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旭
一、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情況
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那么,什么是城鎮化呢?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第二、第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由此導致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不斷擴大的一種歷史進程,它包括三個發展階段,即初始發展階段、加速發展階段和穩定發展階段。
據有關數據顯示,2011年末我國城鎮化率為51.27%,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6.9億人,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時間,與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80%以上的城鎮化率標準存在較大的差距。不僅如此,我國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比如城鎮建設盲目無序、規劃體系不合理、產業布局混亂,資源與生態、環境相沖突等等。
按照規劃,未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遵從“公平共享”、“集約高效”以及“可持續”三個原則,按照“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總要求,推動城鎮化由片面強調速度到全面提升質量的轉變。
二、金融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作用
新型城鎮化建設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土地整治、道路交通、供水、供電、污水管網等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特別是那些經濟發展相對不發達、地方政府財政實力較弱的區域,除了政府的財政支持外,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必不可少。城鎮化意味著農村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業向著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工業經濟的發展則要吸納更多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進城,而與城鎮化息息相關的服務業的發展,則主要依靠民營和個體創業,這都將衍生大量信貸需求,同樣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
三、金融業支持城鎮化建設存在的難點問題
(一)金融業的目前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金融資源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配置不均衡制約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前,我國的金融資源過多地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建設資金則較為缺乏,沒有充裕的資金作為物質基礎,不利于城鎮化過程中不同規模的城市與城鎮的和諧發展。而對于資金集聚的大城市而言,其分布也是不合理的。由于競爭關系與盈利性的原因,各家金融機構往往會把大量的信貸資金投向風險較小的、優質的大項目或者大企業。這些項目或者企業往往就那么幾個,各家金融機構都向其注入資金,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復投入,降低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這樣真正需要信貸資金的項目或企業的融資需求卻得不到滿足,不利于城市建設中小型基礎項目正常的資金供給與配置,不符合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中“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總要求。
(二)金融業的盈利性與城鎮化建設的社會性存在矛盾
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提升內需、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改善民生、拉動投資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但是城鎮化建設所涉及的大多數項目和金融業追求盈利的經營宗旨存在矛盾。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要保證的是基礎設施的完善,但其中很多項目都不符合銀行放貸要求,比如廢水處理、城市垃圾處理等一些公益性項目,基本都不產生現金流,都需要政府的財政補貼或者提供政策優惠以維持經營,還款來源較難保障。
(三)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項目承債主體較難落實
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主要以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為主,承辦單位大都是地方政府的相關主管部門,這些部門往往不具備承貸主體的資格。而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地方政府不得向銀行申請借款,而地方政府則通過創新融資方式組建了政府投融資平臺作為承貸主體。但目前部分政府的投融資平臺,也很難在銀行申請到借款。
四、金融業如何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
(一)構建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的融資體系
新型城鎮化建設融資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城鎮化建設的路徑,制約城鎮化建設的質量。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城鎮化道路,要求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融資體系。
各類金融機構應加大對小城鎮的金融資源配置力度,增加小城鎮機構網點、人員配置和基礎設施,不斷提高城鎮化建設的金融服務覆蓋面。應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經營發展戰略明確市場定位,減少同質無序競爭,開展差異化、特色化競爭。如大型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資金實力雄厚的優勢,以大型基礎設施、大項目以及大企業為主要市場定位;地方中小金融機構要堅持面向社區的發展定位,加強對城鎮小微企業、農業產業化企業、家庭農場等領域的金融支持。
與此同時應完善各種的管理模式,正確處理內部集權與分權的關系。既要通過嚴格管理有效防控內部操作風險,又要通過適當放權激發基層的工作積極性,提高支持城鎮化建設的能力。如在信貸管理方面,應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適當下放信貸審批權;在員工激勵約束機制方面,應通過薪酬、職務方面的設計,充分調動基層員工創新支持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性。
(二)構建有利于城鎮化建設融資的體制機制
我國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構建有利于城鎮化建設融資的體制機制。
一是合理利用民間資本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當前的資本市場中存在著大量的民間資金,大量的民間借貸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地區金融服務的短缺,但同時也集聚了較大的金融風險。如何建立有效的途徑,引導民間金融發展,有效化解金融風險,使其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作用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在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無法滿足農村融資需求的情況下,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積極引導正確合理的民間金融組織,將其納入金融組織體系中加以監督,使其公開化、規范化,以其借貸期限靈活以及手續簡單等優點來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多元化和多層次的融資需求。
二是加大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貨幣金融政策的激勵引導作用,對參與城鎮化建設力度較大的金融機構在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合意貸款規模等方面給予傾斜,在相關金融市場準入、新金融業務開辦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擴大人民銀行貼息貸款政策范圍,對城鎮化建設薄弱環節給予貼息貸款支持。充分發揮財政對金融資源配置的引導作用,通過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風險補償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資源投向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