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標局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一些經典著作中蘊含著無窮瑰寶,是學生學習語言、完善人格 、擴大知識面的生動教材。我校充分認識到傳統經典文化的育人功能,從2009年開始啟動“國學之文化育人”工程,充分確立經典育人的地位,為孩子學經典創立良好的氛圍和條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
1. 挖掘“蒙文化”內涵,構建立體“正蒙園”
學校后山有個以“蒙文化”為背景創建的“幸福源文化廣場”(也叫“正蒙園”)。“正蒙園”內石壁上刻的“蒙”字乃啟蒙、亨通之意,雕的《神童詩》也是古之蒙學文。園內是進行傳統文化活動的好場所,我們在這里舉行經典吟誦、“正蒙”吟誦操等展示活動,讓孩子們在蒙學廣場上,彰顯德性、培育人格、完善生命 、提高素質 、培養能力。
2. 讓學生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傳統文化熏陶
學校充分挖掘樓道、櫥窗、圍墻等一切可利用空間,力求把學校的每一面墻,每一個區域,每一寸空間做成“生成教育”的資源,讓校園環境的每一處角落都沐浴在文化的氣息中,讓學生走到哪里都有經可讀,有詩可誦。耳濡目染,學生樹立的是信念,陶冶的是情操,鑄造的是品格,升華的是情感。經典故事墻里短小精悍的經典小故事,給孩子們留下的不單單是故事,更是一劑劑洗滌心靈的良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班會課上,老師都會帶著孩子們來到“經典故事墻”,領悟古人如何踐行孝義,如何刻苦學習,如何樹立遠大理想。“論語堂”的創建,讓孩子們領略到的則是另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3. 編印禮儀校本教材,開設選修課
禮儀教材主要包括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三大方面的內容,每一條禮儀常識都配有一幅相應內容的卡通畫面,生動形象、富于童趣,具有很強的示范性。教材通俗易懂且形式多樣:師生自編的禮儀童謠、瑯瑯上口的禮儀三字歌。班主任利用班隊課時間創新地使用教材,以課本劇、情景劇等多種形式帶領學生學習禮儀知識。各科任課教師還結合本學科特點,把禮儀教育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把文化知識的傳授與禮儀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禮儀特色教育滲透在各學科的方方面面,并體現在學校建設與管理中,體現在班級的特色發展中,體現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二、開設國學實驗班,探索國學育人的辦法
有人說師者應該如中醫,中醫最大的特點是溫火調理,雖然見效緩慢,但能標本兼治。“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說明了德行教育“徐來疾走”的特點。如果不打中醫的戰術,只是西醫,雖然見效或許很快,但只能是虛偽的教育,在“標”下仍然有“惡本”,也就無從治得根本。我想國學經典就有這樣的力量——凈化心靈,內化為自我道德行為。
從2010年開始,我校開始開設國學實驗班,參與班級以誦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篇為主。依次系統地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小學對課》《大學》《道德經》《論語》等,充分利用早讀課15分鐘及每節課課前5分鐘組織學生誦讀。例如我校李彩霞老師在組織學習《弟子規》時,結合本班實際以及故事案例等向學生詳細講述了《弟子規》的內容,引導學生學會謙恭、學會感恩,學會文明禮儀,要求學生做到思想上有認識、行動上有付出,在生活中用《弟子規》來自覺規范言行舉止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年來,實驗班的孩子經過大量的誦讀,他們懂得了孝敬父母與長輩,懂得了愛別人,懂得對人有禮貌,懂得與別人和諧相處,懂得共享,學會了感恩,知道犯了錯誤要勇于承認錯誤,勇于承擔責任,初步明白恪守君子“慎獨”品格的意義。
三、舉辦學習國學展演等活動,助推“國學讀書工程”的開展
為強化學校“國學育人”環境,展示國學藝術教育成果,我校每年舉辦“六一”國學展演活動。每個年級把孩子平時的誦讀積累,進行藝術的整合和編排,讓會唱的、會畫的、會跳的、會誦的、會寫的學生都有機會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示自己,讓學生在享受“與經典為伴”的吟誦樂趣中,得到啟迪與熏陶。
同時還定期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手抄報制作展示和 “校園禮儀小天使” 評選活動。通過這些形式,讓學生加深對禮儀知識的了解、感悟。在思想和行為上體會文明禮儀的真正含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學生誦讀經典詩文,從小與中華圣賢同行,會對他們的個性修養和人格發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深深相信,今天讀經誦典的稚子孩童,便是明日德才兼備的國之棟梁。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