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重慶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李克強強調要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推進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實施差別化經濟政策,推動產業轉移,發展跨區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要把建設長江經濟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緊密結合,使各項舉措既利當前,更惠長遠,增強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帶動創業就業,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增添新動力。
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支撐
要改善民生、實現中國夢,中國經濟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必須尋找新引擎,長江經濟帶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當前,中國正處于發展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增長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建設長江經濟帶表明我國在提升東部沿海發展質量的同時,重視做好內陸開發開放。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要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加大力度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大力推進城鎮化,讓更多的農業人口有序進城,加強城際間聯系,把發展潛力和空間釋放出來,進而為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長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認為,建設長江經濟帶將改善區域內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推動產業轉移和經濟轉型升級,擴大就業容量,增加老百姓收入,同時也將發揮大城市的引領作用,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根據2012年數據測算,沿海經濟帶的城鎮化率達到61.67%,而沿江經濟帶的城鎮化率只有51.65%,長江經濟帶低于沿海經濟帶10個百分點。長江通道沿江有三大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都是中國重要的發展軸線。通過發揮長三角地區的引領作用,大力建設江淮、兩湖、成渝經濟區等跨江聯動的城市群,帶動周邊發展,是攜手打造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同時在發揮好特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的基礎上,也要加快發展一批區域性大城市、衛星城市和中心集鎮,形成多層次城市發展格局。
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使我國經濟發展形成“T”型結構:30多年來“沿海一豎”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國經濟發展支撐格局,而現在“沿江一橫”長江橫向經濟帶,貫穿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將打造成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構造東中西聯動新棋局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公布的數據,長江經濟帶所覆蓋的11個省市 GDP總量接近26萬億元,占GDP總量的41.2%。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將長江經濟帶納入一體化的通盤考慮,形成國家經濟地理的新布局,實現在更大空間下的資源流動和配置的新突破。不過,從區域發展來看,長江經濟帶自東向西的發展本身并不均衡。長江經濟帶既覆蓋了像江、浙、滬這些發達地區,也包括了像云南和貴州等相對落后的一些地區,其經濟發展非常懸殊。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而溯長江而上,最西部的貴州人均GDP則只有3000多美元。
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只有以長江經濟帶為一體化通盤考慮,提高基礎投資的規模效應,發揮產業銜接和生產要素結構的互補效應,打造統一市場,才能有望形成一個開放融合、分工協作的新的經濟生態系統。這11個省市之間表面的這種GDP的懸殊本身恰恰意味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一個比較優勢,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制定一個更加科學的規劃,尤其是更高層面上形成一個省與省之間、或者部委之間的協調發展機制以更快的動作來推進這一項工作尤其重要。
建設長江經濟帶是深化改革開放、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建設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全流域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舉措。李克強強調,要建立健全區域間互動合作機制,完善長江流域大通關體制,更好發揮市場對要素優化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實施東西雙向開放戰略,與依托亞歐大陸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連接,構建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實施產業合理轉移新布局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密度最高的經濟走廊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可開放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內河流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升級為國家戰略對于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區域結構、實現中國經濟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如何建設長江經濟帶,發揮其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的“動能”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4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讓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進入一些具有自然壟斷性質、過去以政府資金和國企投資為主導的領域,長江經濟帶的項目建設要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建設營運,同時還要擴大更多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其次,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轉型升級的核心是創新驅動,要更多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而不是走粗放式增長的老路,長江流域各省市都面臨這個難點。目前東部地區的很多產業正在向中部地區轉移,比如安徽正在發展的皖江經濟帶。而成渝地區現在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等新產業,還打通了開往歐洲的鐵路線。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都在形成新的局面,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加速了這一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拓展新空間。
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之間存在顯著的產業梯度和要素稟賦差異,產業能級沿長江流向呈現遞增趨勢,要素豐裕度則沿長江流向遞減。在要素價格普遍上漲的當前,上、中、下游地區之間應該立足于自身的比較優勢展開更高層次的分工合作,對符合比較優勢的區域特色產業應加以優化升級,對比較優勢錯位的產業則可以利用天然的長江航道和發達的沿江綜合運輸體系實施產業轉移,淘汰落后產能,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實現關停并轉,實現產業合理布局。
從產業定位來看,上、中、下游各具特色,轉型升級的方向也不太一樣。長三角作為長江下游地區,經濟發達,科技實力雄厚,改革開放較早,應該成為高科技研發中心、金融貿易中心和高端產業、總部經濟的集聚地;長江中游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具有良好的裝備制造基礎,產業配套能力比較強。而且區位條件好,交通四通八達,物流成本低,應將其打造成我國的制造業中心;上游地區資源豐富,經濟欠發達,應依托資源加快科學發展,以資源型產業為主體,對資源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從產業分工合作方面來看,要發揮好各地產業發展的基礎優勢,推進沿線產業梯度轉移,也要在局部地區和若干領域實現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的率先突破,加快形成層次分明、分工合理、集約高效、互動共贏的產業分工合作態勢。同時,隨著鐵路、水運、航空等交通的無縫對接,加上中上游地區的自然資源豐富、本身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能夠主動承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另一方面,通過技術的引進,促進內陸產業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耗能向低耗能低污染產業升級。
例如湖南省近期就制定了2014年全省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相關要點,即按照“一帶一部”新定位要求,搶抓新一輪改革開放和國際沿海產業轉移的短暫機遇期,加大對接上海自貿區、“一帶一路”力度,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依托園區等功能性平臺,緊緊圍繞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優勢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現代服務業、新型城鎮化等專題,以重大項目為抓手,以對接、推介、考察活動為載體,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優勢,加快推進湘南示范區建設;進一步創新方式,加大重點區域、重點企業和重點產業對接力度;進一步加大外向型企業引進力度,強化園區產業集聚和發展外向型經濟主陣地的作用;進一步降低綜合運營成本和強化要素保障,抓好重點轉移企業和重大轉移項目服務。
制定經濟帶統一協作新政策
由于長江經濟帶橫跨的區域很大,且上、中、下游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相差較大。因此,打造的難度也相對較大。如何打造,怎樣才能使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的示范經濟帶,需要長江沿岸地區的共同努力和協調配合。其中,實現“三個一體化”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第一,要實現區域一體化。雖然長江沿線分布成了若干個區域,從地理位置來說,就有上游、中游和下游,從經濟區域來說,則有上海經濟圈、南京都市圈、武漢都市圈等,還有長三角經濟圈。也就是說,過去的發展,都是相對獨立和分割的,是聯系不太緊密的。也正因為如此,各個區域在發展過程中,相互之間的緊密度很差。即便是長三角經濟區、上海經濟區、武漢都市區等,也都明合暗不合,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因此,區域合作的效果不好,整體效率也不高。
第二,要實現產業布局一體化。一段時間以來,長江流域的各個地區,都提出了沿江發展戰略,也都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但是,在打造長江經濟帶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二次布局和二次搬遷等方面的問題,其所需要付出的代價一定非常巨大。所以,如何從長江經濟帶的整體出發,在產業布局方面實現一體化,是長江經濟帶能否打造成功的關鍵。且產業布局不能只看眼前、不顧長遠,只顧局部、不顧整體,只顧需要、不顧可能,而要從各地的實際出發,編制相對統一和規范的產業布局規劃,且各個區域的產業必須有所側重、有所分工,而不是高度雷同。
第三,要實現管理一體化。雖然從整個長江區域的情況來看,各地的情況存在較大不同,不可能按照統一的要求進行管理。但是,從整合長江經濟帶的需要來看,還是應當實現管理一體化,亦即通過相對松散的管理機構,對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統一部署、統一安排。
縱觀世界,大江大河等流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往往對所在國家、地區的競爭力和經濟實力有著決定性影響。20世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發展推動了美國崛起,萊茵河流域發展促進了法國、德國和荷蘭的繁榮。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必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