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仙
現狀:黔臺合作縱深推進
:近幾年,黔臺合作與過去相比,呈現較好的發展趨勢。那么黔臺合作的現狀怎樣?
張漢林:最近幾年,我省的對外開放步入了快車道,無論是外貿還是利用外資的發展速度均兩倍高于全國的平均增速,尤其是黔臺經貿合作,現在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根據2013年年底的統計數據,改革開放初期至今,臺灣在貴州投資的企業大概有169家。僅2010-2013年,就有30多家臺資企業到貴州來投資,表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就像陳敏爾省長說的“黔臺交流合作好戲連臺、高潮迭起、漸入佳境”。
自2013年來,黔臺交流合作取得重大突破。臺灣工商界、農業、教育、醫療以及臺灣少數民族代表等各界人士紛紛入黔交流考察,商談合作事宜。黔臺合作有幾個標志性的特點:一是2013年來,貴州共有7位省領導到臺灣去參訪。可以說,這是開啟黔臺經貿、文化交流、合作全新序幕;二是2013年10月在貴陽召開的第一次“貴州·臺灣經貿交流合作懇談會”;三是臺灣在大陸舉辦的第28場臺灣名品博覽會,今年在貴陽成功舉辦;四是以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綠色產業園一期項目在貴安新區落地開工為標志,三都臺商產業園、金沙臺金產業園、遵義縣臺灣現代農業產業園等一批臺資產業成功落戶貴州。
:下一步,黔臺合作要注意什么?還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進?
張漢林:下一步,我們要把黔臺經貿交流放在對臺工作的重點。同時,還要把黔臺各項合作制度化、機制化和常態化。
第一,要把黔臺合作固定平臺—“貴州·臺灣經貿交流合作懇談會”制度化。懇談會可以在貴州和臺灣輪流舉辦,但要努力保證每年成功舉辦一次;第二,建立若干個制度化、機制化的行業、產業合作平臺。比如,建立農業、旅游、工業等固定合作機制;第三,建立城市之間的合作機制。比如,在我省的市州和臺灣的市縣之間,建立一對一的常態化對接機制;第四,在政府的引導下,把文化、旅游、教育等領域的民間交流制度化。
我認為,現階段貴州對外開放首先要做好對港澳臺的開放。因為兩岸四地在語言、文化、經貿等領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互間的學習、交流更加容易,合作交流成本相對較低。而且還要注意,我省對港澳臺的開放,重中之重是對臺灣的開放與合作。因為,大陸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以后,港澳與內地已經進行了高度的產業融合,尤其是已經完全融入到長三角、珠三角中去。現在港澳制造業在本地經濟中的比重都較低,實體經濟的數量較少。但是,臺灣和港澳不一樣,臺灣制造業在全球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我省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要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發展實體經濟,在這一方面我省正好可以與臺灣進行優勢互補。
此外,黔臺合作還需要進一步通過改善物流成本,提高行政運行效率、發展金融業降低資本成本、彌補人才要素短缺等方面,降低臺商和內資來我省投資的營商成本。
啟示:臺灣以高度開放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13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對60個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競爭力進行分析和排名,臺灣排名第11位。為什么沒有絕對資源優勢的臺灣,其國際競爭力、貿易額卻始終保持在全球相對靠前的位置?臺灣經濟發展給我們什么啟示?
張漢林: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臺灣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改革和擴大開放,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充分利用島內、島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從而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
臺灣成功的土地改革,在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同時,也加快了農業領域的對外開放。4月30日-5月3日在貴陽舉辦的臺灣名品博覽會上,我們看到玲瑯滿目的優質農業產品,其背后是臺灣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科技農業產業技術和優良品種。但是,20世紀50年代初、土地改革以前,臺灣農業仍是以手工勞作為主,機械化、商品化、產業化程度并不高。
制造業是臺灣現階段的工業的主導產業,主要包括化工、基本金屬、石化等,這些都高度依賴原材料和自然資源,而臺灣自身嚴重缺乏石油、礦產、天然氣等發展制造業所必需的資源。但是,臺灣通過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上的資源,發展起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附加值產業。我省可借鑒臺灣的成功經驗,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有效地利用國際市場和全球的技術、資本、管理和人才要素,與我省的資源、生態優勢相結合,把一些產業、先進技術、市場做到無中生有。
加入WTO以后,臺灣在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步伐,積極發展服務業的同時,也借此努力促進整體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優化。比較典型的是臺灣電信行業對外開放程度很高,臺灣2324萬人口,曾有7家基礎電信運營商,按照人均電信資費計算,用戶通信支出低、通信速度快、通話信號穩定。而大陸13億多人口,目前只有三家電信運營商。
臺灣通過土地改革發展現代高科技農業,通過高度的對外開放來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所以,臺灣的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通過努力推動和營造高度開放的環境,并加以充分利用以發展適合自身的優勢產業,是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優化的可行路徑。
:臺灣經貿發展有哪些經驗值得貴州去學習?
張漢林:20世紀50年代,臺灣對外開放的基礎十分薄弱,后來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至今保持相對靠前的全球經濟貿易水平,關鍵在于建立了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系。我省要實現“四化”同步,其核心和關鍵就要加速實現改革開放的戰略驅動。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來看,臺灣開放型經濟帶動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省這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主要靠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人均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相對較弱。而臺灣經濟增長80%以上靠外貿和消費,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卻相對較低。
經過高度的對內和對外開放,臺灣形成了規范的市場經濟體制。無論是臺灣本土的投資,還是境外客商在臺灣的投資都比較規范。而且,政府的行政運行效率和透明度很高,電子政務、國民經濟信息化十分發達,這也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經過幾十年的高度開放以后,臺灣經濟完全融入全球經濟之中,發展步調高度一致。而我省的經濟尚未完全融入經濟全球化之中。2013年臺灣的經濟結構是:農業占1.7%,工業占30%,服務業占68.3%,且都具有高度的國際化水準。我認為,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后工業化社會)。服務經濟時代要求有高度工業化的制造業,而我省才進入工業化的初期階段,當前要加快發展有資源和市場優勢的高附加值制造業。
臺灣以高度開放來接受全球經濟的競爭和挑戰,在接受全球產業分工正傳遞的同時,也必然要接受負傳遞,如何應對負傳遞?就對政府駕馭和管理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系的能力提出挑戰,臺灣經濟高度國際化的競爭格局,必須要有國際化背景、視野、競爭能力的管理隊伍、公務員隊伍,而臺灣的政府公務員的素質是較高的,特別是從事經濟與貿易管理的隊伍許多具有專業和國際教育背景,這也是值得大陸學習的地方。
潛力:貴州自然資源和生態優勢是吸引臺商的法寶
:臺灣有很多值得貴州去學習的地方,但貴州肯定也有吸引臺灣客商之處,才有臺灣客商來貴州投資興業。黔臺合作的潛力在哪里?有哪些優勢可以互補?
張漢林:是的,剛才我們說,我省才進入工業化初期階段,而臺灣已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正因為這樣,恰恰可以與臺灣形成優勢互補,實現后發趕超。
第一,貴州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臺灣恰好缺乏自然資源。雖然欠發達、欠開發,但隨著我們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我省的生態優勢就可以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良好的生態資源、清新的空氣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吸引大量臺資企業的法寶。隨著富士康第四代綠色產業園落戶貴安新區,臺玻集團即將到安順投資等,我省的生態、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吸引力已初見成效。
第二,臺灣制造業經歷了幾十年全球化產業競爭以后,已經在金屬機電,信息技術和電子、化學工業、民生(輕紡、食品產業)四大產業經濟里具備了發展優勢,而這恰好是我省現階段要重點發展的產業。所以,從制造業結構來看,黔臺高度互補。
第三,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黔臺兩地具有高度互補性。我省與臺灣中南部地形、地貌較為相似,黔臺農業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臺灣可以帶著先進理念、資金、技術和國際優質的品種,到具有良好自然生態優勢的貴州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 。
第四,服務業具有高度的互補性。我省和臺灣的服務業都是中小企業居多,我省在服務業領域要加快對臺開放,學習借鑒臺灣服務業國際化管理的水平和經營理念。比如,臺灣在金融產品的創新,尤其農業保險方面位居世界前列,而貴州的農業保險現在才剛剛起步,黔臺在這方面的交流合作大有潛力。
:黔臺合作的載體是什么?
張漢林:我省已建的“5個100”工程、貴安新區、貴陽綜合保稅區,是臺灣客商在我省投資發展的主要載體和服務平臺。目前,我省還計劃在貴安新區建臺灣產業園、在黔東南州建臺灣農民創業產業園等,這些都是黔臺合作的載體。
此外,我們還計劃把農業與旅游相結合,借鑒臺灣觀光農業的成功經驗,以我省“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重點打造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以旅游扶貧的方式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