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軍
彎彎似月的巖石上,雕刻著的“中國布依第一村”十分醒目耀眼。
巖石下邊,悠悠西去的月亮河唱著歡快的歌,鴨子成群,順著月亮河歌聲快樂地追逐嬉戲。
河兩岸一邊是供人觀賞、旅游采摘的紅心獼猴桃,一邊是“中國涼都·月亮河布依文化生態園”。生態園內,布依族男女翩翩起舞,敲著銅鼓,歌唱幸福歌唱共產黨的歌聲在群山回蕩……
這,就是被列為全省100個旅游景區建設之一的中國·涼都月亮河布依文化生態園。
月亮河的古老傳說
月亮河位于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隴腳布依族鄉西面,北距六枝城區30公里,南臨水黃高等級公路,距聞名世界的“黃果樹瀑布”47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捷。
境內月亮河龍山一帶布依族居住集中,布依傳統文化積淀豐富,保存完整,自然景觀原始古樸、秀美神秘,布依村寨星羅棋布、美妙絕倫,田園風光層層疊疊、美不勝收。美麗的自然風光之外,月亮河畔的布依村莊,還有許多自古流傳的民間故事,這給月亮河旅游增添幾分神秘的色彩。
在隴腳鄉月亮河的韋入兵家,老人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月亮河古老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代有個女孩子叫茅妹,她和一個叫月亮哥哥的男孩子從小青梅竹馬,后來夜郎王發現茅妹很漂亮,就想把她納為宮妃,她寧死不從。夜郎王就說,讓你的月亮哥哥把這條河倒流過來,我就讓你們兩個在一起。于是月亮哥哥就每天坐在河邊哭,就在他的誠心感動上天,河水即將倒流過來的時候,一場大水把月亮哥哥沖走了。茅妹特別傷心,就從一個叫情人崖的地方跳下去了。從此,這條河的流向就與其他河流有所不同:不是從西向東流,而是從東向西流。人們給這條河取了個美麗的名字——月亮河,而河畔的小村莊,也就被稱作月亮村了。
見韋入兵家來了客人,周圍的寨老不約而同地聚了過來,老人們一個接一個講述那些流傳久遠的布依族先民們的故事:
“月亮哥阿龍和茅妹阿香一見鐘情。他倆用歌聲互吐真情,使林中諸鳥讓位;以忠誠共定決心,令枝頭的小鳥點頭。阿龍以忠貞的愛情,感動了老龍王把月亮河水改向西流,挫敗了夜郎王霸占阿香的企圖……
“在月亮河上游的黑羊大箐,有一塊巖石叫‘瓦鞅申。‘瓦鞅是玉帝賜給布依人降妖驅邪的專用神劍。黑羊大箐深水潭里有兩個石胖妖精禍害布依人,是仙人把‘瓦鞅深插潭里壓住石胖,不讓妖魔復發。‘瓦鞅申意為布依神劍石。”
……
久遠的傳說,神秘的意境,秀麗的田園,古老的歌謠,不斷吸引著前來觀光考察的游客,也引起了各級政府對月亮河旅游資源的重新審視和定位。
月亮河旅游開發建設,在世人關注的目光中拉開了序幕。
布依文化走出山門
一直生活在六枝特區隴腳鄉補雨村的王應局,近年來感覺村里的發展變化不僅大,而且快。
“原來這里很少有人來光顧,村民們都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十分貧困,苦不堪言。”王應局回憶著說,以前村里到處都是破破爛爛的:破破爛爛的民居,破破爛爛的村落、破破爛爛的道路,既不通水,也不通電。
但讓布依族同胞沒有想也不敢想的是,如今的補雨村變成了美麗漂亮的新農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景點。
補雨村的美麗變身,得益于中國·涼都月亮河布依文化生態園的建設。
為了打造中國·涼都月亮河布依文化生態園旅游景點,六枝特區和隴腳鄉專門請專家對景區建設進行了科學規劃。
在規劃中,將龍山、月亮河以及周邊8個布依村寨及周邊區域的田園合并打造,使自然山體與園區布局巧妙結合。
新建布依銅鼓、布依圖騰柱、布依神龍長廊、布依文化墻、布依文化符號及布依文化步道等旅游景觀,通過吸引游客參與飲龍水、撞龍運、月亮灣對歌、斗鳥、竹筒傳情、祭祀神山、月亮河戲水泛舟等文化活動,使游客充分享受到“走進一個景點,聆聽一個故事,觀賞一片美景,體驗一方生活,祈禱一番宿愿,感受一族文化”的游覽體驗,從而展示出布依文化的神秘、厚重和燦爛,著力把月亮河打造成極具觀賞性、參與性、游樂性的少數民族文化露天生態博物館。
2006年7月1日,通過市、縣、鄉三級共同努力,中國·涼都月亮布依文化生態園正式開園。
隨著“中國布依第一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貴州省鄉村旅游示范點”等稱號相繼獲得,到月亮河旅游的客人也越來越多。
2013年6月2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隴腳布依族鄉補雨村舉行了“大山之夢”大型采訪活動開幕儀式。在涼都·月亮河布依文化生態園,站成一排的布依女穿著盛裝,手捧布依族自己釀造的美酒迎接遠道而來的賓客。喝著香醇的布依美酒,唱起歡快的布依歌謠,感受著泥土的芳香,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北京來的記者們感慨不已。
當一篇篇抒寫月亮河美山美景美人的稿子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月亮河逐漸走出了山門。
農特產品成旅游商品
2013年,六枝特區緊緊抓住中國·涼都月亮河旅游景區被列為全省100個旅游景區建設的機遇,切實加大建設力度,著力在提升景點質量上下功夫,進一步實現了景區質量的上升和群眾收入的增加。
在景區建設中,針對名牌效應較差的實際,隴腳鄉圍繞布依文化元素,統一對民居進行改造,強化對村莊的整治。如今,村里的飲水工程、廣場、步梯、路燈、廁所和民居改造、垃圾池等公共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改造和提升,使布依村寨既能保留古樸的民族風格,又能體現新農村建設的特色風貌,在景區建設上獨樹一幟。
隴腳鄉黨委副書記張曉寒介紹,截至今年3月,補雨村已建起新民居262幢,種植綠化樹125株,修建花圃200平方米,實施通組進戶道路硬化上萬平方米,通村油路5公里,興建了占地17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和鄉村旅游觀景臺,投入530萬元對河道進行治理,村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景區面貌煥然一新。
通過重新包裝、打造、提升月亮河景區,村里的不少年輕人看到了旅游發展帶來的商機,組建了專門的銅鼓隊、歌舞隊為客人表演。
常年在六枝、水城等地跑運輸的王琪看到村里發生如此喜人的變化,就謀劃著如何建農家樂。王琪說,每到周末,打電話前來預定食宿的客人逐漸多了起來,農家樂每年收入可達四五萬元。
在鄉村旅游的帶動下,隴腳鄉鼓勵當地農民走產業發展路子。鄉黨委書記盧應勇介紹,一方面政府積極爭取支持解決通村油路、修筑河壩、修建引灌溝渠、修建通村通組公路、實施村寨道路硬化,為群眾積極創造發展條件;另一方面,大力引進或創辦公司、合作社,引領群眾種植黃皮辣椒、優質米,發展林下養雞、養鴨等。通過近兩年的不斷探索,隴腳鄉基本形成了養殖—種植—加工循環互補的新型農業生態模式。
通過種植業、養殖業項目的帶動,群眾收入得到了顯著提升。如今,補雨村已引進紅心獼猴桃、油茶、核桃等種植項目,建設經果基地3500畝,發展生態鴨養殖專業戶140多家,并輻射周邊村寨1000余戶,飼養生態蛋鴨28.8萬羽,年產生態鴨蛋4600余萬枚,產值達3600余萬元,實現利稅500余萬元,戶均增收達1.2萬元。
2013年獲得“全國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的陳興琴說,隨著村里旅游業的興起,紅米也越來越成為游客的搶手貨,每公斤上升到16元仍供不應求。
除了優質紅米,布依服飾、綠殼鴨蛋等旅游商品也受到了游客的廣泛青睞。
“按照現在這樣的速度,有這么一批示范戶、有這么一批產業和這么一個好的旅游景區的帶動,補雨村將會提前實現全面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盧應勇說。(作者單位:六枝特區宣傳部 責任編輯/付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