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名樂
5月6日至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先后4次主持會議,與部分中央國家機關和中央企業、國有金融機構負責人座談,就這些機構的反腐工作提出了意見,強調要“重點查處不收斂不收手、問題線索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現在重要崗位且可能還要提拔使用的黨員干部,形成有力震懾”。
正如王岐山所說,現在進行的反腐是為治本贏得時間。實際上,治本的方法與路徑,要從治標的過程中摸索和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講,治標也是治本的一部分。無論是治標還是治本,在反腐敗過程中,腐敗分子總要一個一個地被查處,腐敗“窩點”總要一個一個地被端掉。
在求解“治本”尚需時間的情況下,嚴查有望提拔要職的干部意味著,把現時有效的反腐資源集中在關鍵地方,在關鍵位置上阻斷官員“前腐后繼”之路,從而盡可能在領導干部隊伍的“增量”部分顯現治本的效果,并隨著“增量”部分的逐漸擴張,進而杜絕腐敗現象。
從這個角度來看,嚴查有望提拔要職的干部是當下可行的既治標又治本、既有臨時性又帶有長期性的措施。這個措施,可以防止官員,尤其是那些有望提拔要職的干部被“帶病提拔”。在當前情況下,官員被“帶病提拔”的危害性尤其大。特別是那些被提拔到重要崗位的官員,如果“帶病提拔”,則不僅示范其他官員腐敗可以平安無事,也會挫傷公眾的反腐信心。
嚴查有望提拔要職的干部,關鍵在于“嚴查”及“嚴查”之后的處理。我們已經看到,中紀委監察部本身也正身體力行“嚴查有望提拔要職的干部”,對身負“嚴查”任務的官員也實行嚴查。上周,中紀委第四監察室主任魏建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調查,就是這種“嚴查”的體現。如此“嚴查”并持續下去,才會在反腐問題上給公眾帶來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