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盧照鄰才華橫溢、胸懷遠志,然宦海沉浮卻始終沉抑下僚,更為不幸的是,強仕之年罹患幽憂之疾,境遇更是每況愈下,終由病致殘,不堪其苦,自投穎水而亡。病殘對于盧照鄰而言是其人生的最大不幸,然病殘視閾下盧照鄰的文學書飽含了對人世的體味、對命運的思索、對儒釋道三教的探求,在初唐文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病殘視閾盧照鄰文學書寫
盧照鄰,字■之,染疾后自號為“幽憂子”,是初唐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才華橫溢、胸懷遠志,然宦海沉浮近二十年,始終沉抑下僚,更為不幸的是,強仕之年罹患幽憂之疾,境遇更是每況愈下,終由病致殘,“一臂連■”“兩足匍匐”,不堪其苦,自投穎水而亡。病殘對于盧照鄰而言是其人生的最大不幸,逼迫他放棄了所有的理想與抱負,飽嘗人世冷暖,然郁結之氣付諸筆端卻為文壇留下了如《病梨樹賦》《五悲》《釋疾文》等優秀篇章。與前期的建功立業、豪放開闊不同,這時期的文學書寫格調悲愴,多為對人世、命運的體味思索,有些帶有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以騷體作品最為優秀。
一、內容多圍繞病殘境遇,悲嘆時乖命蹇
罹患幽憂之疾是盧照鄰人生歷程的重大轉折點,疾病不僅阻礙他繼續仕途,更使他的人生理想和抱負都成為幻影,所以在患病初期,盧照鄰經常在作品中感嘆命運的不公,如《粵若》中追憶了父親為自己取名的由來:“皇考慶于以弄璋兮,肇錫予以嘉詞:名余以照鄰,字余以■之。”在這樣的期許下年少時盧照鄰志懷高遠,十余歲便離開范陽南下,裹糧尋師,褰裳訪古,師從當時名聲高望的曹憲、王義方學習《蒼》《雅》,希望能建功立業、光照鄰邦。學業有成后的盧照鄰“下筆則煙飛云動,落紙則鶯回鳳驚”,深得鄧王的賞識,視之為相如。但此后的仕途并不平坦,也未能獲取理想的職位,但盧照鄰始終沒有放棄,正如在《紫騮馬》中所說的那樣:“不辭橫絕漠,流血幾時干!”然壯志未已時卻不幸身染風疾,又逢父喪,病情日益加重,連當時名滿天下的醫藥圣手孫思邈也無能為力。對盧照鄰而言,這次打擊是前所未有的。臥病在長安光德坊的官舍中,他看到一株病梨樹,枝葉零丁,同病相憐之感油然而生,慨然寫下了《病梨樹賦并序》,悲嘆人世命運之偏頗。這篇賦的開端以對比的手法描寫了同為樹木的不同命運:一是飽享雨露風煙,或垂陰萬畝,或結子千年,一卻是雖為珍木卻零丁無可用無可施,憔悴孤影,徘徊直形。毫無疑問,這棵珍木就是盧照鄰的自喻。雖然他也試圖援引《莊子》中的“齊死生”“齊彭殤”的觀點來安慰自己,但終究是意難平。面對命運的不公安排,盧照鄰不由發出“將資生之化,有所偏及?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悲嘆。
《舊唐書》卷一九○中記錄:“后拜新都尉,因染風疾去官,處太白山中,以服餌為事。”罹患風疾斷送了盧照鄰的仕途,而治療的過程不僅耗盡了家族菲薄的資產,還讓他嘗盡人情冷暖。盧照鄰曾寫下《與洛陽名流朝士乞藥直書》,訴說自己“空山臥疾,家業先貧,老母年尊,兄弟祿薄”的困境,《羈臥山中》一詩也描述了自己“紅顏義氣盡,白璧故交輕”的遭遇,《悲今日》中則詳細地描述了他與當年的“西園上客,東觀高才”們交游時的熱絡情況:“平生連袂,宿昔銜杯。談風云于城闕,弄花鳥于池臺”,“自謂蘭交永合,松契長并”。而如今,當自己病臥荒山,這些當年一起舞文弄墨、嬉笑怒罵的“知己們”卻一個個“慶吊都斷,存亡永闊。憑駟馬而不追,寄雙魚而莫達”。《悲昔■》中也感嘆:“當時相重若鴻鐘,今日相輕比蟬翼。”盧照鄰從往昔朋友們的斷交中深深體味到遭遇背棄的悲涼,他在《寄裴舍人諸公遺衣藥直書》中提到自己曾對殷浩與外甥韓伯康別時慨然而詠“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并泣下交頤的事情感到名過其實,但現在自己卻也遭遇同樣的境遇,對此,他唯有苦澀一笑:“雖有群書萬卷,不及囊中一錢!”
二、宗教色彩日趨濃厚
病殘時期盧照鄰為了病體的康健和精神的安慰,在世風的影響下逐步接受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文學書寫中經常探討“命”“時”“運”“死生”等命題,作品呈現出日益濃厚的宗教色彩。
1.患病前期道教色彩鮮明
唐代統治者從統治的需求出發,從高祖李淵起就大力扶持道教,高宗乾封二年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大力促進了道教的興盛。初唐時期道教在理論建設、道教科儀和煉丹術等方面就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孫思邈、李榮等代表人物。在這樣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盧照鄰早年也曾關注過道教,但從現存的作品中來看,臥病之前他并沒有明確流露出對道教的信奉之意。盧照鄰有詩《贈李榮道士》一首,寫于因橫事被拘獲釋后,詩中對李榮能得到皇帝的重任感到非常欽慕:“錦節銜天使”、“應詔佐明君”,但并無皈依之意。盧照鄰轉而信奉道教的初衷還是出于治病的需求。患病初期曾服用過隱士的玄明膏,但因家貧不得好砂,只好用馬牙顏色微光凈者,又正逢父親去世,使得病情加重,以致三四年羸臥苦嗽。為了治病,他以弟子之禮拜見了孫思邈,孫思邈是當時著名的醫師與道士,當時已經九十二歲,但仍試聽不衰,形神甚貌,在盧照鄰看來“可謂聰明博達不死者矣”。他虔誠地相信這位如同神仙一般的醫生能拯救自己。雖然,最后盧照鄰的希望落空了,但孫思邈也詳盡地為他講解了對“高醫愈疾”“人事奈何”等問題的看法,富有道教色彩的答案雖然沒能解決根本問題,但卻對盧照鄰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后來臥病東龍門山時潛心學道,文學書寫也是道家特色明顯,正如《羈臥山中》詩所言:“紫書常日閱,丹藥幾年成。扣鐘鳴天鼓,燒香厭地精。倘遇浮丘鶴,飄■凌太清。”儼然道家弟子口吻。
2.患病后期佛教思想占主導地位
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我國,至唐代已取得發展,但由于唐初道教興盛,唐高祖明確規定:“令老先,次孔,末后釋宗”。佛教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盧照鄰早期也是比較信奉道教,他在《赤谷安禪師塔》中說:“高談十二部,細■五千文。如如數冥昧,生生理氤氳。古人有糟粕,輪扁情未分。且當事芝術,從吾所好云。”“事芝術”指服藥求仙,可見此時盧照鄰對道教的長生術比較感興趣。但隨著后期到了臥床不起的殘疾狀態后,思想逐步產生變化,他越來越感覺到依靠道術恢復健康是不可能實現的,唯有將希望放在來生,故他此時的文學書寫佛教色彩濃厚。《寄裴舍人諸公遺衣藥直書》中盧照鄰敘述自己“晚更篤信佛法,于山下間營建,所費尤廣”。《五悲文》中的《悲人生》是盧照鄰由道入佛的代表作品,文中盧照鄰對“儒”“釋”“道”三教展開全面思考,他認為儒教“夸耀時俗,奔兢功名,使六藝相亂,四海相爭”,不如佛教所推崇的舍棄布施,舍小我而救眾生于苦海。至于道教“呼吸吐納,全身養精,反于太素,飛騰上清,與乾坤合其壽,與日月齊其明”也是錯誤的,因為“不生不住無所處,不去不滅無所窮”。文章最終以“儒道二客離席,再拜稽首而稱”結尾,表明在盧照鄰的思想中佛教戰勝了儒教和道教,這是盧照鄰對現實的失望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精神寄托的強烈需求。
三、以騷體最為出色
盧照鄰的作品流傳到宋、明時已多散佚,祝尚書的《盧照鄰集箋注》記錄了各類文體一百三十余篇,病殘時期的體例有騷、詩和書等,其中以騷體最為后人所重。騷體濫觴于屈原的《離騷》,后來仿效離騷的文體被稱為騷體。盧照鄰病殘時期的文學書寫多為對個體人生的反思總結,后期又多次探討了“人生”“命運”等終極話題,相比篇幅短小和格律謹嚴的詩歌,篇幅較長和形式比較自由的騷體更適合這類主題的書寫,《釋疾文》和《五悲》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五悲文》共五篇,詳細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并通過對比古今和自己人生的前后變化,闡釋了對才能抱負、時運變換、人情冷暖、儒釋道思想等方面的看法。《釋疾文》是盧照鄰病篤時的作品,其中多涉及到死亡的命題,故也被認為是其投水前的訣別之言。與《五悲文》不同,《釋疾文》的篇幅較長,句式含“兮”,騷體特點更為明顯。《粵若》中盧照鄰回顧總結了人生經歷,感慨自己是“有才無時”“有時無命”。面對這樣的命運安排,他俯仰天地,然“天蓋高兮不可問,地蓋廣兮不容人”,最終只能悲嘆“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悲夫》則描述了種種“事有不可得而已矣”的情形,甚至羈臥在山間對舊友和故鄉“愿一見兮終不得,側身長望淚浪浪”。最后一篇《命曰》更是反問天地:“天且不能自固,地且不能自持,安得而有萬物?安能而運四時?”末尾“倏爾而笑,泛滄浪兮不歸”,可見其去意已決。這八篇騷作集結了盧照鄰一生的坎坷與磨難,凝血淚而成,道盡古今才高位卑、壯志難酬之人的悲與嘆,故《舊唐書》稱其“頗有騷人之風,甚為文士所重”。
明朝張燮于《幽憂子集題詞》中悲嘆:“古今文士奇窮,未有如盧■之之甚者。”的確,盧照鄰的人生之路充滿了坎坷與磨難,病殘更是將其逼入絕境,然盧照鄰用其能令煙飛云動之筆書寫著生命的感悟,留下了字字血淚然字字珠璣的優秀篇章,為初唐文壇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祝尚書.盧照鄰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劉■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度院級規劃課題《中國文學作品的殘疾人形象及流變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
作 者:陳慶艷,文學碩士,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殘疾人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endprint
摘要:盧照鄰才華橫溢、胸懷遠志,然宦海沉浮卻始終沉抑下僚,更為不幸的是,強仕之年罹患幽憂之疾,境遇更是每況愈下,終由病致殘,不堪其苦,自投穎水而亡。病殘對于盧照鄰而言是其人生的最大不幸,然病殘視閾下盧照鄰的文學書飽含了對人世的體味、對命運的思索、對儒釋道三教的探求,在初唐文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病殘視閾盧照鄰文學書寫
盧照鄰,字■之,染疾后自號為“幽憂子”,是初唐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才華橫溢、胸懷遠志,然宦海沉浮近二十年,始終沉抑下僚,更為不幸的是,強仕之年罹患幽憂之疾,境遇更是每況愈下,終由病致殘,“一臂連■”“兩足匍匐”,不堪其苦,自投穎水而亡。病殘對于盧照鄰而言是其人生的最大不幸,逼迫他放棄了所有的理想與抱負,飽嘗人世冷暖,然郁結之氣付諸筆端卻為文壇留下了如《病梨樹賦》《五悲》《釋疾文》等優秀篇章。與前期的建功立業、豪放開闊不同,這時期的文學書寫格調悲愴,多為對人世、命運的體味思索,有些帶有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以騷體作品最為優秀。
一、內容多圍繞病殘境遇,悲嘆時乖命蹇
罹患幽憂之疾是盧照鄰人生歷程的重大轉折點,疾病不僅阻礙他繼續仕途,更使他的人生理想和抱負都成為幻影,所以在患病初期,盧照鄰經常在作品中感嘆命運的不公,如《粵若》中追憶了父親為自己取名的由來:“皇考慶于以弄璋兮,肇錫予以嘉詞:名余以照鄰,字余以■之。”在這樣的期許下年少時盧照鄰志懷高遠,十余歲便離開范陽南下,裹糧尋師,褰裳訪古,師從當時名聲高望的曹憲、王義方學習《蒼》《雅》,希望能建功立業、光照鄰邦。學業有成后的盧照鄰“下筆則煙飛云動,落紙則鶯回鳳驚”,深得鄧王的賞識,視之為相如。但此后的仕途并不平坦,也未能獲取理想的職位,但盧照鄰始終沒有放棄,正如在《紫騮馬》中所說的那樣:“不辭橫絕漠,流血幾時干!”然壯志未已時卻不幸身染風疾,又逢父喪,病情日益加重,連當時名滿天下的醫藥圣手孫思邈也無能為力。對盧照鄰而言,這次打擊是前所未有的。臥病在長安光德坊的官舍中,他看到一株病梨樹,枝葉零丁,同病相憐之感油然而生,慨然寫下了《病梨樹賦并序》,悲嘆人世命運之偏頗。這篇賦的開端以對比的手法描寫了同為樹木的不同命運:一是飽享雨露風煙,或垂陰萬畝,或結子千年,一卻是雖為珍木卻零丁無可用無可施,憔悴孤影,徘徊直形。毫無疑問,這棵珍木就是盧照鄰的自喻。雖然他也試圖援引《莊子》中的“齊死生”“齊彭殤”的觀點來安慰自己,但終究是意難平。面對命運的不公安排,盧照鄰不由發出“將資生之化,有所偏及?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悲嘆。
《舊唐書》卷一九○中記錄:“后拜新都尉,因染風疾去官,處太白山中,以服餌為事。”罹患風疾斷送了盧照鄰的仕途,而治療的過程不僅耗盡了家族菲薄的資產,還讓他嘗盡人情冷暖。盧照鄰曾寫下《與洛陽名流朝士乞藥直書》,訴說自己“空山臥疾,家業先貧,老母年尊,兄弟祿薄”的困境,《羈臥山中》一詩也描述了自己“紅顏義氣盡,白璧故交輕”的遭遇,《悲今日》中則詳細地描述了他與當年的“西園上客,東觀高才”們交游時的熱絡情況:“平生連袂,宿昔銜杯。談風云于城闕,弄花鳥于池臺”,“自謂蘭交永合,松契長并”。而如今,當自己病臥荒山,這些當年一起舞文弄墨、嬉笑怒罵的“知己們”卻一個個“慶吊都斷,存亡永闊。憑駟馬而不追,寄雙魚而莫達”。《悲昔■》中也感嘆:“當時相重若鴻鐘,今日相輕比蟬翼。”盧照鄰從往昔朋友們的斷交中深深體味到遭遇背棄的悲涼,他在《寄裴舍人諸公遺衣藥直書》中提到自己曾對殷浩與外甥韓伯康別時慨然而詠“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并泣下交頤的事情感到名過其實,但現在自己卻也遭遇同樣的境遇,對此,他唯有苦澀一笑:“雖有群書萬卷,不及囊中一錢!”
二、宗教色彩日趨濃厚
病殘時期盧照鄰為了病體的康健和精神的安慰,在世風的影響下逐步接受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文學書寫中經常探討“命”“時”“運”“死生”等命題,作品呈現出日益濃厚的宗教色彩。
1.患病前期道教色彩鮮明
唐代統治者從統治的需求出發,從高祖李淵起就大力扶持道教,高宗乾封二年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大力促進了道教的興盛。初唐時期道教在理論建設、道教科儀和煉丹術等方面就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孫思邈、李榮等代表人物。在這樣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盧照鄰早年也曾關注過道教,但從現存的作品中來看,臥病之前他并沒有明確流露出對道教的信奉之意。盧照鄰有詩《贈李榮道士》一首,寫于因橫事被拘獲釋后,詩中對李榮能得到皇帝的重任感到非常欽慕:“錦節銜天使”、“應詔佐明君”,但并無皈依之意。盧照鄰轉而信奉道教的初衷還是出于治病的需求。患病初期曾服用過隱士的玄明膏,但因家貧不得好砂,只好用馬牙顏色微光凈者,又正逢父親去世,使得病情加重,以致三四年羸臥苦嗽。為了治病,他以弟子之禮拜見了孫思邈,孫思邈是當時著名的醫師與道士,當時已經九十二歲,但仍試聽不衰,形神甚貌,在盧照鄰看來“可謂聰明博達不死者矣”。他虔誠地相信這位如同神仙一般的醫生能拯救自己。雖然,最后盧照鄰的希望落空了,但孫思邈也詳盡地為他講解了對“高醫愈疾”“人事奈何”等問題的看法,富有道教色彩的答案雖然沒能解決根本問題,但卻對盧照鄰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后來臥病東龍門山時潛心學道,文學書寫也是道家特色明顯,正如《羈臥山中》詩所言:“紫書常日閱,丹藥幾年成。扣鐘鳴天鼓,燒香厭地精。倘遇浮丘鶴,飄■凌太清。”儼然道家弟子口吻。
2.患病后期佛教思想占主導地位
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我國,至唐代已取得發展,但由于唐初道教興盛,唐高祖明確規定:“令老先,次孔,末后釋宗”。佛教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盧照鄰早期也是比較信奉道教,他在《赤谷安禪師塔》中說:“高談十二部,細■五千文。如如數冥昧,生生理氤氳。古人有糟粕,輪扁情未分。且當事芝術,從吾所好云。”“事芝術”指服藥求仙,可見此時盧照鄰對道教的長生術比較感興趣。但隨著后期到了臥床不起的殘疾狀態后,思想逐步產生變化,他越來越感覺到依靠道術恢復健康是不可能實現的,唯有將希望放在來生,故他此時的文學書寫佛教色彩濃厚。《寄裴舍人諸公遺衣藥直書》中盧照鄰敘述自己“晚更篤信佛法,于山下間營建,所費尤廣”。《五悲文》中的《悲人生》是盧照鄰由道入佛的代表作品,文中盧照鄰對“儒”“釋”“道”三教展開全面思考,他認為儒教“夸耀時俗,奔兢功名,使六藝相亂,四海相爭”,不如佛教所推崇的舍棄布施,舍小我而救眾生于苦海。至于道教“呼吸吐納,全身養精,反于太素,飛騰上清,與乾坤合其壽,與日月齊其明”也是錯誤的,因為“不生不住無所處,不去不滅無所窮”。文章最終以“儒道二客離席,再拜稽首而稱”結尾,表明在盧照鄰的思想中佛教戰勝了儒教和道教,這是盧照鄰對現實的失望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精神寄托的強烈需求。
三、以騷體最為出色
盧照鄰的作品流傳到宋、明時已多散佚,祝尚書的《盧照鄰集箋注》記錄了各類文體一百三十余篇,病殘時期的體例有騷、詩和書等,其中以騷體最為后人所重。騷體濫觴于屈原的《離騷》,后來仿效離騷的文體被稱為騷體。盧照鄰病殘時期的文學書寫多為對個體人生的反思總結,后期又多次探討了“人生”“命運”等終極話題,相比篇幅短小和格律謹嚴的詩歌,篇幅較長和形式比較自由的騷體更適合這類主題的書寫,《釋疾文》和《五悲》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五悲文》共五篇,詳細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并通過對比古今和自己人生的前后變化,闡釋了對才能抱負、時運變換、人情冷暖、儒釋道思想等方面的看法。《釋疾文》是盧照鄰病篤時的作品,其中多涉及到死亡的命題,故也被認為是其投水前的訣別之言。與《五悲文》不同,《釋疾文》的篇幅較長,句式含“兮”,騷體特點更為明顯。《粵若》中盧照鄰回顧總結了人生經歷,感慨自己是“有才無時”“有時無命”。面對這樣的命運安排,他俯仰天地,然“天蓋高兮不可問,地蓋廣兮不容人”,最終只能悲嘆“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悲夫》則描述了種種“事有不可得而已矣”的情形,甚至羈臥在山間對舊友和故鄉“愿一見兮終不得,側身長望淚浪浪”。最后一篇《命曰》更是反問天地:“天且不能自固,地且不能自持,安得而有萬物?安能而運四時?”末尾“倏爾而笑,泛滄浪兮不歸”,可見其去意已決。這八篇騷作集結了盧照鄰一生的坎坷與磨難,凝血淚而成,道盡古今才高位卑、壯志難酬之人的悲與嘆,故《舊唐書》稱其“頗有騷人之風,甚為文士所重”。
明朝張燮于《幽憂子集題詞》中悲嘆:“古今文士奇窮,未有如盧■之之甚者。”的確,盧照鄰的人生之路充滿了坎坷與磨難,病殘更是將其逼入絕境,然盧照鄰用其能令煙飛云動之筆書寫著生命的感悟,留下了字字血淚然字字珠璣的優秀篇章,為初唐文壇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祝尚書.盧照鄰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劉■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度院級規劃課題《中國文學作品的殘疾人形象及流變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
作 者:陳慶艷,文學碩士,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殘疾人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endprint
摘要:盧照鄰才華橫溢、胸懷遠志,然宦海沉浮卻始終沉抑下僚,更為不幸的是,強仕之年罹患幽憂之疾,境遇更是每況愈下,終由病致殘,不堪其苦,自投穎水而亡。病殘對于盧照鄰而言是其人生的最大不幸,然病殘視閾下盧照鄰的文學書飽含了對人世的體味、對命運的思索、對儒釋道三教的探求,在初唐文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病殘視閾盧照鄰文學書寫
盧照鄰,字■之,染疾后自號為“幽憂子”,是初唐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才華橫溢、胸懷遠志,然宦海沉浮近二十年,始終沉抑下僚,更為不幸的是,強仕之年罹患幽憂之疾,境遇更是每況愈下,終由病致殘,“一臂連■”“兩足匍匐”,不堪其苦,自投穎水而亡。病殘對于盧照鄰而言是其人生的最大不幸,逼迫他放棄了所有的理想與抱負,飽嘗人世冷暖,然郁結之氣付諸筆端卻為文壇留下了如《病梨樹賦》《五悲》《釋疾文》等優秀篇章。與前期的建功立業、豪放開闊不同,這時期的文學書寫格調悲愴,多為對人世、命運的體味思索,有些帶有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以騷體作品最為優秀。
一、內容多圍繞病殘境遇,悲嘆時乖命蹇
罹患幽憂之疾是盧照鄰人生歷程的重大轉折點,疾病不僅阻礙他繼續仕途,更使他的人生理想和抱負都成為幻影,所以在患病初期,盧照鄰經常在作品中感嘆命運的不公,如《粵若》中追憶了父親為自己取名的由來:“皇考慶于以弄璋兮,肇錫予以嘉詞:名余以照鄰,字余以■之。”在這樣的期許下年少時盧照鄰志懷高遠,十余歲便離開范陽南下,裹糧尋師,褰裳訪古,師從當時名聲高望的曹憲、王義方學習《蒼》《雅》,希望能建功立業、光照鄰邦。學業有成后的盧照鄰“下筆則煙飛云動,落紙則鶯回鳳驚”,深得鄧王的賞識,視之為相如。但此后的仕途并不平坦,也未能獲取理想的職位,但盧照鄰始終沒有放棄,正如在《紫騮馬》中所說的那樣:“不辭橫絕漠,流血幾時干!”然壯志未已時卻不幸身染風疾,又逢父喪,病情日益加重,連當時名滿天下的醫藥圣手孫思邈也無能為力。對盧照鄰而言,這次打擊是前所未有的。臥病在長安光德坊的官舍中,他看到一株病梨樹,枝葉零丁,同病相憐之感油然而生,慨然寫下了《病梨樹賦并序》,悲嘆人世命運之偏頗。這篇賦的開端以對比的手法描寫了同為樹木的不同命運:一是飽享雨露風煙,或垂陰萬畝,或結子千年,一卻是雖為珍木卻零丁無可用無可施,憔悴孤影,徘徊直形。毫無疑問,這棵珍木就是盧照鄰的自喻。雖然他也試圖援引《莊子》中的“齊死生”“齊彭殤”的觀點來安慰自己,但終究是意難平。面對命運的不公安排,盧照鄰不由發出“將資生之化,有所偏及?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悲嘆。
《舊唐書》卷一九○中記錄:“后拜新都尉,因染風疾去官,處太白山中,以服餌為事。”罹患風疾斷送了盧照鄰的仕途,而治療的過程不僅耗盡了家族菲薄的資產,還讓他嘗盡人情冷暖。盧照鄰曾寫下《與洛陽名流朝士乞藥直書》,訴說自己“空山臥疾,家業先貧,老母年尊,兄弟祿薄”的困境,《羈臥山中》一詩也描述了自己“紅顏義氣盡,白璧故交輕”的遭遇,《悲今日》中則詳細地描述了他與當年的“西園上客,東觀高才”們交游時的熱絡情況:“平生連袂,宿昔銜杯。談風云于城闕,弄花鳥于池臺”,“自謂蘭交永合,松契長并”。而如今,當自己病臥荒山,這些當年一起舞文弄墨、嬉笑怒罵的“知己們”卻一個個“慶吊都斷,存亡永闊。憑駟馬而不追,寄雙魚而莫達”。《悲昔■》中也感嘆:“當時相重若鴻鐘,今日相輕比蟬翼。”盧照鄰從往昔朋友們的斷交中深深體味到遭遇背棄的悲涼,他在《寄裴舍人諸公遺衣藥直書》中提到自己曾對殷浩與外甥韓伯康別時慨然而詠“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并泣下交頤的事情感到名過其實,但現在自己卻也遭遇同樣的境遇,對此,他唯有苦澀一笑:“雖有群書萬卷,不及囊中一錢!”
二、宗教色彩日趨濃厚
病殘時期盧照鄰為了病體的康健和精神的安慰,在世風的影響下逐步接受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文學書寫中經常探討“命”“時”“運”“死生”等命題,作品呈現出日益濃厚的宗教色彩。
1.患病前期道教色彩鮮明
唐代統治者從統治的需求出發,從高祖李淵起就大力扶持道教,高宗乾封二年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大力促進了道教的興盛。初唐時期道教在理論建設、道教科儀和煉丹術等方面就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孫思邈、李榮等代表人物。在這樣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盧照鄰早年也曾關注過道教,但從現存的作品中來看,臥病之前他并沒有明確流露出對道教的信奉之意。盧照鄰有詩《贈李榮道士》一首,寫于因橫事被拘獲釋后,詩中對李榮能得到皇帝的重任感到非常欽慕:“錦節銜天使”、“應詔佐明君”,但并無皈依之意。盧照鄰轉而信奉道教的初衷還是出于治病的需求。患病初期曾服用過隱士的玄明膏,但因家貧不得好砂,只好用馬牙顏色微光凈者,又正逢父親去世,使得病情加重,以致三四年羸臥苦嗽。為了治病,他以弟子之禮拜見了孫思邈,孫思邈是當時著名的醫師與道士,當時已經九十二歲,但仍試聽不衰,形神甚貌,在盧照鄰看來“可謂聰明博達不死者矣”。他虔誠地相信這位如同神仙一般的醫生能拯救自己。雖然,最后盧照鄰的希望落空了,但孫思邈也詳盡地為他講解了對“高醫愈疾”“人事奈何”等問題的看法,富有道教色彩的答案雖然沒能解決根本問題,但卻對盧照鄰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后來臥病東龍門山時潛心學道,文學書寫也是道家特色明顯,正如《羈臥山中》詩所言:“紫書常日閱,丹藥幾年成。扣鐘鳴天鼓,燒香厭地精。倘遇浮丘鶴,飄■凌太清。”儼然道家弟子口吻。
2.患病后期佛教思想占主導地位
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我國,至唐代已取得發展,但由于唐初道教興盛,唐高祖明確規定:“令老先,次孔,末后釋宗”。佛教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盧照鄰早期也是比較信奉道教,他在《赤谷安禪師塔》中說:“高談十二部,細■五千文。如如數冥昧,生生理氤氳。古人有糟粕,輪扁情未分。且當事芝術,從吾所好云。”“事芝術”指服藥求仙,可見此時盧照鄰對道教的長生術比較感興趣。但隨著后期到了臥床不起的殘疾狀態后,思想逐步產生變化,他越來越感覺到依靠道術恢復健康是不可能實現的,唯有將希望放在來生,故他此時的文學書寫佛教色彩濃厚。《寄裴舍人諸公遺衣藥直書》中盧照鄰敘述自己“晚更篤信佛法,于山下間營建,所費尤廣”。《五悲文》中的《悲人生》是盧照鄰由道入佛的代表作品,文中盧照鄰對“儒”“釋”“道”三教展開全面思考,他認為儒教“夸耀時俗,奔兢功名,使六藝相亂,四海相爭”,不如佛教所推崇的舍棄布施,舍小我而救眾生于苦海。至于道教“呼吸吐納,全身養精,反于太素,飛騰上清,與乾坤合其壽,與日月齊其明”也是錯誤的,因為“不生不住無所處,不去不滅無所窮”。文章最終以“儒道二客離席,再拜稽首而稱”結尾,表明在盧照鄰的思想中佛教戰勝了儒教和道教,這是盧照鄰對現實的失望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精神寄托的強烈需求。
三、以騷體最為出色
盧照鄰的作品流傳到宋、明時已多散佚,祝尚書的《盧照鄰集箋注》記錄了各類文體一百三十余篇,病殘時期的體例有騷、詩和書等,其中以騷體最為后人所重。騷體濫觴于屈原的《離騷》,后來仿效離騷的文體被稱為騷體。盧照鄰病殘時期的文學書寫多為對個體人生的反思總結,后期又多次探討了“人生”“命運”等終極話題,相比篇幅短小和格律謹嚴的詩歌,篇幅較長和形式比較自由的騷體更適合這類主題的書寫,《釋疾文》和《五悲》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五悲文》共五篇,詳細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并通過對比古今和自己人生的前后變化,闡釋了對才能抱負、時運變換、人情冷暖、儒釋道思想等方面的看法。《釋疾文》是盧照鄰病篤時的作品,其中多涉及到死亡的命題,故也被認為是其投水前的訣別之言。與《五悲文》不同,《釋疾文》的篇幅較長,句式含“兮”,騷體特點更為明顯。《粵若》中盧照鄰回顧總結了人生經歷,感慨自己是“有才無時”“有時無命”。面對這樣的命運安排,他俯仰天地,然“天蓋高兮不可問,地蓋廣兮不容人”,最終只能悲嘆“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悲夫》則描述了種種“事有不可得而已矣”的情形,甚至羈臥在山間對舊友和故鄉“愿一見兮終不得,側身長望淚浪浪”。最后一篇《命曰》更是反問天地:“天且不能自固,地且不能自持,安得而有萬物?安能而運四時?”末尾“倏爾而笑,泛滄浪兮不歸”,可見其去意已決。這八篇騷作集結了盧照鄰一生的坎坷與磨難,凝血淚而成,道盡古今才高位卑、壯志難酬之人的悲與嘆,故《舊唐書》稱其“頗有騷人之風,甚為文士所重”。
明朝張燮于《幽憂子集題詞》中悲嘆:“古今文士奇窮,未有如盧■之之甚者。”的確,盧照鄰的人生之路充滿了坎坷與磨難,病殘更是將其逼入絕境,然盧照鄰用其能令煙飛云動之筆書寫著生命的感悟,留下了字字血淚然字字珠璣的優秀篇章,為初唐文壇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祝尚書.盧照鄰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劉■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度院級規劃課題《中國文學作品的殘疾人形象及流變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
作 者:陳慶艷,文學碩士,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殘疾人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