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1
教師干本職工作時間長了,會有枯燥的感覺,特別是在“應試”“求職”的壓力下,教師為生計而教,生活就慢慢變得單調、乏味起來。為改變現狀、換一種活法,有教師開始嘗試“痛并快樂”的生活——兼職。近年來,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兼職現象日益普遍,從以前的“小心翼翼”到現在的公開上崗,教師的生活越來越充實,工作越來越忙碌,角色越來越多樣化,時間越來越緊張,節奏也越來越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發這一現象的產生呢?我這里從社會環境、學校環境以及教師自身三方面進行思考。
社會環境。市場經濟體制打破了人才管理的大一統局面,要求人才作為一種資源根據市場的需求重新組合。這種組合,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推進了高校中教學人才資源的流動,促進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完美結合和充分實現。高校作為教師人才資源集中的區域,其流動是時代的必然,社會的需要。在社會環境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師從事兼職適應了社會市場化的發展和需要。
學校環境。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高等教育學校需求逐漸擴大。其一,高校教師的部分科研課題來自企業,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企業的支持,因此教師必須與企業合作,這也充分發揮了高校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其二,素質教育的推廣要求教師在具備一定理論專長的同時有一定的創業實踐,兼職從一定程度上為教師的創業實踐提供了機會。客觀上這些為教師從事兼職工作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機會,這一現象自然越來越普遍。
教師個人。社會生活各方面(如醫療、交通、子女教育、文化等)的消費價格越來越高,一些硬性政策如購房、集資常使部分教師在經濟上窘迫不堪。加上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獨立、平等原則大大地激發了個人的自我意識,教師作為學歷層次、知識水平較高的群體,要求體現自身價值的傾向日益強烈,這一切都為教師兼職提供了內在驅動力。從教師自身生活和需要來講從事兼職必不可少。
我一直試圖通過高校教師從事兼職的現象,解決目前高校兼職遇到的問題,得到一個普遍規律,推而廣之,適用于其他教師,為其他教師參考和借鑒。但是,考慮到每位教師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學術背景,難以量化地得出一個普遍適合每位教師的規律性的結論,因而,我以在市場經濟下該高校教師出于何種動機決定從事兼職為切入點,深入了解該教師會選擇什么類型的兼職,兼職和本職工作的聯系如何,以及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并進一步探究在從事兼職的過程中是一個什么樣的歷程,有什么感受和體會??偟乜?,主要是高校教師從事兼職工作的動機、兼職的項目和本職工作的聯系,處理兩者的方式以及從事兼職的感受和體會這幾個方面。
2
本文主要采用質性研究方法來進行個案研究,具體使用結構性訪談和參與式觀察的方法。質性研究方法要求在自然情境下做長期、深入、細致的考察,同時也需要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互動、共情,并嘗試對研究對象的生活故事和意義建構作出自己的解釋性理解。
A老師現在年齡大概在45歲左右,職稱是副教授,曾經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學習,閱歷很豐富,某高校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教齡7年。擔任《教育學原理》、《教育社會學》、《教育管理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曾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文章30多篇,出版專著1部,合著、合譯書目5部,參加國際及有關部委項目、課題等8項。幾年來,多次被有關省、市、縣教育(廳)局邀請為校長培訓、教師培訓、新課改培訓、學校發展等做學術報告。
本文主要以一次訪談為主和一次觀察為輔來搜集資料。通過對A老師的正式訪談及觀察,A老師比較坦誠地說出了他的態度和觀點,同時對之后的交流也進行了觀察。本研究獲取了大量信息。訪談和觀察均有錄音,并在訪談結束后立即進行資料的回憶和整理,力求資料真實。
3
在教師兼職的過程中,不僅包含付出的辛酸與苦楚,還有獲得成績時的收獲和感想,既有痛也有快樂,享受生活的同時也在享受人生。在痛并快樂的日子里,教師面臨著兩方面的沖突與適應,一是角色的沖突和適應,一是時間的沖突和適應。下面分別從兩方面來討論高校教師從事兼職的體會。
痛
高校教師在正常的科研任務之外,還有很多的自己支配的時間,因為高校教師不同于中小學教師,一般不實行坐班制,每學期教學量也不多,自由時間較多,這為高校教師從事兼職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開始從事兼職,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這是教師開始的磨練期。在這痛苦的適應期間,教師在不同的角色中變換不同的身份,在同一時間里從事多種工作,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壓力,極易造成角色混亂和時間矛盾。
角色沖突——
角色的沖突是最明顯的,在學校中,教師要扮演一位教師的形象,而在其他工作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在訪談之前,根據我了解的基本信息,自己的假設是老師的教學科研是本職工作,而做編輯和特聘教授是兼職工作,另外培訓也屬于兼職工作的范疇,那么該老師最基本的角色是一名高校教師,作為編輯、特聘教授以及培訓師都是兼職角色。這就要求A教師在不同的工作中要調整不同的角色,隨時適應不同工作的需求。而老師的解釋是,正常工作不僅僅是教學科研還有培訓,兼職工作有學生工作、編輯和特聘教授等。大部分和我的假定是相合的,通過進一步的追問驗證了我的部分假定的正確性并糾正了我假定的片面性。
在每個問題的深入追問中,我了解到該老師從事兼職工作的具體任務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負責雜志編輯的時候,A老師提到,一年給每個人分配100多篇文章,從中選擇高水平的論文,能夠發表在該核心期刊中。在這一點上,該老師的角色成為了一位編輯,以編輯特有的視角去評論文章,了解教育研究的新動態,評價教育的質量和等級。兼職編輯受雇于別人,工作任務和工作時間無法自己掌控,而身為教師,自己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都由自己決定。
學生工作這一工作也屬于該老師的兼職范疇。在整理資料的時候我提到了在我訪談之前老師剛和一位抑郁癥的研究生談過話,是別的老師告訴我的,我表現出好奇是因為我沒有想到,我以為學生工作是老師的本職工作,老師卻說有專門的老師做學生工作,他們是專職老師。A老師提到他有三個辦公室,我所訪談的辦公室是他在J系的辦公室。辦公室的設置也說明了A老師兼職角色的多樣性和多樣化。和同學們打交道,老師重要的是解決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傾聽學生的訴說,產生共鳴,反思自身,在痛苦中掙扎,在掙扎中成長和發展自身。
對培訓需要說明的是,A老師所在的學院負責學校的培訓工作,“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所以屬于其正常工作。而在校外從事的公司培訓很少,偶爾做一做,這才屬于兼職。我對此有一點點的懷疑,培訓更多的是人力資源規劃中的一部分,該老師作為培訓師這一角色和高校教師角色的差距很大,不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更多的是技能的培訓,比如,戰略規劃如何制定,發展方向如何調整,思路理念的設定、專業成長、團隊建設等等,這才是培訓師的核心價值的體現。我明顯看出,兩者有不同的理念和文化,扮演的角色迥異,沖突難以瞬間磨合。
時間沖突——
角色沖突的差異性在該教師身上體現得不是特別明顯,角色的轉化也不很難,社會角色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游刃有余地把握。
而時間的沖突卻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方面。時間的不確定性是從事兼職的困難之所在。很多情況下都會出現兩件甚至多件事情在同一時間內進行,或者在同一時間段內無法完成兩件或多件的事情。盡管該教師從事兼職的時間很靈活,教學之外的時間都有做兼職的可能,但是每天時間還是很緊張,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拔姨焯煺媸翘α恕!痹摾蠋熯@樣抱怨道,“沒有辦法,已經做了,時間擠擠還是有的?!痹谶@點上,A老師意識到了時間沖突的不可調和性,為此也苦惱痛苦過。
endprint
快樂
A教師在承受痛苦的同時,更多是享受從事兼職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是用金錢來衡量,更多的感受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一種資本,一種催人不斷上進的動力所在。
角色適應——
該老師言談中透漏出從事兼職的自信和從容。對于兼職編輯,老師很自豪地說:“這項工作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這是對你學術的肯定,我們學校只有5個人有資格做這樣的工作?!笨梢钥闯?,老師對此很有感情,抱的是肯定的態度,愿意和我多分享他這方面的兼職感受。并且明確表明,這是一種學習,通過閱讀別人寫的論文,了解教育發展的動態,看哪些領域已經研究過,哪些還有空白、亟待解決,做教育雜志編輯是一種和教師完全相容的職業,更多的是互補,取其所長,補己之短。我問到工資情況,老師一笑而過:“工資少得可憐。當然,過年時大家能一起吃個飯,交流交流?!盇教師兼職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經濟上有需求,更多是對職業的追求,對學術的向往。
關于特聘教授,老師做的是Q和Z的特聘教授。訪談之前,我只了解到老師是Z的特聘教授,當我提到的時候,老師立刻說了一句“我還是Q的特聘教授呢”。當時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訪談快結束的時候,我想起了這個問題,立即追問:“您是什么時候成為Q的特聘教授的?我在網上查到您的資料,只是Z的特聘教授?!崩蠋煹幕卮鹗牵骸扒澳暌呀浭翘仄附淌诹?,而去年才發榮譽證書。”老師做特聘教授并不像在本校一樣地進行教學科研,一般主要只負責課程設置和課程的安排,一年去一兩次即可,大部分時間還是在本校。做特聘教授主要是榮譽問題,會發放榮譽證書等。在這一點上,該老師的角色是作為一名教育專家去指導課程,這個職業對于A老師來說可謂輕車熟路。因本職工作與其密切相關,更多的是結合本校的環境和資源,根據理論制定規劃,有效地解決現實問題,享受最多的是快樂和喜悅。
時間適應——
時間方面的不可調和性決定了A教師從事兼職的數量有限并與本職工作息息相關。A老師明確說,從事兼職的數量要把握好,不能貪多,否則會得不償失,“關鍵是不要做太多,太多忙不過來,也沒有時間”。還有就是,做的兼職要和本職工作相關,最起碼不要與本職工作有很大沖突,“比如做學生工作,我可以通過和學生聊天了解他們的想法,有助于獲得第一手資料,作深入研究。前一段時間我還發表了一篇關于大學生自殺問題的論文”。A老師身為特聘教授,花費的時間不是太多,相對好處理,而且兩者聯系緊密,沒有明確的兼職和本職的概念了,能相輔相成,很好地推動著職業的發展和個人的進步。
4
在選擇研究方法時我有過諸多猶豫,有關教師兼職的文獻質的研究方法涉及的很少,深入探討這一問題只能自己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建構,不斷突破,嘗試避免單純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去理解、分析材料,努力站在A老師的立場去理解教師兼職、選擇兼職的類型和在兼職過程中的憂與喜,痛與樂。所以,我認為自己對這一領域只是作了一個初步的探究,剖析A老師的背景,了解A老師從事兼職的種種經歷,感受從事兼職的體會。
A教師是一位善于言談、勇于表達自己心聲的好老師,在他的“課堂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吸引人的兼職經歷、國外的瑣碎趣聞、伴隨同學們一起做活動的快樂和收獲。所以,我相信A老師的言談,也沒有作三角驗證就進行了分析,可能難以適用于其他教師,但我對高校教師兼職多了一份新的詮釋和理解,多了一份新的感受和體會。也希望每位教師對兼職有理性的認識并作出明智的判斷。
責任編輯鄒韻文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