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剛
摘要:淄博市近年來全面清理整合行政審批項目,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管理制度,改革建設項目行政審批流程,推行“聯合審批”和“一費制”,不斷規范鄉鎮(街道辦事處)行政便民中心建設,努力提高行政效能,有力地推動了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為進一步減負增效,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需要全面實行審批事項目錄管理和標準化的流程規范管理,全面推行網上行政審批,建立審批業務協同管理體制,加強行政審批制度的配套措施,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關鍵詞:行政審批體制;職能轉變.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是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有效途徑,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選擇,是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根本舉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
一、淄博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實踐和成效
(一)全面清理整合行政審批項目,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淄博市先后多次對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清理和規范,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由2001年的1111項逐次減少,2008年減少至251項,
2013年減少至146項。在最近一次2014年4月的清理中,確定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到95項,其中,市級行政許可項目82項,非行政許可審批13項,取消、調整管理方式的市級行政審批事項13項;下放區縣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19項。極大地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能,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深化行政審批機制改革,全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為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全市推行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改革,即:部門行政許可職能向一個科室集中,部門行政許可科室整體向行政服務中心集中;部門行政許可項目進行政服務中心要落實到位,部門對窗口人員要授權到位。“兩集中、兩到位”核心內容是歸并行政審批職能,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權。實行“一個窗口對外”, 實行行政審批與監管的分離,從而促進政府職能由重審批向重監管、重服務轉變。通過改革,目前,在涉及改革的37個市直部門中,35個部門的行政許可科已經市編辦批復,22個部門的行政許可科已經組建完成。
(三)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管理制度,增強行政審批的透明
度。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0個部門和單位進駐市行政服務中心,進駐中心集中辦理的各類事項有450項。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各級行政機關和行政服務中心建立了首問負責、一次告知、限時辦結、許可公示以及過錯責任追究等20余項管理制度,規范了窗口辦事程序。在山東省率先開展了審批流程管理工作,除即辦件外,各部門都編制了事項辦理流程圖,對事項辦理情況進行動態公示,全方位接受社會監督,增強了行政審批的透明度,有效杜絕了“暗箱”操作,實現了行政審批的“陽光”運作。
(四)改革建設項目行政審批流程,推行“聯合審批”和“一費制”。為提高建設項目審批效率,通過對建設項目的審批建立“聯審聯辦”的聯合審批制度,實行“一口受理、抄告相關、限時辦結、統一收費和發證”的一條龍服務,由串聯審批變為并聯審批,變多次收費為一次性收費,實現審批與收費分離,杜絕人為的減免緩、亂收費和暗箱操作等問題的發生,減輕企業和群眾的負擔。沂源縣率先在全市完成了建設項目“聯合審批、一口收費”工作,將涉及建設項目的60項審批、服務項目和39項收費,全部進駐服務中心大廳集中辦理,每個建設項目都召開聯合審批會議,對項目進行集體會審,一次性告知需要補全的資料文件,需要實地勘察的由各部門相關科室限期辦理,之后進行一口收費。
(五)不斷規范鄉鎮(街道辦事處)行政便民中心建設,努力提高行政效能。為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鎮(街道辦事處)便民服務體系,淄博市制定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鎮(街道辦事處)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行政便民中心“五統一”建設標準,即:進廳事項統一,管理制度統一,組織機構統一,辦公設施統一和中心標識統一。目前,在全市108個鎮(街道辦事處)中,已有90%以上建成便民中心,30%以上的便民中心實現高標準、高效率運行。
二、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對策
(一)堅持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的總原則。行政審批是政府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重要職能和手段,必須把行政審批改革置于行政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加以分析,要優化行政職能的機構設置,健全審批權責體系,改進權力運行制約機制,切實增強審批工作格局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要堅決取消可以通過市場機制或其他方式運作、加強事中和事后監管就能達到管理目的、多個部門或環節重復交叉審批等事項,承擔審批的職能部門要突破部門既得利益的束縛,主動對接,提前服務,相互協同,服務全局。
(二)實行審批事項目錄管理和標準化的流程規范管理。依法規范行政審批事項,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及其他依法不予公開的審批事項外,應根據審批權限,制定本市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將目錄向社會公開,使各種行政審批事項和所有審批權力一目了然。逐步制定涉及行政審批基礎性標準規范、行政審批咨詢規范標準、審批辦理的規范標準和監督檢查的規范標準。把所有的行政審批事項都編制為業務手冊,以此作為行政審批依據; 針對每項行政審批事項都建立辦事指南,講清楚辦事的具體條件和要求,方便行政相對人辦事。
(三)建立審批業務協同管理體制。行政審批依法需要由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審批的,由本級政府確定的負有直接責任的主審機關統一受理,并由受理機關將有關信息資料告知相關行政機關,在行政服務中心受理時要實行并聯協同審批,要建立健全相關行政審批機制。要建立行政審批項目的動態評估機制,完善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制度、重大行政許可決定備案制度、行政許可決定公示制度、行政許可聽證制度,以及行政許可的統一辦理、聯合辦理、集中辦理制度、加強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管理,完善一門受理、統籌協調、規范審批、限時辦結的運作方式。
(四)全面推行網上行政審批。要建立面向企業與市民的網上公開、網上申報、網上預審的網上辦事大廳,實現數據共享,通過網上信息交換,建立誠信體系。應當著力建設五位一體的電子政務平臺: 一是建設項目管理平臺,將審批事項的集中管理、清理下放、集中審批等規范化、常態化。二是建設網上審批平臺,將行政審批流程各環節的具體要求整合到審批平臺中,實現按照審批實際情況定制審批流程。三是建設網上電子監察平臺,實現對審批過程網上全程監督。四是建設網上辦事平臺,方便群眾辦事,使群眾足不出戶即可申請行政審批,咨詢審批業務,查詢辦理果或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五是建設政務公開平臺,將群眾關心的通知公告、政策法規、審批條件、程序時限等全部予以公開。
(五)加強行政審批制度的配套措施。表明,發揮好社團、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的作用對建立高效有序的行政審批制度非常重要。當前,我國的各種社會組織已有了相當規模的發展,在穩定市場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例如:組織還很不健全,誠信度低等。因此,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借鑒美、日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社團等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逐步建立政府部門依法監管、社團和行業組織自律管理、中介組織依法執業的制度。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