”平臺。依托上海“兩新”互動網平臺,指導6家合作社黨支部全部建立“網上支部”,借用網絡優勢,讓合作社支部亮起來、黨員走出去。鎮黨委還拍攝了反映“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黨建模式工作成效的專題電教片——《金色大團》,進一步擴大了合作社黨建的影響。
(四)強化主體,努力培育好合作社黨建的骨干隊伍。以重點抓好黨組織書記、新黨員和社員骨干以及黨建指導員隊伍建設為目標,不斷提高教育管理服務的經常性、有效性。一是強化黨員教育培訓。以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為要求,全面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黨員深入學習十八大報告、新黨章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等文件精神;抓好黨員市場營銷、經濟合同等業務知識培訓,優質種植、特色養殖等實用技能培訓,把黨員經常性教育機制落到實處。二是抓好合作社黨組織書記和黨建指導員隊伍建設。通過以會代訓等形式,提高他們開展合作社黨建的能力和水平;繼續委派大學生村官入社,協助合作社開展黨建工作,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三是提高黨員發展質量。把入黨積極分子備案管理制和黨員發展票決制、公示制、推薦制落到實處,提高黨員發展的質量。近三年來,新發展合作社黨員8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0名。
三、大團合作社黨建的主要成效
(一)加強了農村黨的建設。一方面,合作社黨建增強了合作社黨組織的凝聚力。在2011年完善二輪土地延包時,思甜家禽合作社碰到了社員要求重新簽訂合同、提高土地流轉費等發展瓶頸,合作社8名黨員社員主動幫助說服其他社員繼續按以前的合同以土地入社,確保合作社平安渡過了發展難關。另一方面,強化了合作社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各合作社黨支部均建立了黨員帶小戶、領散戶、幫困戶的幫帶責任制度,探索了重要節點黨員社員共同走訪慰問周邊的農戶的做法,受到了農戶歡迎。
(二)培育了一批示范合作社。黨支部不僅協助合作社制定發展規劃,幫助建章立制、健全管理、完善機制,規范了合作社內部管理;還引導和支持合作社實現組織化生產、規模化發展、品牌化經營,提高了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如樂儂對蝦的“銀京”牌水產和“樂儂”牌對蝦先后多次參展上海和大連農業博覽會。2013年,成立黨支部的6家合作社共帶動農戶2000多戶,實現銷售收入約1.5億,并都成為上海市示范專業合作社。
(三)解決了農民“三難”問題。圍繞“種養難”,合作社以其專業技術優勢,通過技術幫扶、信息共享等辦法予以解決。圍繞“銷售難”,合作社鼓勵一部分生產經營社員骨干從生產中脫離出來,直接從事農產品營銷,如申鳳桃業的黨員骨干開辟了網上交易新模式,積極開拓海外銷售渠道,成功地將水蜜桃銷往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多利農莊的黨員干部積極推行“綠色委員”直銷模式,實行有機蔬菜生產、會員配送為一體的運營模式。圍繞“增收難”,合作社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督促合作社踐行為民、惠民的理念,把發展成果與農戶共享,據統計,合作社農戶與其他農戶相比,每年戶均增收3000-5000元。
責任編輯:趙菲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