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滿
隨著畢業季的到來,“謝師宴”也以不同形式出現在大街小巷。謝師,無可厚非,而如何表達心中的感激之情,還要注意方式與方法。在個別地區,學生以為高消費、大排場來取悅老師,殊不知這是鋪張浪費!
畢業了,難道非要擺“謝師宴”嗎?
鏡頭一:2013年6月14日,溫州市某中學“謝師宴”開銷驚人。經核算,不計場地租賃費及表演開銷,僅吃飯就花掉了4.8萬元。據悉,該“謝師宴”發起人系“班級家委會”,要求每個學生交1000元,會后根據花銷情況返還300元,有意愿出席宴會的家長要額外交400元。該校老師在接受采訪時稱,學校對此事并不知情。
鏡頭二:2014年6月25日,天津某報刊登一則消息,“知恩謝師宴3888元/10位,金榜題名宴2888元/10位,新科狀元宴3288元/10位……”這是一家酒店公布的“謝師宴”價位表。若平均到每個人身上,消費標準將是二三百元。
鏡頭三:2013年,沈陽的“謝師宴”也打起了價格戰,泰山路上的湘菜館打出了“本飯店接受謝師宴的預訂,價位688元至888元”的條幅。德增街一家酒店的“謝師宴”價位為1088元至1288元。2014年,沈陽的“謝師宴”有所降溫。一位家長說,一些學生通過網站團購的方式來宴請老師,這樣做非常便捷,價格也較為便宜。
隨著中考和高考的結束,餐飲市場上又迎來了“謝師宴”的消費高峰。在厲行節約的當下,今年的謝師宴會有什么變化呢?記者采訪了一些學生、老師和家長。
“你認為舉辦‘謝師宴的原因是什么?”“真心感謝老師”的占65%,“不舉辦怕丟面子”的占35%。“你了解的‘謝師宴一般在哪兒舉辦?”學生給出了三種答案:一是“在自己的家里”,占5%;二是“在普通飯店”,占70%;三是“在高檔酒店”,占25%。“你認為該不該舉辦‘謝師宴呢?”“應該舉辦”占70%,“無所謂”占25%,“不應該”占5%。“對于‘謝師宴火爆的現象,你是怎么看待的?”畢業生劉陽說:“我覺得‘謝師宴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老師為我們付出了很多,而在畢業之季請老師吃頓飯也是理所應當的。再說了,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頓飯算不了什么。不僅是畢業,像教師節、春節等,我們也經常邀請老師出來吃飯。有時是AA制,有時是老師結賬,還有的是家長請的。這種脫離學校的師生聚會很好的,老師也不再那么威嚴了,就像家里人一樣!”學生家長王女士說:“‘謝師宴是學生報恩的一種方式,我贊同這種方式,因為這代表了學生的一份心意,給中學時代畫上一個句號。但是,我不同意到高檔酒店去消費,學生畢竟沒有經濟獨立,也不能太愛慕虛榮,點到為止就可以了。”林先生是沈陽化工大學的一名教師,他的孩子剛參加完高考。他對記者說,今年不打算辦“謝師宴”了,因為孩子已經給老師送過紀念品了。紀念品雖然不值多少錢,卻代表了孩子的一片心意,這就夠了。
謝師何必設宴
從古至今,“謝師”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近年來以宴請的方式引發的“謝師現象”有些變味兒。“謝師宴”規格越來越高,排場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其實,“謝師”本沒有錯,感謝恩師是每個學生應該做的,可昂貴的盛宴讓人難以接受。家長李鳳民說:“我和妻子都是普通工人,經濟收入有限,而且老人還要看病。前不久,兒子向我要200塊錢,說是要請老師吃飯。我問他怎么要這么多,他說,班里每個人都交200塊錢,先給老師買禮物,再請老師吃飯。兒子還說,他們打算給老師買一臺液晶電視……當時,我沒有說什么,只好給他拿錢。畢竟兒子只有一次高三,不能讓他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采訪中,趙女士說:“孩子總算畢業了,拿點錢請老師吃飯,這很正常,之前也請過。”趙女士是五愛市場的一位私營店主,十年前就做服裝生意,買賣越做越大,后來把女兒接過來上學。“我女兒是轉校生,怕她不適應這里的環境,所以必須要和老師搞好關系。剛轉學時,我就請老師吃過飯,還給她拿了兩件新款衣裳。她很高興,也表示會關照女兒。正如她所說,女兒當上了班干部。轉眼間,三年過去了,還真要好好感謝這位老師呢。”
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的“謝師觀念”是從家長那里學來的;而且,“謝師”的形式更加功利化。有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學生自然出手大方,把目光鎖定高檔酒店。這樣一來,“謝師宴”就變味了。“謝師宴”本無可厚非,但也要講究消費的尺度。那么,怎樣才能使“謝師宴”更正規呢?關鍵在于學校和老師。學校應該規范老師的赴宴行為,老師也要從自身做起,嚴格約束自己,拒絕赴宴或盡量不赴宴。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默默奉獻是“學正為師,身高為范”的體現。當學生宴請時,老師可以直接拒絕,而拒絕了,也就不會出現“謝師宴”火爆的現象。
相反,學生感謝老師完全可以不設宴,通過合影留念、贈送有紀念意義的物禮等,也能表達感激之情。這遠比大吃大喝更有意義,也更讓人懷念。
一位老師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我愿做陽光,給他們以溫暖;我愿做雨露,給他們以滋潤;我愿做土壤,給他們以生機勃勃的春天。”正是因為這種奉獻精神,才使老師的形象更高大。如果老師將名利放在首位,通過補課、收禮等方式斂財,那就太不應該了。
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理性消費,畢竟錢不是自己賺來的;而老師也不一定非得吃到大餐而喜上眉梢。“謝師”不一定體現在物質層面上,精神上的也必不可少。考上理想大學才是對老師的最好回報。如今,“謝師宴”只是學生消費的一個縮影,像名牌服飾、高端手機等也走進他們的生活。消費固然容易,但也要量力而行,千萬別打腫臉充胖子!
謝師也可多樣性
學生對老師的敬意是純潔的、崇高的;老師對學生的情感是無私的、博大的。所以,“謝師”不一定要宴請,還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體現:
1.合張影
畢業前,幾乎每所學校都要組織師生合影,留下最后的瞬間。這種形式既傳統又不過時,深受師生們歡迎。集體合影是最為常見的,而師生一起到公園里游玩拍照,也很新穎。中考結束后,某中學的王穎老師就接到學生的邀請,利用周末到公園游玩,并拍下大量照片。王老師說:“那天,我本來想陪家人回撫順老家的,卻接到班長打來的電話,約我一起逛公園。學生約老師逛公園,這倒很新鮮,我教了九年書,這還是第一次,一定要去的。而且,這是我教的第二個畢業班,對學生非常有感情。那天,有幾個學生家長也來了,他們舉起專業的數碼相機,不停地抓拍。后來,我才了解到他們都是專業的攝影愛好者,拍出來的照片非常不錯。”那天,王老師和每個學生都合影了,還吃到了學生從家里帶來的點心。陸明菲家是開蛋糕店的,她特意準備了幾十份點心,還做了一個大蛋糕,作為禮物送給王老師。
這次出行,大家都非常高興,不僅領略了自然風光,還交流了思想,表達了心意。這是一次難忘的聚會。
2.打電話
我們處在一個通訊發達的時代,足不出戶便可以和外界取得聯系。所以,當離開母校時,不妨抽空給老師打個電話,表達一下心中的感激。雖然這種方式比較俗套,可是通過話筒,我們能聽到老師的聲音,老師也能感受到我們的心跳。哪個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出人頭地呢?他們默默地付出,并不需要回報,只要學生能健康成長就夠了。每當接到學生的電話,尤其是畢業幾年后仍和老師保持聯系的學生,他們的祝福才是最有力的聲音。“老師,您辛苦了!”“老師,謝謝您的幫助!”“老師,我放寒假了就去看您!”……一個電話、一束鮮花就是對老師最好的感謝。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而作為學生,我們也要謹記自己的使命,不辜負老師的期望。
3.寫封信
畢業前夕,你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老師說吧。之前,你也許誤解了老師,或有些話難于當面說出來,那不妨拿起筆給老師寫一封信吧。我想,當老師收到這封信的時候,他一定很欣慰,因為你說出了心里話。也許你還記著老師的那次批評,也許你對老師的表揚心存感激,也許你想告訴老師一個小秘密……將自己的情感寫入文章,老師一定會接觸的。
為了表達謝意,劉晨給老師寫了一封信。其中,他這樣寫道:“敬愛的王老師,謝謝你三年來的照顧與關心,沒有你就沒有我的今天。語文是我的弱科,特別是寫作一直令我頭疼,可你沒有放棄我,還幫我買作文書,并講解寫作方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的作文被當作范文,你當著同學們的面表揚我,還讓我把作文打印成稿,再復印給大家。王老師,你知道嗎?那是我迄今為止最興奮的一件事。你的鼓勵讓我喜歡讓了寫作,這次高考作文也得了高分,不然我的語文成績不可能那樣高!王老師,謝謝你!我會記住你的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封信包含了無限的感激之情,這是難能可貴的。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其實,教育的本身就是愛的傳遞,而表達愛的方式很多,老師的鼓勵就是一種愛,而給老師寫信也是愛的表達。
4.小手工
每逢教師節,一些女生就會聚到一起,給老師做小禮物,這已經是一個不成文的習慣了。我們給老師做過中國結、小鼠標、笨笨熊等,禮物雖小可卻代表了一份心意。每次收到我們的禮物,老師們都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她把這些小禮物都擺在辦公桌上,所以有人稱那是一張最溫馨的辦公桌。轉眼間,我們就要畢業了。我們決定再給老師做一次手工,做一個三年五班像冊。像冊的第一頁是班級合影,下面用兩排小字,將每個人的名字寫清楚。里面是平時拍的照片,每一張都富有性趣化、生活化,是高中三年的一個又一個回憶。有老師上課時的照片,有大課間的照片,有校園一角的靜態寫實,有同學嬉鬧時的笑臉,還有同學認真做題時的思索狀……而且,每一張照片下面,都配了一段文字。有這樣一段話:“那天中午,班長替劉陽擦黑板,他太專注了,只顧上面了,腳下沒注意,一下子踩到旁邊的水桶,結果鞋子全濕了。班長一臉苦狀,踢了水桶一下,結果不僅鞋子濕了,腳也腫了。這張照片就是班長受傷時的窘態,太好笑了!”
這些小禮物不僅精致,還是大家智慧的結晶,我覺得這種“謝師”方式既直接又情真意切,很好地表達了情感。其實,“謝師”只是一種形式,不要過于苛求形式的奢華,簡約的小禮物也能表情達意,這樣不也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