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雪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應更多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產生主動閱讀的內驅力,逐步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更多地積累知識、凈化心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關注周圍的人和事、關注社會、體味生活、思考生命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與同學的交流、與教師的對話,能夠開闊思維,增強語文素養,促進自身發展,變閱讀為悅讀。新的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理念要求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基于這種教學理念,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改進我們的閱讀教學。
1.培養學生自覺閱讀的興趣
王富仁先生說:“我認為在語文的教學任務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我班很多學生平時幾乎是不讀課外書的,這讓我很頭疼,學語文沒有閱讀積累怎么成。于是我規定每周有一節午自習是閱讀課外書的時間,這樣就督促學生去多閱讀課外書,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再和學校的閱覽室聯系,利用學校的藏書,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平時看到什么好的文章或發現什么好的書,也會推薦給學生閱讀。并且在每周三進行“讀書之星”的評比,讓每個學生將這一周讀過的最經典的篇目背誦下來,以抽簽的形式決定是誰給大家講故事,其他同學邊聽邊記錄,等背誦完了,聽眾要針對文章提問題,例如,這篇文章的主題思想,修辭手法等。這就要求誦讀的學生,要認真背誦文章并且把文章的內容、主題、修辭等了解得一清二楚。這對于學生來講是一個挑戰,但他們很愿意接受這個挑戰,因為在誦讀的時候,他們是主角,可以教會其他學生知識,這在他們來看是很美妙的事。另外,最終全班還要舉手表決本次“讀書之星”的獲得者,并且頒發小禮物。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水平明顯提高了,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寬。
閱讀興趣很大程度上來說可以在語文實踐中培養,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語文基礎,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使學生進入一種“樂讀愛讀”的境地,自覺地投入到閱讀中去, 從而提升閱讀水平。
2.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指導學生自己讀書
閱讀的本質就是“讀”,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閱讀教學自然以學生自己閱讀為主,教師只是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我覺得要想讀出好的作品必須有一顆干凈、純粹的心。所以我喜歡讓我的學生清晨剛坐進教室,就開始拿出課本放聲朗讀。“山那邊是什么呢?媽媽給我說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當我邁著輕盈的步伐,走在開著喇叭花的校園,聽到學生瑯瑯的讀書聲,我快樂極了。清晨讀書不僅是讀課文,了解它的內容,更是要告訴學生嶄新的一天開始了,帶著這樣干凈而響亮的聲音開始這一天吧!
除了讓學生喜歡朗讀,還要讓學生學會朗讀,有什么好方法嗎?為此我查了資料,找到一些介紹范讀、畫句子停頓、輕重音等朗讀方法,仔細思考后覺得這些我都不想教給學生,因為我覺得朗讀是一種情感的體驗,是一種美的享受,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而不是一種靠方法學來的技能。因此,拿到初一年級第一篇課文《在山的那邊》,我一個字都沒講,整節課都讓學生在字典的幫助下朗讀詩歌,最后我讓學生齊讀詩歌,學生讀得有些許詩意。第二節課我開始講這首詩,學生很認真地分析詩歌,積極地回答問題,整堂課氛圍很好,分析完這首詩我又讓學生朗讀詩歌,這一次學生就讀得有模有樣,在第一節課停頓錯了的地方自己就改對了。然后我讓學生借助作品背景資料細細品味這首詩的意境,默讀詩歌,之后再找學生朗誦,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輕重音、感嘆詞都讀得很好。在課堂結束時,我告訴學生,課文學完了,大家有空就拿出自己喜歡的文章誦讀一番,它將撥動你心靈深處的琴弦……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純正的文學趣味,提升閱讀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并借助工具書和自己已有的知識、能力解決問題。因為閱讀是循序漸進的,只要堅持閱讀,善于思考,就會達到讀有所感、讀有所思、讀有所悟、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從而提高閱讀分析、理解的能力,讓學生愛上閱讀,把閱讀變為悅讀。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鄭金洲.課改新課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北京市定福莊中學)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